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学开始,我就一直被“吃什么”困扰,直到现在成为上班族,每天问的最多和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夜宵吃什么”?……
  “吃什么”俨然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孤独的美食家》里说,上帝让人必须吃饭才能生存。因此他用食欲促使人们开饭,并用吃饭带来的快乐作为给人类的奖赏。
  食物的目的不仅是好吃,它融入了生活的血脉,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将你的味蕾和情感连接起来。
  每一种食物,都包含一种情感。
  多少人是一个人吃饭的?
  ——独自吃饭背后的心理状态
  现在年轻人所遇到的环境适应问题在一日三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刚来北京时,我这样的北漂一族和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平时没有差异,遇到晚上加班,差异马上就显露出来了。
  家就在北京的同事会用电话跟家人打个招呼,“你们先吃,给我留点剩饭!”
  你不知道那时我多羡慕他能吃到“剩饭”。
  我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没电话可打,一般会点个外卖,或是等下班之后在家门口的小店开瓶啤酒,点一把烤串,算是一种放松和安慰……
  有时,这种通过一个人吃饭来实现的放松和安慰,只能称作“自我安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时间结构,把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定义为“退缩”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或关系模式之下,只能给予自己少量的安抚。
  而且一旦当一个人习惯处在“退缩”这种时间结构上时,他在扮演各个角色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滑落进这种状态中——
  比如作为学生,喜欢在宿舍里一个人打游戏;作为职业人,习惯在团队当中一个人思考和工作;作为家庭的一员,习惯在家里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听音乐、看电影……
  “跟谁一起吃饭才香?”
  ——中国家庭饭桌上的心理支持
  当年“X当劳”一句“妈妈的味道”引发了很多人热烈回应,后来也有“外婆家”这样模仿“家”的味道的餐厅……
  这样的餐厅尽可能逼真地模仿家里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无法复制和给予的是那种只有家里才能有的归属感。
  比如,我老婆做菜很烂,我在到处找好吃的东西时,不知不觉地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美食评论家。不过吃过那么多美食后,到头来,还是觉得老婆做的那些“难吃”的菜最美味。
  回想起上学读书时每天都要上晚自习,中午和晚上都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六年里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这些菜,主食是奶奶自己蒸的馒头。现在,身边各种蔬菜、禽类、肉类、水产应有尽有,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为什么家人做的饭就是不一样?
  从内心层面来讲,家人为我们做饭时,他们处在“照顾型父母”的内心状态,而我们则是享受的一种不计报酬的关怀和温暖。
  在餐厅里,做饭(售餐)的人则跟我们处在一种等价交换的心理状态之下,所以感觉会完全不同。
  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边生病流着鼻涕一边吃饭,老板看到之后专门跑到后厨煮一碗姜汤端给你,就像《深夜食堂》里一样。那时,给你姜汤的老板扮演的是家人所扮演的就是“照顾型父母”,这种关怀是你花再多钱也难以买到的。
  所以,你才觉得,深夜的那碗普通的“姜汤”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汤。
  为什么你每天都在纠结要去吃什么?
  ——年轻人的“吃饭选择困难症”
  为什么年轻人会纠结吃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1)决策权被无可奈何的“甩”到了我们自己身上。在家時我们吃着父母做的饭,不需要做出“吃什么”的决策。当我们离开家后,面对新的环境会有非常明显的不适应感,地域、饮食习惯、生活需要时间来适应,一下子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了。相比之下,那些可以回家吃饭,或者家人给带饭的人,则是被“剥夺”了这一决策的权力。
  (2)我们热衷于追求食物的味道和“深度”了。这个盛产吃货的时代,网上出现了大量以“吃”为主题的贴吧、论坛、主页,吃货们沉迷美食,想方设法地吃,绞尽脑汁地吃,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如果食物很匮乏,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自然就不用纠结“吃什么”的问题。一旦食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对于本来就有点“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简直要纠结死了。
  除了味道,我们也开始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世界各地的名厨吃过寿司之神的二郎寿司后,都会惊叹这么简单的东西,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极简的纯粹”。食物传达了什么理念,背后有什么故事,用什么材料,工艺,调料,有怎样的情怀……对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种本能的生理行为,而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质。
  (3)“瘦文化”下的“体象焦虑”。一个人对自己的体象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的身体难以令自己满意或不符合社会审美时,就可能会产生体象焦虑。比如“胖”。
  对瘦的极致追求直接导致了个体的减肥行为。大部分的厌食症患者起初只是想减肥,他们会给自己定下减肥目标。从那一刻开始,吃饭变成了一连串数字。厌食越来越严重,最终有可能演变成“进食障碍”。
  有些“进食障碍”的人不是纠结“吃什么”,而是纠结“到底吃不吃”,觉得自己像一个怪物,“好像脑袋里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劝你吃,一个则说别吃。”
  1996年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进食障碍流行病调查显示,减肥是进食障碍发病机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大约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试图通过节食来减轻体重,有大约7%到12%是极端节食者。
  吃,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独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孤独的美食家》   吃,绝对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一天顺利的工作后,一顿饭决定着你的快乐能不能锦上添花,一天的碰壁与暗淡后,一顿饭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在过往的研究中发现,饮食和人的情绪、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某些时刻,你想吃某种食物,绝非偶然。你对每一种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静;吃酸奶等乳制品,渴望可以缓解抗忧郁的情绪;零食,当人在压力大或快速思考时,是最想吃零食的时候,这时渴望能缓解压力、愤怒和焦虑;吃糖果,渴望快乐,填补空虚;想吃辣,辣其实是一种痛觉,可以产生刺激和驱动的力量……
  有人认为,食物有改变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绪暂时恢复平衡状态。每一种食物,可能对应了当下不同的情绪需求。
  当你感觉非吃不可时,这是内心发出的求救讯号,想要摆脱空虚、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而你的身体自动对特定食物产生食欲,会协助你用那些食物带来的能量转化平衡你的情绪。
  通过了解为什么会对某一样食物产生渴望,也许能了解自己和他人当下的情绪状态,也可以帮助人摆脱被食物绑架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不再为“吃什么”烦恼?
  (1)“一人食”:一个人吃饭,是自由的最高级。当你纠结于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其实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满意的,但是一时间又没想到。这时,不要着急。先不要思考,就像五郎一样,感受一下,认真地问自己,再认真地考虑:
  吃饭的店的氛围很重要。正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说的:“我们把不便透露给亲密人的忧愁,交付给陌生人,然后在毫无交际的人生里,寻求一种安抚和认同。”
  好的餐厅就像是人生中的驿站一样,有邂逅、有隔阂、有重逢、有分别,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来,有人走,一幕幕不断上演。
  人们匆匆路过,带着各自的悲喜,短暂停留,然后各自上路。只有回忆,是参与过彼此生命的证据。
  看一个人如何吃饭,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独,看待生活。
  “孤独的”五郎(《孤独的美食家》中的主角)总是一个人去吃饭,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但五郎的孤独则是一种乐趣,有人陪都不要。
  仿佛在说,“对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侣是食物。”
  在日本,一个人吃饭称为“一人食”,把孤独演化为一种审美、一种情趣、一种仪式。他尊重自己,每一顿饭都认真地吃,认真地生活,易惊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而一个人吃饭,就是自由的最高级。
  (2)对着镜子吃东西会感觉更香。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员中田龙三郎(心理学)等人日前汇总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使是一个人吃饭,如果边吃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比没有镜子时感觉味道更好。
  中田認为其原因或许并非是味觉或情绪的变化,而在于“创造出模拟与他人‘共同进餐’的环境,从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3)找到最佳的决策人。
  对于那些单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纠结的夫妻,之所以纠结“吃什么”,就是因为期待有人能担负起这个决策者的角色,但是身边的所有人也都抱有这个期待!
  “你想吃什么?”
  “你想吃什么?”
  “我问你你想吃什么。”
  “我不知道,你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如此循环反复……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都处在一种思考吃什么,但是又没谁能最终拍板的情况。
  怎样不会过多纠结呢?找到最佳的决策人。
  无论是二人世界还是三口之家,只要其中有一个人开始担负起“照顾型父母”的角色,就不用去纠结选择了。
  同事之间有一个特别有威信或懂得吃的人主动提出了去吃什么,自然也就打破多人一起议而不定的僵局了。
  在一种环境里,找一个最能做出决策,一个会吃、爱吃的人来担当这个角色,“吃什么”就不是问题了。
  (4)自己下厨房
  小时候我们去厨房凑热闹,大人会说:“小孩子来厨房干什么?去写作业去!”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或许爸妈可以找一个时间,认真的把围裙交到我们手里,然后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下厨房了!”
  父母不能照顾我们一辈子,我们也要学会慢慢从依赖过度到独立自主的状态,这种独立,包含着多重的意义,除了通过工作实现经济上的独立,通过结婚生子实现门户上的独立,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通过下厨房,实现“饮食”上的独立……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人吃饭,就勇敢去当那个决策人,如果你决策不了,就勇敢的下厨房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吃饭,开心生活。
其他文献
陈为是地道的海南人,98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京润珍珠,他坦言当时是为了就业选择了这份工作,但没想到却由此与珍珠结缘、与美丽事业相伴,因此一干就是16年。16年来,陈为和京润珍珠一起,立足于海南,成长于海南。现任海南京润珍珠有限公司三亚京润珍珠研究院总经理的陈为,作为一名“京润人”,他是接地气的。他精耕细作,稳打稳扎,同时开拓创新,放眼未来。他致力于不断传播珍珠文化和提升京润珍珠品牌内涵,致力于将京润
在谴责和制裁色狼中医师之后,我们还该想到,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青春期生理卫生常识教育和医疗常识教育。    2008年7月,一起离奇的强奸案引起人们的关注:女硕士李业梅在中医师胡清宇家里接受奇怪的“妇科检查”及“物理治疗”之后,怀疑遭受了性侵犯,可她碍于胡清宇有恩于自己的母亲,只得忍气吞声,选择吃哑巴亏算了。一个月后,李业梅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报案。胡宇清先是咬定自己是在履行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
安徒生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向我们描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尘世的喧嚣被一层蓝色的水所覆盖,尘世的小孩被无所不能的沼泽王带来,成为他女儿的玩伴。在他的一生快结束时,安徒生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活在哪个世界更好?看来这个问题只与儿童有关,因为我们长大后,沼泽王就用不着我们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终生都存在掉进另一个世界的可能;安徒生本人似乎就挣扎在两个世界之间,从世俗的角度看,他这一生过得很坎坷。但安
南加州的星空由于少有污染而分外明灿,南加州的夜晚因为没有高楼大厦遮挡而格外凉爽。  6月21日晚上,在洛杉矶的一个郊外的庄园——在中国素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张治中将军的女儿——洛杉矶著名华侨领袖张素久女士家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派对”正在进行。  这是少娜女士牵的线,“爱乐”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个线头,年过七旬的张素久老人也想见见这一群来自中国、来自南海、刚在波士顿博得满堂掌声的女人们,于是便有了这样
中国古代家天下,皇帝把国家当成自家的私产。人们知道,刘邦从小就是一个游手好闲、不事劳动生产的无赖,老父亲可能是经常夸奖老二而批评刘三。在当了皇帝,荣归故里的时候,还忘不了质问老父亲:“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我创造的这份家业,与您经常夸奖的老二比起来,谁的更多?  虽然古代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业,但是如刘邦这样赤裸裸地自我夸耀的还不多,一般来说,这份家业被美称为江山,创业叫打江山,享受就叫坐江
最好的果实,往往是最后成熟的,也是最值得等待的。今年的一加厚积薄发,终于在6月15日发布了年度旗舰手机一加3,并在美国、欧洲、印度等海外市场同时开售,巴黎的Colette、柏林的Firmament、纽约的Magnum Soho、伦敦的Joshua Kane等全球数十个城市的时尚名店的一加闪店排队长龙已经排到了大街上,有着果粉抢iPhone首发的既视感。或许是长久的等待让一大波“加油”们早就憋足了一
苏海德,美国人,1972年出生于加拿大,美国最大P2P平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2013年在中国再创P2P平台点融网,并任CEO。  如果没有点融网创始合伙人郭宇航的邀请,苏海德不会一个人从美国飞到中国开始他人生中的二次创业。2012 年,苏海德带着时任上海白玉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宇航,在位于旧金山的Lending Club参观。郭宇航说了一句:“苏,你在
向来不喜欢历史,因为它充斥着血腥,充斥着人性的黑暗。可总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魂牵梦绕。《长恨歌》里那几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道尽了唐玄宗于杨玉环的千古痴情。正如杨玉环最终悲催的结局,所有执迷与痴情最终都难免悲情的命运。卓别林的 “我挚爱悲剧,因悲剧的底处,常有某种美丽的东西,所以我才爱好悲剧。”也因此透露着悲剧中的极尽美丽与璀璨。他们或以音乐的方
当他的同龄人正吃着学校餐厅的食物为期中考试闷头苦读的时候,大卫·卡普正在忙着在他母亲位于纽约的公寓里创建Tumblr,当时他才21岁。Tumblr被人们戏称为Twitter、YouTube与WordPress的三者结合,可供用户发布照片、视频、引言以及链接等。而“投其所好”式的广告策略将成为Tumblr华丽转身的下一站。  炙手可热的Tumblr  现在的卡普年满26岁,掌管着互联网领域发展最为迅
连日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坚决反对和严正交涉,极力欲将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国有化”,已将中日关系推向了可能爆发战争的危险边缘。毫无疑问,日本肯定误读了中国政府保卫钓鱼岛的决心。日本政府执意推进“购岛”进程,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二战结束以来对中国主权最为赤裸裸的挑战。实际上,日本政府企图借此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权,单方面背弃了4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搁置争议”的共识,单方面改变了中日两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