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死因探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五分钟提出预习要求:大家之前上了两节课,现在请大家一定要换换脑子,好好预习这篇文章。在预习的时候勾画一下,圈点一下。有一些古文言的词语,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觉得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设悬导入,提取文眼】
  师(出示ppt1):
  这是中国第一张居民死亡登记表。这个说法你认可吗?很多同学摇头,和我的学生一样。我有学生就发现这是老师在办公室电脑上自己制作出来的。有人说,老师,你这张表有问题。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1:杨修并不是因为惑乱军心被杀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曹操只是借惑乱军心的名义杀掉杨修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但你能不能找到原因呢?
  生1: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旷放(guǎng),数犯曹操之忌。(师纠正:旷kuàng)
  师:这是这位同学的分析,你赞成吗?赞成的请举手。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找到了一句能反映作者看法的句子。那我们就来继续分析。有才的杨修犯了曹操的忌讳,导致他被杀。这个看法你在文章中能够找到依据吗?
  生2:第四段讲的是曹操造花园的事情,最后一句“心甚忌之”,可以看出来曹操对杨修内心是十分记恨的。
  师:杨修点破了曹操的小聪明。还有没有?
  生3:就在刚才说的下一段,塞北送来一盒酥的故事。这段写的是杨修很会揣度曹操的意思。曹操虽然表面上非常欣喜,但在内心里是厌恶杨修的。
  师:“一合酥”也是耍小聪明吧?
  生4:他(曹操)所谓的梦中杀人,其实只是想试探一下,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又是杨修点破了他的意思,最后还说了一句“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
  师:同学们想一想,曹操是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曹操有着诸多的缺点。但是他爱才惜才重才。我们总觉得别人点破了他的用心,他就去杀人,是不是有点小看了作为一代枭雄的他,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
  生5:曹操怀疑杨修陷害曹丕。
  师:跟他儿子有关,还有吗?
  生6:还是他梦中杀人的那一段,最后命厚葬之,其实是一种假慈悲。
  师:把曹操多疑、虚伪的一面点出来了。大家仔细看看到底是在哪里,曹操是想杀他的?
  生7:是在倒数第二段。曹操问曹植,关于国事。曹植每次都能对答如流。而事实是,杨修每次都暗地里将这些答案告诉曹植。曹操发现之后,就对杨修起了杀意。
  【对比阅读,分析大势】
  师:又是和他儿子有关。文中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就在考察两个儿子的过程当中,关于出不出城门这件事情。三件事情都让曹操觉得:杨修在帮曹植的忙。用现代考试的话,叫(生齐答:作弊)。原来是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儿子继承人的问题上。好,现在问题来了,曹操究竟喜欢哪一个儿子?很明显,曹操喜欢曹植,杨修又是帮曹植的,这不是好事吗?那为什么要杀了杨修呢?
  生8:他担心杨修会起谋逆之心。
  师:杨修有谋逆之心?大家赞成吗?
  生9:历史上有很多臣子控制了皇帝,最后谋朝篡位。曹操也是一个心胸狭隘多疑的人,所以我想曹操杀杨修也在情理之中。
  師:在这篇文章里,谁有谋逆之心?权力很大,能把皇帝控制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生齐答:曹操。
  师:曹操是替天子掌管天下的人。如果曹植继位,曹操就很担心你杨修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为了绝后患,就必须要?
  生齐答:必须杀了杨修。
  师:大家知道,曹操最终选择的继承人是谁?
  生齐答:曹丕。
  师:为什么选择曹丕?曹丕哪些地方比曹植更好呢?读文章能否看出来?
  生10:曹丕有什么事情都暗自告诉曹操,比如“丕暗买植左右”告密。
  师:曹丕暗买植左右告密,请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来告密呢?
  生11:如果直接告诉曹操的话,曹操会对曹丕特别防备,甚至觉得他是在诬陷曹植。
  师:这是赤裸裸的诬陷,对吧?相比之下,杨修“径来告操”就显得手段一般了。同学们再想一想,曹操看到来告密的人是曹植的手下会怎么想?
  生12:说明曹植不得人心。
  师:连自己的手下人都管不好,你还怎么继承我的位置?文中其实还有很多线索。你能够发现曹丕暗中培植了很多势力,比如吴质事件之后的迅速反应,比如“有人告操曰”里的“有人”。都能看出曹丕善于结党,四处笼络。同学们猜想一下,当曹操看到曹植的手下来告密的时候,你猜:他知不知道这是曹丕的指使?
  生(各抒己见):曹操知道/曹操不知道。
  师:我觉得曹操是知道的。他心里面一定在想,丕儿啊,你无耻的样子真像我年轻的时候!那么,曹操选择了曹丕,为什么还是要杀杨修呢?
  生13:为了防止将来兄弟争权,内斗。
  师:一旦曹丕继位,杨修没死,极有可能出现兄弟内讧。所以他杀杨修,为的是他死后曹家天下的(板书:大势)
  【适度引申,走向课外】
  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开篇的名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读《三国演义》,读情节、读人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读情节、人物背后的天下大势,可能更有价值。大家知不知道在杨修死后。曹操又新立了一位行军主簿?
  生14:是司马懿。他辅佐曹家几代,再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师:司马炎是他的孙子)篡了曹魏的权力,统一了天下。
  师:司马懿的儿子、孙子到最后都控制住了曹家的皇帝。所以曹操防住了杨修,却没有防住司马懿。天下大势真的是防不胜防啊。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曹操明明看出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却没有杀司马懿。相较于恃才放旷的杨修,司马懿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好好读一读,你可能会对这篇文章杨修的死因又有新的认识。   【点 评】
  15分钟要让初二的学生理解一篇初三的课文,而且在他们对此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这无异于一场克难攻坚的硬仗啊。但,朱佳伟老师打赢了,而且打得轻松自如,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朱老师是如何打这场漂亮仗的呢?一是“稳”。当下,不少老师教课文,喜欢“搬救兵”,找来一大堆背景资料、作者轶事、名人评论之类助读。朱老师则不,他就领着学生读“这一篇”。从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初读课文,到其后的深入探究,朱老师始终不离课文。他要求学生到文中找杨修的“死因”,到文中找曹操的“殺心”,到文中找曹丕的“阴谋”,步步都在文中。因为课文是长篇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自觉地运用了书中家喻户晓的内容,这不是朱老师外加的,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助学行为,也说明朱老师善于“借力”。二是“准”。小说阅读教学,当然离不开引导学生读情节,读人物,读环境等,可这样一步步分析下来,15分钟哪里够?这样千篇一律地学小说,学生又怎会有兴趣?朱老师慧眼独具地抓了一个“因”字,从这个小小的突破口攻进去,便深入腹地,纵横决荡。这显然牢牢抓住了课文的根本与关键,也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三是“狠”。青年教师上课,为了课堂效果,有时难免在敌阵外放一阵枪,学生已知已会几乎无需动脑的内容,在课堂上反复呈现,不知不会的却未被真正触及。朱老师却不肯绕过难点,而是拉着甚至推着学生钻进敌营,层层深入。学生从“惑乱军心”,到“恃才放旷”,到“以绝后患”,到“为防内讧”等,一步步走向纵深,走向“天下大势”,思考始终进行着,思维一直活跃着。有时,学生的思维力不够了,比如产生了“杨修有谋逆之心”的不当理解,朱老师不放过,他巧妙地“逼”学生进一步思考:谁更有谋逆之心?这看起来有点“狠”,但这样“狠”的结果,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朱老师对学生思维力的要求显然不低,推进学生思考的力量更是强大。就凭着这“稳”“准”“狠”的精神,朱老师和陌生的学生一道打了个大胜仗。
  朱老师为什么能打赢这场硬仗呢?据我观察,也无外乎三个字:“读”“思”“创”。首先是朱老师爱读书,他通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相关的各种书籍资料,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也读《杨修之死》。这篇被许多名师演绎过的传统课文还能上出新意?能,当然能,只要你肯像朱老师那样反复地深入地读,必然能发现值得一说的东西,因为这是经典自身的特性。其次是朱老师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教师自己必须有强大的思考力,朱老师就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他思考课文,思考教法,更思考学生的学法,所以他带着学生做“侦探”,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当阅读的兴趣激活了阅读的智慧,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水平的提升,便是有目共睹的了。再次是朱老师喜创新。一篇小说的教学是很容易驾驭的,但朱老师不走寻常路,他从“这一篇”“这一部”出发,利用课文自身逻辑的精妙,设计步步悬疑、环环相扣的行走路线,让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中不断有新发现。这真是一程神奇之旅,难怪学生乐而忘返。
  回顾朱老师的这一仗,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他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值得每位教师学习的博览精思之功。有了深厚的功力,自然无坚不摧、无战不胜了吧。
  [作者通联: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但从中学语文教学几种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多局限于重点中学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鲜见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影子。笔者以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相对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很难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由什么決定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就是教学内容吗?以前有人发表过系列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内容是指课堂中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所有内容,其中包括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以及实际过程中生成(添、减)的信息;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一般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事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文本所写的对象、作者写作的意图、
课理是什么?要说课理先说学理。学理是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治学上的原理或法则。那么,课理是教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诸如“上课以学生为中心”“上课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有规定的课表”“课前可预习”“课上有堂练”“课后有作业”“课始须复习”“课终不拖堂”“课间须休息”“当堂得见效”之类,都是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这些课理更多的情况下是上课的原则,即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则。  就“当堂得见效”
在北宋的政坛上,有两颗极为璀璨的明星。他们彼此个性相似,性情相投,甚至爱好习惯都高度一致。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却因为政见相左最终分道扬镳。他们就是被世人戏称为“司马牛”的司马光和“拗相公”的王安石。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熙宁年间开展变法,以期富强国家。但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傳统保守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为此,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法的种种弊病。其中最重要的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对杨绛的“愧怍”之情难以理解,认为杨绛作为文革中的受压迫者对待老王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对老王的不幸产生愧怍。学生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杨绛“愧怍”的深入思考,这种“愧怍”源于什么呢?  1984年3月,杨绛写下的《老王》被选入初中教材。在文革结束8年后,暮年的她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怀念老王这个人,表达内心的“愧怍”,更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文革时代甚至一切疯狂时代扭曲人与人之
查尔斯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终于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行。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铺设在大西洋底的一根越洋电缆,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需要更换。这样一条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的新闻,在查尔斯的脑子里,仿佛划过一道亮光。他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帮助他。于是他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用尽积蓄买下这根报废的电缆。别人都笑他傻,花那么多钱却买了一件废品,而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我的语文育人观》一文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学习已经实现由简单识记到能力训练的二次迁移。笔者细心揣摩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清晰地发现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着力于文章思路的细致梳理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终极追问,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基石。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许多学生虽有读书的意愿,但内心对读整本书信心不足,往往买书借书比较积极,拿到书后漫无目的地打开,翻了前几页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或者草草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属于低效或无效阅读。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质量地阅读整本书?下面就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论述整本書速读的策略。
小说中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这样描述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一直以来,大家解读这一段时,往往都评论:这一语段体现出鲁智深的力大无比。但我却觉得其表现力应该远不止如此。  鲁智深力大无比,应该尽可能强调其倒拔垂杨柳如何轻松才对啊。为何还每一个动作都似乎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鲁智深给人一种“步步为营”架势,仿
语言是有生命的。阅读,就是要让文本语言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做到了这一点,阅读就有味道了。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变式阅读。即,作者这么说,我们不妨那么说,通过语言“变式”,比较发现作者用词用语的匠心。  限于篇幅,我仅以《秋天的怀念》第一自然段阅读为例。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它分解成了5个自然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暴怒无常。)  看变式句,“变得”二字被我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