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济源市教育局齐改新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教师需
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
人性化教学,使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更精彩。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高中
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
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
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
本节聚焦”栏目。研究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
习的需要,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
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注重使学生在现实
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
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1)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
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
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
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3)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最简单
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
、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解释
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
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
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
4.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总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效果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评价,
将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开展探究活动。评价时,不但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且也不能忽视结果评价。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在对探
究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
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
法的指导、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物学素质,要着重创新思维、解决问
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究式生物教学,以生物问题情境为媒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思
考。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情感目标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诸如学习兴趣,合作精神,探求知识
的欲望,知难而进的意志,标新立异、独立思考、勇于反思、联系实际、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
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境交融、师生
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
人性化教学,使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更精彩。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高中
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
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
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
本节聚焦”栏目。研究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
习的需要,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
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注重使学生在现实
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
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1)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
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
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
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3)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最简单
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
、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解释
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
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
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
4.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总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效果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评价,
将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开展探究活动。评价时,不但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且也不能忽视结果评价。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在对探
究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
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
法的指导、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物学素质,要着重创新思维、解决问
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究式生物教学,以生物问题情境为媒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思
考。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情感目标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诸如学习兴趣,合作精神,探求知识
的欲望,知难而进的意志,标新立异、独立思考、勇于反思、联系实际、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
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境交融、师生
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