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7528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业已成为非常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基于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研究,对区域旅游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区域旅游创新内涵的视角,构建出对于区域旅游进行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方法,旨在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区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557691D);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200303106)。

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旅游产业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导向。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等都致力于以创新打造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不断涌现旅游创新产品、旅游创新技术、旅游创新业态以及旅游创新主体等。
  区域旅游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特征[1]。不同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旅游创新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对于区域旅游创新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特定区域空间内旅游创新发展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对于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研究,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研究的基础内容,其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研究是否科学与客观。
  本文梳理了已有文献对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方法、理论、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构建和完善了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而衡量不同因素在区域旅游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为区域旅游创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的创新建设与发展,指导区域旅游创新工作更好地开展与进步。

一、区域旅游创新的内涵


  区域旅游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为了实现区域内旅游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创新相关要素,包括旅游行政机构、旅游企业、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科研机构、旅游行业组织、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旅游消费者等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合理配置旅游创新资源,激发其旅游创新潜力,形成旅游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业态等,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的创新水平与能力。旅游创新活动不是任何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广泛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

二、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保证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又能够反映差异性。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之间,必须符合科学逻辑关系,同一层级的指标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客观的、多角度的反映评价结果。
  2.系统性原则
  区域旅游创新受到区域旅游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外部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需要系统反映出区域内部的旅游创新水平和能力。所以说,全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选取因素至关重要。
  3.可操作性原則
  评价主要是通过量化的计算实现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具有可得性,便于搜集和查找,指标要求的数据必须可以被量化,尽量减少经验指标、定性指标,以确保评价结果合理且科学。
  4.动静结合的原则
  动静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指标选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结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过程因素的影响。区域旅游创新能力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区域旅游创新活动的结果(静态指标),还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旅游创新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动态指标)。
  (二)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通过参考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相关研究,结合区域旅游创新的特征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基于旅游创新投入、产出、环境等视角,深入分析区域旅游创新的影响因素,探索出一套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用其评价区域旅游创新的水平与能力(见表1)[2-3]。
  首先是区域旅游创新的投入能力。区域旅游创新,是创新的主体利用区域旅游创新的相关资源,逐步形成旅游创新能力的过程。如果没有充分的旅游创新要素的投入,区域旅游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业态都难以实现。该指标体系中,区域旅游创新能力投入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构投入和设备投入,分别采用旅游业R&D经费投入、旅游从业人数、旅游固定资产投资额、拥有旅游规划资质的单位数量等指标反映。
  其次是区域旅游创新的产出。区域旅游创新产出是一系列创新成果的集中反映,区域旅游的创新产出是衡量区域旅游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旅游创新投入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开发,形成的论文和专利,通过市场和商业化应用推向市场,转换成产品,从而带来经济效益,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该指标体系中,区域旅游创新的产出主要包括知识产出、市场产出,分别采用旅游学术论文发表数、国内旅游专利申请数反映知识产出水平,利用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游客与全部游客的占比等指标来体现市场产出水平。
  最后是区域旅游创新的环境。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其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创新活动的发生,如经济环境、人才环境、科技环境、市场环境等。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区域旅游创新环境主要包含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科研环境、人才环境等,分别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总收入等指标反映行业环境,用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R&D人员数量等指标反映科研环境,用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反映其经济环境,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反映人才环境。

三、指标权重与评价标准的确定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能够反映出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整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要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确定权重大小,主观赋权法则主要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权重。
  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因为获取数据的数量级别相差悬殊,所以数据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与计算,通常会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而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与数量级的差异。均值化、极值化、标准化等是经常被使用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笔者将经过处理的指标量的数据与权重进行计算,即可算出区域旅游创新能力得分。通过对不同区域得分之间的比较,就可以进一步得出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四、区域旅游的创新评价方法研究


  参考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相关研究,多种区域创新评价的方法在区域旅游创新评价中广泛应用,包括耦合协调度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力结构模型法、二象对偶理论法及其他方法等。
  (一)耦合协调分析方法在区域旅游创新评价中的运用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进而彼此影响的关系。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技术、产业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创新活动的发生,同时,旅游创新活动能够推动旅游营销、产品、服务等相关旅游活动进一步发展。已有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研究旅游创新与旅游环境、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旅游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度等[4]。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根据多项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线性规划法,对于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是一种数量分析方法。自从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W.Cooper与A.Charnes提出以来,DEA模型及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部门,并在处理多指标投入与产出方面,体现出了明显优势。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研究,适用于数据包络分析法[1]。
  (三)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在区域旅游创新评价过程中的运用
  所谓能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增长要素不断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发展能力、配置能力、开放能力、技术能力等结构性能力。一个地区在经济合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其多层次、多要素合成的经济能力,这种结构性能力是该地区具有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这种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在省域及其他特定区域系统的协同创新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江金波等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合作创新,发现该区域的旅游创新能力差异明显,空间发展非常不均衡[5]。
  (四)二象对偶理论在区域旅游创新评价中的运用
  二象对偶理论认为,任意一个系统都能够分解为两个相对应的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呈现一实一虚,一个系统是对另一个系统的整体映射,构成独立统一体。二象对偶理论已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江金波等使用二象对偶理论研究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证实了区域旅游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时空特性[6]。
  (五)其他方法在区域旅游创新评价中的运用
  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之外,层次分析法、离差系数法、投影寻踪分析法(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PPA)、Tobit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也在区域旅游创新研究中被采用[3,7]。

五、结语


  在创新驱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旅游的创新评价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区域旅游创新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创新的深入发展。总之,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有待不断创新,区域旅游创新的评价方法也有待不断完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 方远平,毕斗斗,陈宏洋,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群旅游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J].地理学报,2021(6):1521-1536.
  [2] 王兆峰.科技创新驱动旅游产业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69-75.
  [3] 王冠孝,晋迪.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21(1):59-65.
  [4] 王丁玲,陆相林.基于改进耦合协调模型的中国旅游创新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20):53-57.
  [5] 江金波,李欢,蒋婷婷.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2017(10):67-77.
  [6] 江金波,唐金稳.珠江三角洲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视角[J].地理研究,2018(9):1751-1761.
  [7] 谢爱良,陆相林.旅游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8):65-68.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担负了酒店管理绿色人才培养的重任,构建完善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夠更好地推动其人才转型以及酒店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绿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绿色教育体系落后、绿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本文将绿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五维度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来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从树立有形性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保证性绿色教育体系、建强移情性教师队伍、完善可
摘 要:旅游自媒体已经进入短视频时代。从2016年开始盛行的短视频,因其表象方式直观,通过视频的形式,既可以直观地向读者展示景区的特色,还可以借助这样生动的形式,一下子抓住观看者的眼球。本文通过案例调查,研究旅游类自媒体视频号怎样通过精准定位用户群体、内容风格、深耕内容制作提高自身影响力以及实现成功变现。  关键词:自媒体;旅游业;视频号;旅游类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一、旅游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旅游业的发展尤为迅猛,民众对旅游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社会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
摘 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和云计算都给各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形式,其彰显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能够使各行业展现出资源的优势,大数据共享也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最佳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特别是新型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全面交织,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和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技术的引领下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改革。例如,
摘 要:本文首先引入研学旅行的官方定义,立足海洋教育的本质,抛出目前海洋研学旅行的突出问题。其次展开对海洋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初步梳理与归类,同时基于教学规律调研海洋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凝练课程主题,提取关键知识模块。通过进一步对标中小学校本教材,充实海洋研学的课程内容,精细设计旅行体验,最终形成海洋研学旅行产品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海洋研学旅行;海洋旅游;课程体验;研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开始盛行起来,红色旅游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井冈山作为我国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认真审视,并探索一条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资源;井冈山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高校人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进步,特别是给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颠覆传统的旅游模式,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出行旅游的更高要求,更保证了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为此,必须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中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建设智慧管理系统及智慧生活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大数据背景下智
摘 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提升东营市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十四五”时期东营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人才资源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着第一资源的作用。目前,东营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从高端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教育、从业人员培养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需完善之处。以制度完善吸引、管理文化旅游人才,规划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升级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活跃文化旅游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