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三块广告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块广告牌》剧照。

  继《枕头人》名声大噪后,2017年,英国爱尔兰导演兼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携带着《三块广告牌》再次回到电影院。
  《三块广告牌》上映以来,各方面的评价原本一路高歌,尔后突然掉进“政治不正确”的舆论漩涡,折翼奥斯卡。
  相比10年前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的《杀手没有假期》,在《三块广告牌》中麦克唐纳采用了更公式化的剧本和表现形式,看起来像更高级的训练,以致观众總是不自觉紧张,因为电影不断地追问着—你在笑什么?为什么?
  其实,剧情的起因很简单。米尔德里德,一位遭遇了女儿被奸杀的母亲,在艾登(Ebbing),一个被虚构出的美国密苏里州小镇,租用了三块废弃的广告牌,用红底黑字谴责不作为的警察。按常理,这不过是一场冤冤相报、正义追凶的故事。但剧情的演绎却不断藐视观众的预测。
  从女主角强势踢裆,到警长突如其来的自杀,一幕幕“老子与你同归于尽”的情景,仿佛迎面飞来的子弹。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不过是“直面戏剧”的伎俩,但作为掀起英国“直面戏剧”浪潮的佼佼者,麦克唐纳试图从地狱般的生存境遇、疏离与混乱的情感、肆虐暴行的专制机器等方面,让观众直面一个千疮百孔的现实社会。

暴力的恩典


  按照“直面戏剧”的初心,麦克唐纳借用了美国南方文学,为 《三块广告牌》寻找到了的落脚点。
  电影里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米尔德里德去广告公司时,广告商正歪在椅子上读一本书。这本叫作《好人难寻》的书,是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麦克唐纳把这本书放在电影里,暗示着他要把以荒诞、离奇和暗黑的风格书写暴力、阴暗和厄运的南方文学作为剧本的源泉。
  奥康纳希望读者可以感觉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绝。”正因为如此,大部分评论将《三块广告牌》与人性救赎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但遗憾的是,评论往往把眼光集中落在“救”上面,而放过“赎”的意思。事实上,拯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救”,一种是“赎救”。
  自救,就是相信人性本善。但相信人性本善,是具有乌托邦情怀的,它的荒诞性在于,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乌托邦的存在,人性当初也不会堕落了。所以黑格尔说:“我们应当绝对服膺于一个事实,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功绩无不是凭借人的激情成就的。”这是对原罪的一个呈堂公证。假如人的拯救反而需要回到这个起点,这就是加缪式的“西西弗斯的神话”。
  奥康纳不相信自救,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她笃信天主教正统观念,认为大部分人离神很远,终生处在蒙昧状态,天生对抗恩典、拒绝得救,在命运的紧要关头总是做出愚蠢的行动,劝都劝不住。
  《好人难寻》是最直接的例子。这部仅20多页的小说,故事很简单,一家六口开车出门旅行,遇见歹徒,结果全家人惨死路边。问题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3:10)《好人难寻》的沦落人就是这样,他向陌生人施暴,使许多“沦落人”表示了愤怒,但却又对形成他们愤怒的根源无动于衷。
  期待温暖的和爱抚式的恩典,在奥康纳看来是行不通的。恩典可能是暴力的,是黑暗的和具有破坏性的,甚至总是黑暗的和具有破坏性的。
  麦克唐纳的影片与奥康纳的小说在面对暴力的态度上,可谓一脉相承。麦克唐纳就直言:“我不希望片中的任何人是完全的好人或坏人。”电影中的角色都有着强烈的双面性,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所有的人物都开端于日常,最后毁于节外生枝,比如警长威洛比的自杀。事实上威洛比的自杀和广告牌无关,但他的三封遗书却是其他角色救赎的契机,直接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按照“直面戏剧”的初心,麦克唐纳借用了美国南方文学,为《三块广告牌》寻找到了的落脚点。

  不同的就在于,威洛比带来救赎的是一次自杀,这还是一场暴力。从这点出发,剧情的推演就是暴力升级,甚至电影的配乐也没有放过这个指令。
  当广告牌着火后,《Billboards On Fire》响起,这是一开始租下广告牌时,电影所演奏的《Mildred Goes To War》的加强变奏版。这段音乐不仅表达了“与警察局火拼到底”这个潜台词,也确切地为暴力升级添加了燃料。果不其然,一场大火导致了另一场更大的火,愤怒引起了更大的愤怒。

被奥康纳绊倒


  影片的结局,是米尔德里德与迪克逊警官的启程。也许连麦克唐纳也没料到,他安排的这个救赎路径,却成了《三块广告牌》最大的争议。在评论界看来,这是“背叛”了奥康纳的救赎,也是政治不正确的。
  《每日电讯报》的罗比·科林详细地解释了迪克逊的角色如何在怪诞地创造一个人生轨迹。但是科林并不喜欢,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同情和厌恶如影随形,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根本不是一个救赎故事,它让你经历了从厌恶转变到同情的愉快观看旅程,从此我们就幸福地生活下去。”
  一名具有明显种族主义倾向的警官,甚至认为黑人不是真正的人类,迪克逊只是在一封遗书中显露他内心深处是个好人,而唯一看到他善良之处的人是威洛比。这样一来,影片挖掘迪克逊的其他质感和深度,虽然占据了后半段很大的篇幅,也使得观众渐渐理解迪克逊公开的偏执以及通常表现出的恶,都来源于他的成长。
  把帮助米尔德里德找到强奸犯,作为迪克逊的救赎路径,麦克唐纳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矛盾冲突的源泉。迪克逊在故事的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各种冲突,和他的救赎需求相比,是无可争议的。只是救赎的方式放在美国历史中是不妥的。
  美国南方文学一直思考着一个复杂的种族问题。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有过最严厉的蓄奴制、最华丽的贵族生活、最惨无人道的种族压迫,这段历史赋予了南方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的信念和态度,培育了独特的南方知识分子,包括奥康纳,以及威廉·福克纳、卡森·麦卡勒斯等风格迥异的南方作家。   在以黑白矛盾为主的奥康纳时代,南方知识分子没有想过掩盖种族问题,更没有把黑人当作承载同情或轻蔑的对象。相反,像奥康纳这样的作家,已然知觉到了现代人的某种类似于鲁迅所称作“铁屋”的处境:屋里的人都已经几乎丧失作为人的资格了,而他们竟对此浑然不觉,甚至还沾沾自喜,乃至于援引“耶稣”、“上帝”,证明自己是被神眷顾的人。
《三块广告牌》剧照。

  电影的深刻性还在于电影背景地的选择,密苏里州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是黑奴种植园文化的代表地。甚至到了2014年,还出现轰动美国种族问题和暴力执法的大事件—“弗格森骚乱”。
  如果不是有着强烈的基督教情感,奥康纳的暴力恩典很难得以解释。那些毁灭的暴力,源自人性的深渊,也源自人的不知悔改,而暴力正是罪恶加诸自身的惩戒。换成杰弗逊·汉弗莱对奥康纳的评论,就更容易理解:“这种半是有意、半是遗传的与神疏离的主要结果是,神只能是以暴力来闯入人类的知觉,在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中发出撕裂的声音。”
  暴力是工具,宗教的救赎路径是落脚点。可惜的是,麦克唐纳对奥康纳一心所系的宗教信仰,给出的态度是怀疑的。所以,当教父上门劝说米尔德里德撤掉广告牌时,米尔德里德转而指控教父娈童:“你加入了帮派,你就是有罪的。一个人因为性侵男童之类的事而有罪,那他就无权来我家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广告牌这个意象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古典的戏剧设计,带着鲜明的时代隐喻—一个经济萧条的社会给个体、给人性带来的变数。

  要承认,电影的世界观是人道主义的,但缺少以人作为接受神的恩典对象的完满视野,它将人物的人生轨迹在封装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暴力同时,却轻率地对待上帝、女权人士、残障人士、LGBT和有色裔群。也就是说,麦克唐纳回应了奥康纳,却被奥康纳绊倒在地。

麦克唐纳的魅力被掩盖?


  根本上就有着缺陷的人类,却没有清楚的交代他们是如何获得恩典降临,恩典又是从何而来,人类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样的思路让《三块广告牌》无法成功塑造角色,反而陷入评论的“漩涡”。
  这样的结果对麦克唐纳来说或许略显苛刻。因为无从知晓,在电影世界里,导演有没有奥康纳那样神性的承诺。倘若麦克唐纳根本就不想把它包装成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何必将影片的结局作为是救赎的结局,而不是悔恨的开始呢?
  其他的一些评论还继续解读说,也许电影更想回应的是现实,而不是形而上的信仰之争。虽然导演的剧本在8年前已经完成,但如今正值特朗普当政,影片地点背景正是特朗普竞选的根据地,所以将影片当作对社会现实的苦涩回应,也无可厚非。
  试图在麦克唐纳的影片里,寻找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侧面的人们,只能看着克苏鲁怪物(《水形物语》)无限风光地站在了美國电影最高领奖台上,而麦克唐纳的魅力在电影史上被悄然掩盖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电影创作方式正在经历着变革,传统的“观看事物”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瑜伽—吠世斯泰》所说:“世界即你所见。”电影正在寻找新途径来适应现代生活。
  受到包括乔伊斯、王尔德、叶芝等在内的爱尔兰戏剧作家的影响,麦克唐纳在《三块广告牌》里呈现出一系列的暴行,只是影片虚构的“文本空间”里用来讲故事的“棋子”。那么何必在意“政治正确”导致一部电影的得与失呢?
  广告牌这个意象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古典的戏剧设计,带着鲜明的时代隐喻—一个经济萧条的社会给个体、给人性带来的变数。这反而契合了南方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永远对北方代表的工业文明保持质疑。
  2018年《三块广告牌》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拿到金球奖时说的一句话是很对的,“永远要记得好剧本的力量。”
其他文献
加沙地带边境上,火灾后的麦田化为一片焦土,仅剩几把作物幸免于难。 5月14日,以色列士兵走过着火的麦田。这场纵火事件是巴勒斯坦抗议者用燃烧风筝引起的。  在阿拉伯语中,逢人打招呼的问候语通常是As-salamu alaykum,翻译过来,是“愿平安降临在你身上”;而在希伯来语中,常用的祝福语是Shalom,包含着和平、平安的意思。  不同的话语,是两个民族对和平、平安的共同祈愿,但在实际生活中,却
微信时代,严肃文学正陷入更深重的危机。浅薄的媒介,造就浅薄的思维、浅薄的阅读、浅薄的写作,其结果就是浅薄的人、浅薄的社会、浅薄的时代。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微信时代中。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7年2月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2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接近10.6亿户;另根据微信最新财报数据,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用户,同时也是微信
2018年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从北大厅“部长通道”走过。  保监会和银监会在走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合为一家。北京金融街的鑫茂大厦门前的牌子将会被摘下,挂上新牌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回溯过去,1990年代末,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加快了分业监管的改革步伐。1998年,保监监管职能从中国
9月25日在美国总统奥巴在华盛顿白宫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访美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显,即经贸仍然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合作依然是两国的唯一正确选择。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创造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5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其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对林肯总统这句名言的引用,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习近平对美国的这次国事访问,其大背景是中美关系正在经历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起源于危机应对。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以“非传统”的方式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部冲击。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此后相当长时间,孱弱的中国,外交上都未能摆脱危机应对的色彩。1949年实现完全意义上民族独立后,紧随其后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屏蔽”。加之此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中国外交主动作为的空间并不大。  1978年是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开启了
2019年3月15日,英国伦敦,英国移动运营商EE的工程师在检查华为公司的5G相关设备  2019年12月,中国三家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厅里,都争先亮出了5G套餐的广告牌。如果降低其他运营商的套餐规格,购买此运营商的服务还可以获取更大的优惠力度—假如客户有两台手机的话。  “5G竞赛”让通信技术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更广泛的连接。人们期待着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烤面包机自动给面包
不曾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回忆对卓君来说有些“残忍”。“我就是坏小子,”1月27日下午,把自己陷进宽大沙发的卓君,缓缓吐字,“高一高二的印象是睡觉,睡醒就讲话,平时上学经常迟到。”  所有这些“坏”,都无法阻止他成名,且就在一夜间。  2011年7月10日晚,在上海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节目时,19岁的卓君一舞成名,夺得该节目第二季也就是2011年度的总冠军。  此后,“坏小子”有很多全新的称
2018年3月14日,北京,民众纷纷来到即将消失的国务院机构门牌前拍照留念。  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本轮机构改革的全貌得以一览无余。《方案》全文1.9万余字,共分八个部分,列出60条机构改革具体任务,其中大部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深刻变革,通览《方案》可将党政军
随着欧洲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日本也宣布在年底会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世界经济终于走出了金融危机,开始了新的周期。  在这一漫长的危机中,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的经济体都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当危机过后,这些经济体如何退出危机政策,回收流动性,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是一个难题。  在北京时间7月13日凌晨公布的美国6月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的纪要中,可以看到美联储官员关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讨论。 
印度是一个没来由也没有更多本钱就要动辄表现其傲慢的国度,这既让人不解,也让人生厌。  然而,任何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存在,都必有其原因。分析起来,印度的“傲慢”也是既有其历史之因,也有其现实倚仗。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对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这是可以引以为荣的,但却并不应该成为“傲慢”的本钱。  事实上,印度的古文明与当今印度并没有衣钵相传的关系,它不成其为印度藐视他人的历史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