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多元张力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力,原指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泛化到哲学层面,指矛盾或不相容的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紧张状态。亦可以说它是对立的事物相互拉扯、博弈和制衡形成的一种对应关系。张力的作用在于,它是对立统一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力,是矛盾之间的相互依存、作用、转化、互促、生成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成长亦需要一种内在驱力的拉动,才能形成发展的逻辑张力、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张力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一种多元的、互补的张力系统或结构。
  一、教学:游走于熟悉与陌生之间
  教学应该是一个“置陌生与熟悉,还熟悉于陌生”的过程。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是促进教师教学进步提高的动力机制。“置陌生与熟悉”,是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由陌生而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经验的空白,管理能力的缺失,教材、教法的陌生,逐步走向经验积累日丰、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教材熟、教法亦熟的境界,完成了由生而熟的成长跨越。而问题在于不少教师往往止于熟悉、以熟为荣。他们(包括很多学生)往往钦佩和乐道某某教师上课不带书,就能指出讲述的内容在哪一页、哪一行。笔者从不认为这种以熟为本的教师是好教师,不会给他“点赞”。他们充其量只是记忆能力好或超群的教师,为炫耀记忆,他们的教学很可能沦为脱离书本的另类照本宣科,并不值得提倡。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可能会因教材熟、教法亦熟,而失去进取的动力,久之,成为“教书匠”。所以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熟悉的变为陌生,因为只有把熟悉的变为陌生,人才有同化陌生的欲望,不断学习的动力,使自己始终感到教海无涯、教无止境,始终有一种“教,然后知不足”的紧迫感和再学习的压力,处在陌生与熟悉的张力博弈的关系和状态之中,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论,让自己的知识成为更新的“活页夹”;才会不断地琢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教学常教常新;才会不断地成长进步。
  二、读书:栖息于内化与外化之间
  教师是书香浸润、学高为师之人,读书应是其本分和天职。读书的张力在于内化与外化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和机制。内化是教师通过读书,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思想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是把外在于己的人类文明成果据为己有的过程。好比春蚕食桑、蜜蜂采花,它是教师为了给予别人、培养人才的职业需求、内化吸收的过程。外化是倾吐运用的过程。教师读书是最具实用价值的读书,因为他不必担心读书只是个人成长的利己的私事,而是同时关乎学生成长的利人的行为选择。教师读书获致的新知、感思、体悟、心得,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和营养,传递给学生,不愁无人分享。这里内化是基础,外化是目的;内化是依据,外化是应用。内化与外化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张力。只内化而无外化,好比春蚕食桑非为吐丝,蜜蜂采花却不酿蜜,那是不能致用的“无根”的读书;只外化而无内化,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浅薄无根、知识断流,迟早要油
  三、写作:提升于感悟与表达之间
  如果说教学实践和读书“充电”是教师成长的前两个台阶,那么科研写作便是教师提升的第三个台阶。它是“升级版”的高台阶。写作之所以附加值高,在于比之教书,写文章尤其是写好文章的人太少。而教书教到一定程度、发展 到一定水平,没有科研写作给力,要想跨上这高台阶,更上一层楼,难。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写作,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写作之所以能造就卓越、打造名师,在于它能将教师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人的形上之思和理性觉识。在于它能将读书的感悟经过思想的整理、条理的建构、逻辑的序化、语言的谴用,使其外化表达出来。感悟与表达是具有张力特性的矛盾存在。感悟是思维的运动、思想的触发,表达是语言的捕捉、思想的外化。现实中,教师们不乏实践智慧,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感悟光临,灵感来袭。但往往不能把握住这些行色匆匆的思维过客,不能将其留在笔端和指尖,转化成具有创新品质的文章。就是说,感悟的一端有表现需求,表达的另一端却绷不住,不能将其形诸文字。能力缺失造成的应力失衡,使感悟与表达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张力效应无法实现、彰显。这是制约教师成长最弱的、也是最需要补长的一块“短板”,是教师发展最重要、也是关键的成长的核心要素,亟待补缺救失,长善突破。
  四、成长:转换于经验与方法之间
  经验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是人的过往经历的凝练、积淀和转化。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抓火,有了被烧灼的疼痛体验,就形成了规避火的经验。方法就是做事的方略、法则或办法。它是经验的升华。经验和方法之间是存在着矛盾依存、相互转换的张力的。教师成长的真谛在与这种张力之间的博弈和实现。换言之,优秀教师都是拥有经验、又能把经验上升为方法的那样的人。其成长的深层机理在于:方法是高于经验一个层面的东西,经验上升为方法,就打破了经验的隐性遮蔽状态,而进到一般的、本质的理性层面。所以,教师经验必须走向方法、走向理论的提升。问题在于,我们大部分教师从来不缺乏“做法”层面的经验,但却缺乏向着方法层面的提升,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匍匐在经验的脚下,虽然教学年头不断增长,但成长进步却不大,甚至形成了发展定格。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我亦认为:“经验+理论=方法”,而由经验提升到方法,亦等于成长。所以打破经验的茧缚和桎梏,关键在于要多读书,多学理论,从知识和理论中汲取营养,助力自己的经验总结、凝练和概括,提升为方法。而经验一旦上升为方法,感性的、缄默的、不自觉的经验,就会提升为理性的、显化的、自觉的方法。教师的成长就会取得突破,教师的水平就会再上新的台阶。
  五、科研:存在于在场和缺席之间
  “在场”与“缺席”说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形,构成一种矛盾的张力。“在场”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理论核心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专注在直观中出场的事物本来的样子。科研的在场,即要求人们必须专注于科研,按照科研的本然要求,存在于科研的当下、现场。换言之,人的在场,人的亲临卷入,是科研成功的逻辑前提。反之,没有“在场”,没有人的科研意识、思维、能力的介入,科研就沦为空洞的概念、虚幻的“乌托邦”。而不幸的是,当下的科研恰恰因为其难度大,要求科研主体的投入多、产出少,而存在着“非在场”性,存在着科研的“缺席”和“逃离”。治理科研的缺席,保持科研的在场,需从意识、思想、能力维度补课,改变其张力失衡状态。
  1、意识在场,要求要形成一个科研的准备“场”。当你围绕这个“场”(研究方向)准备多了、思考多了,就会形成一种研究敏感,一种吸收意识,一旦有用的信息进入这个“场”内,意识的天线就立刻会开启收发功能,有用的信息就会被识别、被感知、被吸收。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系科研的心向。
  2、思想在场,要求思想始终行走在路上。周国平说:“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幸福的哲学:288)“写作无非是表达所感所思,一定要有所感、有所思,才有东西可写。”思想决定科研的存在、科研的本质。
  3、能力的在场,要多读多写多悟。欧阳修说,写作的工巧“无他术,唯多读而自为之,自工。”多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键在反思,在于悟。由知识或科研实践转化为能力,悟性是契机。悟性就是心领神会、茅塞顿开的感应、领悟能力。善悟的人,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能够从科研实践中找到方法。久之,就能炼就一种“悟”的本领,转化为自己实际的能力。
  [责任编辑 张栋梁]
其他文献
摘 要: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所达到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并没有促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探究出其中的原因,分别从国家和学校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实效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想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
20世纪以来,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与各种理论指导下经历了一系列更革,从20世纪初经验本位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发展为二战后能力本位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
摘 要: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随着各级技能竞赛的深入开展,行业技术的革新创造,平时的技能实训,必须嵌入竞赛技术内容,切合企业岗位技术需求,并形成对学生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而切实保证技能教学的时效性,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实训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徐宇琴,女,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处副主任,江苏省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中学高级教
采用OpenGL与D3D结合的方式实现3D网络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重要关键技术。在深入理解3D游戏动画与高级实时渲染技术和网络游戏服务器/客户端编程的基础上,以标准的游戏架构方式,设计并实现一款3D网络射击游戏,实现最为简单的并对延迟进行合理化处理的算法,优化了网络游戏联网技术。
准确、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师传授的知识
师生关系从权威神圣到民主平等;教学内容从既定、割裂到生成、开放;教学方法从机械灌输到参与合作;教学评价从批评指责到激励促进;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视导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德育视导作为德育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和手段,先天地具有德育评价的价值和功能。重新审视回归生
摘 要: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不例外,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状况尚有不少欠缺,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现状出发,以虚拟学习型团队为基点,分析并试图创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的新型科研模式,并提出实施要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模式;虚拟学习型团队  作者简介:李贺泽,男,
经常从事跳远运动能有效发展速度、弹跳力、协调力、灵活性等,增强心血管及内脏器官的功能。开展跳远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深受青少年喜爱。
红松苗木为春季生长型,有时也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通过多年对其种子和苗木的试验研究,总结出红松种子快速催芽育苗和合理控制与利用红松二次生长苗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