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20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旅游业的发展尤为迅猛,民众对旅游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社会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线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也在连年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国内旅游业因民众需求发展迅猛,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多。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新举措。
  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在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娴熟掌握社会生产、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之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1]。

一、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意义


  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在于通过“玩”去掌握知识,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事导游工作,和游客游历南北、观赏风景,这就表示旅游专业具备不确定性。高职生选择旅游专业的初衷便是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自由,但他们却忽视了旅游的大众化特征及专业化特征。总的来说,导游其实也代表着中华形象,因为在旅途中导游既要接待本国游客,还要为外国友人服务,此时就要求学生务必要掌握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历史文化知识、民族民俗及宗教知识等,要让高职生充分掌握一系列的文化知识,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得以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实体的氛围,以生为本,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此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助力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2]。

二、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攀升,国内旅游业开始步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5.39亿人次,收入高达5.13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6%和12.3%;与此同时,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41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高达1 27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3.0%。由此可知,中国俨然成为国际旅游大国,但至今仍存在旅游服务水平偏低、旅游管理力度缺失、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此时若想摆脱以上困境,关键的支撑点就在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旅游人才[3]。
  高职旅游教育工作,近些年在办学数量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增长与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攀升,旅游教育的不断发展,给旅游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随着旅游市场急剧变化,社会各界对旅游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当前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工作,务必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要不断改进教育机制和方法,如此才能让人才推动行业发展。虽然说国内高职旅游教育工作成效颇丰,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很是堪忧,学生们毕业后很少从事旅游工作,而旅游市场却存在较大的应用型旅游人才缺口。所以,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
  現在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扩招生源,因此便创设了时下热门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基于此类目标指导下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仅可以服务于高校招生工作,却未对旅游教育自身发展和建设进行明确定位与精准认知。很多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在实际教学中,软硬件条件却相对不足,从而就难以实施旅游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对市场发展需求掌握不充分、教学部署不具备针对性等方面,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十分充足,但实践经验却严重不足,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一味地空喊口号,未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落到实处。很多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时进入了另一个困境,普遍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理论教育却明显不足。此类培养模式显然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需求背道而驰,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单一化的旅游服务,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注入[4]。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普遍缺少精准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没有掌握到位。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旅游和管理融为一体的一种学科专业,具备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一名优秀的旅游专业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旅游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技能。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应该将与旅游知识相关的学科内容和旅游专业的特点相融,然后设置旅游专业课程,课程要具备学科交叉性特点和融合性特点[5]。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大都是生硬地将其他专业课程迁移到本专业中来。以地理知识学习为例,旅游和地理这两门学科的关联度较大,旅游管理人才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要掌握全部地理知识,就像地球构造和海洋季风类知识,这些内容是便可忽略不学。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地理课,基本上全部挪用了高职地理课程内容,旅游管理专业的地理课教学工作由地理教师负责,这就会出现“地理教师不懂旅游”“旅游教师不顾其他专业进展”的情况。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现如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学需求,亦会影响到应用型旅游人才的教育改革进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行业迅猛发展出现的新学科,在专业设置上、教学设施上、教材编写以及办学经验上,与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师资建设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其他岗位转调过来的,他们缺少对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化研习,后续也少有参与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会造成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现在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年轻一代教师的数量不断增长,但这些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多数教师并无旅游教育理论知识背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程度严重不足,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便会降低学生对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教师在旅游业中的实践经验匮乏,关于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得不够详尽,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所以,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急需理论和素养兼备的综合型师资队伍。   (四)未能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
  若想培养出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实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验证,还可以让高职生尽早地参与实习,进而增强他们的就业优势,使之可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因此,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要建立旅游专业实习基地,但纵观现状来看,实际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率都不是很高。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被安排到旅行社和酒店去实习,这种合作机制是基于校企利益共同点而创建的,却未能将人才培养视为核心。高职院校安排实习生去企业实习,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对之后的招生工作有所帮助。企业方面因此会获取很多廉价劳动力,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岗位设置和任务下达,均由企业说了算,企业一律根据本体需求将实习生安置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中。长期下去,实习基地的作用便荡然无存,也就不能对高职生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四、高职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可谓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是否可以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这些都取决于培养目标有无针对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是否契合。当前,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被称为“绿色工业”,其由原始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之前国内旅游行业领域的起点相对较低且进步迟缓,以粗放式发展为主,时至今日,我国旅游行业正向“求质量、重效益”的集约型方位迈进。此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务必要立足于社会宏观环境变化加以调整。粗放式发展时期,市场急需熟练工种,也就是简单的旅游服务人员,为受众提供最为基本的旅游服务,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旅游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务必要将之视为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有效完善課程设置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种类,其交叉性和融合型等特点尤为突出,该专业的学生不单单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内容,还要学习管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等,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务必要纳入相关课程。关于课程的设置,不只是简单地将相关知识生硬迁移到本专业中来,而是对该类课程进行精细化增删,编撰专业化的旅游管理教材。所谓专业化旅游管理教材,一定要和旅游专业知识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和旅游无关以及关联不大的内容应该全都剔除掉,如此课程设置才能满足旅游专业建设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这样有助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三)落实“生本”式教学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处理问题。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应在工作岗位上有责任心、上进心,要从容应对困难,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秉承以生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基于就业导向、知识导向、技能导向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在校期间要鼓励他们去考取导游证和景区讲解员证等,最终促成他们针对性的就业,而后大展宏图。
  (四)优化实习机制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教职工和企业经营者需要在合作前共同商议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具体内容,要求实习岗位工作要和学生专业特点相匹配,并要在学生正式入企实习后,高职院校方面需委派专业教师定期巡视学生们的实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学校要和企业一同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中要设置和真实工作环境相仿的岗位,为的就是不断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6]。
  要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契机,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要拥有与理论相称的实践才能。高校可以通过对外招聘,选拔优秀人才扩充师资团队,不断充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核心依据便在于职业技术岗位及岗位群,即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具备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学生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等诸多特点。目前,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且民众旅游需求日趋多元,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立足于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循序渐进地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广大人民群众之所需,以人才驱动行业进步,进而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东红.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高职旅游人才培育研究[J].北方经贸,2020(6):151-152.
  [2] 祝捷.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广东蚕业,2018(2):23-24.
  [3] 徐雅婕.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路径[J].当代旅游,2020(33):70-71.
  [4] 周伟伟.研学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74.
  [5] 张燕.双高背景下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20(9):180.
  [6] 凤卓.校企共赢的区域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基于皖南高职旅游院校的调查问卷[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6):102-106.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需求旺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一般等问题。通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数字转型4个方面的创新对策,实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底蕴与资源都较丰富,本文选择从乡村文化生态着手,将其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将充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建设。文章对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概括,然后提出建设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庆典、探索与发展民族创意产业、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推动民族乡旅文化融合创新的建议,以期为促进乡旅景观融合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文化生态;景观设计;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正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泸州市在全力建设“强化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天府旅游名县”。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颇具地方特色的竹文化为纳溪区文旅融合的打造增添了新名片。本文运用游客满意度理论,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来测评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希望能为当地文旅融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游客满意度;
摘 要:“十四五”初期国内旅游产业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旅游消费特点,提出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即加强文旅融合、重视青年群体旅游消费、加强网络口碑营销、持续推广云旅游。  关键词:“十四五”初期;文旅融合;消费特点;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2021年,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旅游业稳定
摘 要: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从国际化与本土化、科学性与实用性、整体性与阶段性、规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理念。本文通过人才供需调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分段式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不断层、有衔接有提升。同时,提出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少年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需要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从山区乡村振兴的内涵出发,根据天水山区的特有资源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休闲旅游背景的天水市乡村风貌提升原则。  关键词:生态休闲旅游;乡村风貌;天水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甘肃省科技计
摘 要:近年来,由于平遥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开发、游客数量急剧上涨,对古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其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古城可持续旅游开发建议,希望可以改善古城旅游过度开发现状,进一步促进古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智慧古城;平遥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  平遥古城是中
摘 要:高职院校担负了酒店管理绿色人才培养的重任,构建完善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夠更好地推动其人才转型以及酒店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绿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绿色教育体系落后、绿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本文将绿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五维度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来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从树立有形性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保证性绿色教育体系、建强移情性教师队伍、完善可
摘 要:旅游自媒体已经进入短视频时代。从2016年开始盛行的短视频,因其表象方式直观,通过视频的形式,既可以直观地向读者展示景区的特色,还可以借助这样生动的形式,一下子抓住观看者的眼球。本文通过案例调查,研究旅游类自媒体视频号怎样通过精准定位用户群体、内容风格、深耕内容制作提高自身影响力以及实现成功变现。  关键词:自媒体;旅游业;视频号;旅游类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一、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