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哲学的模式转型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政治哲学与传统政治哲学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区别,这其中与社会学的兴起有着一定关联。从学理上看,政治哲学与社会学之间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哲学是社会学兴起的重要基础,社会学的兴起则是政治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随着社会学的兴起,当代政治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思想对话与互动关系逐渐形成,当代政治哲学深刻的模式转型也由此发生。当代政治哲学正日益走出传统政治哲学“形而上”的模式框架,而向更具现实性、时代性、客观性与批判性的“形而下”模式框架转变。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培元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建构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情感哲学“情感儒学”。2018年3月18日,“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学术研讨会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各地学者六十余人参会,三十余人在会议上作了发言。
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现象并非普遍存在。如今,随着制造业的去工业化、农业的工业化与资本化,新的运输和传播方式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使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普遍异化的现象。为了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必须从整体上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将其视作一个总体。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异化现象及其本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推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异化理论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初期,法国的新康德主义的观念论与唯灵论思潮沿袭了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主导了法国哲学界。两者具有师承关系和本质上的相似性:仅仅关注认知问题。两次世界大战呼吁法国思想界展开对人之本性与社会性的再反思。黑格尔、胡塞尔与马克思进入法国哲学,将认识论转变为存在论研究,并在“对人之本质进行探求,而探求结果为空”的悖论性反思中,最终将主体性问题放置到其思想的核心环节。这里的主体性不再是传统观念论中的主体,而是富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法国思想形成了一个从康德到黑格尔、再过渡到康德的循环趋向。
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伦理规范,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位当事人的利益,捍卫个体自主性的权利。更准确地讲,伦理规范的终极价值基础是个体的意志自由。维护个体意志,大体上可体现为消极与积极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消极层面上,应允许每一个人享有独处、不被打扰的自由,也应尊重其不容强制的品格;在积极层面上,不仅允许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对好生活的看法,而且也允许每位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个体意志作为伦理规范的价值依归,说明伦理规范来自于自由,故自由是道德规范的依据;同时也意味着伦理规范存在的目的在于为所有人的自由提供保障,故
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大礼堂召开。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史瑞杰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著名高校、社会科学院、党校、部队院校的专家
2017年10月21—22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为美学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1.追本溯源:中华美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美学应如何发展”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刘成纪教授从中国传统礼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是一个礼乐文明传统的国家,在王朝正统意义上,礼乐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主干。
2018年5月19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基地共同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政治伦理学40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报刊的约五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如下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传统政治伦理研究的两种价值立场与研究范式对于政治伦理学而言,政治与伦理是其中两个关键概念。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政治与伦理关系上,自古就存在着“对立”与“统一”两种价值立场。就对立而言,有学者指出,政治与伦理之间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中国传统法
蔡志栋著《从“天理”到“真理”——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认识自由论》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从执一于“天理”,到自由地探索“真理”,认识论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先秦诸子之学为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所以不少近现代思想家都对诸子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与转化。该书以时间和学派为线索,讨论了中国现代各种认识论的内涵、结构、特色及其与先秦诸子学的连续性和断裂之处,这既是对现代思想史的一种梳理,也反映了先秦诸子学的丰富内涵,呈现了一场古今之间的有趣“对话”。
王中江著《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3月出版。在近代中国的思想领域中,“自然”和“人”是两个涵义发生深刻变化的核心概念,它们既保留着中国古典思想传统的涵义,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时代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该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义,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它们的意义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认识近代中国思想演化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
自由主义否认社会存在着共同理想。作为共同理想的哲学基础,社会基本目标是社会成员对于其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持的基本相同的观念,它对应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的社会基本结构概念。社会基本目标是形成并维系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因素,它决定着社会基本结构的模式。社会存在着各种价值与目标,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社会基本目标与这些价值和目标构成统摄关系,从而令诸种价值构成一种秩序。社会基本目标的维系主要诉诸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因此自由主义对于暴政的担心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