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控制策略动态优化

来源 :建筑节能(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的热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集热器的耦合热力模型,对某高校学生宿舍热水系统运行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热水系统负荷的时变特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KNN(K-Nearest Neighbor)监督学习算法,以环境逐时温湿度、上一时段用水量和星期数为特征量,实现热水负荷的逐时预测,并能将逐时预测误差控制在30%之内,日预测误差控制在6.59%.以负荷逐时预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参数和当前负荷监测数据计算预期内的系统参数,从而实时动态调整热泵启停控制策略和补水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系统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新控制策略下的系统能耗相比原策略控制下减少7.55%~20.36%,晚供水时段的水温波动可以减少0.9℃以上,改善了用户的用水体验,同时节省了工程运营方的投入费用.
其他文献
在自然采光条件下,办公室内部产生的眩光是引起人视觉不舒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办公工位及周围的视线可达范围为人眼长时间停留区域,该区域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办公室内的体验.以沈阳建筑大学一处机关办公室为例,基于Ladybug和Honeybee软件,完成不舒适眩光指数DGI及不舒适眩光概率DGP的模拟;通过对室内特定区域范围的光环境模拟,得到其全年典型光照日的眩光规律,即该办公室眩光发生的时间段为1-3月及9-12月的上午,而最不利状态则为冬至日的上午;在得到此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引起不舒适眩光的可控因素并提出相应
我国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室内过潮湿问题.室内过潮湿不仅会影响健康,降低建筑围护结构耐久性,还会增加建筑能耗.使用调湿材料以被动调节室内湿度的方式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常用调湿材料在亚热带地区的湿缓冲潜力,以上海、广州和昆明的办公建筑为例,以抹灰内饰面为对比,采用WUFI-Plus软件对杉木、石膏板和硅藻泥的湿缓冲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调湿材料能改善亚热带地区办公建筑的室内过潮湿情况并降低建筑负荷.其效果在昆明最明显,全年的过潮湿改善率可达8.6%,建筑负荷最多降低10 kW·h/m2;在上海和
搭建了全尺寸实验房,分别在自然通风、封闭模式下测量半透明光伏双层皮幕墙(STPV-DSF)的SHGC、U值、空腔及表面温度以研究其传热性能,测量发电功率以研究其发电性能.结果表明,自然通风模式和光伏玻璃的应用均可降低双层皮幕墙(DSF)的日射得热.自然通风模式下,透过率(τ)分别为100%、20%及40%的DSF相对于封闭模式可分别降低0.87%、31.37%和13.04%的室内得热.外层皮采用τ=20%及τ=40%光伏玻璃的STPV-DSF的U值比采用τ=100%普通玻璃的U值更小,其隔热性能更优.自然
随着建筑与艺术的发展,双层玻璃幕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中.为了扩大这一技术的适用性,结合太阳能发电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太阳能的双层呼吸窗,介绍了其设计思路、系统组成、在不同季节时的工作原理.该设计在双层呼吸窗中间的空腔里添加了风机,在需要开启时可利用搭载太阳能电池板的遮阳百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风机供电.为适应不同季节的需要,通过8个可移动的窗扇实现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在春、秋季节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在冬、夏季节可降低建筑能耗.通过理论计算和FLUENT数值模拟验证了该设计在夏季运行时的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其结构上存在耦合间隙,当磁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端线圈和接收端线圈中出现非磁性金属异物(例如铜、铝)时,此时系统会被这些金属异物影响传输性能,甚至产生不可挽回的安全损失,因此异物检测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本文针对常用的LCC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损耗参数的非磁性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当金属异物出现在发射、接收线圈中,并且与发射线圈发生耦合时,导致功率损耗受到影响,发生改变,通过搭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具有不易冻裂和过热、系统操作和维修简单等优点,在西藏高原村镇地区被广泛采用.在西藏拉萨市搭建了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研究了高原气候条件下空气集热器、汽水换热器、蓄热水箱等各部件热损失及系统整体效率.结果表明:测试条件下真空管型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的日平均效率约为25%;管道输配系统单位热损失虽较小,但管道表面积大,产生的热损失约占到系统总热损失的58%;系统空气联箱处的总热损失占比最小.因此,系统设计时应重点进行集热输配系统管道保温处理,当集热器进出口风温温差较小时(<10℃),系
陕鼓分布式能源智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是利用既有锅炉房对陕鼓临潼代王厂区能源进行整合的绿色化提升改造项目,旨在打造区域能源中心.本着“因地制宜、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设计目标,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空压站、污水能等余废热,建立智能微电网,设置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工业厂区内的能源智能综合利用,并获得了住建部绿色建筑二星标识.项目实际运行至今效果优良,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厂区的规模化应用,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与节能低碳的规划设计理念.项目可再生能源及余废热利用总量约为274817
分析了机场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设现状,从建设范围、业务流程、信息交换等方面,提出了能源一体化智能管控架构,对其中的建筑能效监管等子系统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能源供给侧与用能侧、建筑设备与建筑能效、能源与民航生产多个维度上信息的有效融合.基于上述信息融合,结合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设计标准及民航行业特点,建立了机场能源分项管理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标层次划分与目标值聚类分析的能源系统性能评价与诊断方法,可及时发现系统能效蜕变.此外,基于空调设备动态优化控制需求,建立了空调传热模型及智能求解方法,进而实现了基于航
全可再生能源系统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满足用户用能需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然而,不同区域气候及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全可再生能源系统结构与性能也具有区域特征.提出一种全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并以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考察全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运行特征与可行性.考虑生物质能、风能、光能分布差异,选取我国30个典型城市,构建住宅小区全可再生能源系统;搭建全可再生能源系统模型,并以年总费用为目标,通过遗传算法获得我国不同区域全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分析不同区域系统的运行特征与可行性.结果表明
供热系统能耗占据了建筑运行能耗的20%以上,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是系统节能的重要技术途径.传统的供热自动控制主要以反馈控制为主,存在着系统延迟的固有特性,节能效果有限.以实时负荷预测为基础,对控制参数进行动态调节的前馈控制是供热调控的新型技术手段:首先,分析管网和建筑的时间滞后等特性,建立供热系统的实际运行模型;然后,基于数据的供热量预测模型,依据从气象网站获取的未来气象参数预测值,计算未来时刻的预测热量值;最后,计算热量变化与供水温度、流量的关系,确定出下一个调控周期内电动阀门开度、水泵转速等参数.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