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思索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必须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只有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摒弃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笔者从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新理念要求,有效的目标设计应强调以下几点:
  ①目标的主体: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②目标的维度: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确定目标重点。
  ③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谁)、“行为动词(干什么)”、“行为条件(通过或依据什么)”和“表现程度(结果)”这几个方面。
  ④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可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导入时要为学生考虑
  
  在讲课前,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但什么样的情境导入才是合适高效的呢?
  案例:《再塑生命》的导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先生曾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用武力征服了世界——拿破仑,一个用精神征服了世界——海伦·凯勒。”海伦·凯勒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已被永远载入史册。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海伦·凯勒?(学生简介)那么,是谁让她的人生出现转机,引领她走向光明呢?看课文《再塑生命》。
  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导入都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而应该立足于课文内容,以学生为本,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激情,有的激趣,有的设置悬念,有的埋下伏笔,有的巧妙暗示主题,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才是高效的。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应让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感悟,得出结论。
  案例: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师:请大家给课文命题,小组讨论。
  学生:《莫顿·亨特历险记》、《生命中的悬崖》、《对悬崖的挑战》、《难忘的经历》、《成功并不遥远》。
  (教师分析,直接得出结论。)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思考表述这些题目与课文题目的优劣之处,而是自己分析下了结论,失去了一个锻炼学生的机会。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教师提供太多,课堂就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时间,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运动,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课堂教学也因之而失去了激情和活力。
  
  四、在学生需要时做到有效引导
  
  笔者在前面多次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来保证。如果课堂教学只有自主学习的形式,而没有很好的引导,那肯定没有实效,并且浪费时间。
  案例:《紫藤萝瀑布》两种教学设计对比
  设计1:请同学们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瀑布的?在写景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
  设计2:请同学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本文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对你在写作上有怎样的启示?
  兩相比较,不言自明,设计2单是一个问题组便有效引领了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引导。任务明确,题目具体,层次合理。
  
  五、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评价要有助于教学行为的高效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而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高效。因而,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主要应有“点”“拨”“挑”三种类型。
  “点”,就是点破要害,给学生开辟思维的空间,使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
  “拨”,就是拨疑疏惑,使不明确的回答规范化。
  “挑”,指在学生忽略或是遗漏的地方,及时提醒,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师要把“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时施教”时刻挂在心头,时常反思、不断探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进行的语文教学,其结果必然是“有心栽花花不成”。其次,还要有远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有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代价,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可持续发展要为学生的将来踏上社会做好能力上和心智上的准备。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的是没被扭曲、没被异化的教学。[e]
  
  (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 266003)
其他文献
灰色童谣,是指当代青少年儿童对平时学习生活中所听到或看到的一些歌谣、顺口溜、儿歌、名诗佳句等进行改编,改编后的童谣变得不再积极向上,并带有一定的悲观情绪。此类童谣被改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意志情感比较脆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主动探究、不断进取的信心。现就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巩固和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自信心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所谓“隐形”即是让人看不到,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还是可以通过主动声呐来探测其存在。而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最近伊利诺斯大学一个实验室新开发出一种连声呐也探测不到的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应用人工蛋白质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固态生物材料,这种材料可以非常逼真地模拟肌肉的弹性性质。该项成果标志着加拿大科学家在使用人工蛋白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在纳米点(nanodot)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他们研制出了一个“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容纳整个图书馆的数据,研究人员表示,这也是计算机存储技术
国际上的环境服务付费中使用者付费和公共支付方式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本文首先对两种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并从供需角度和交易成本角度对两者的实际效率和交易成本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它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时时处处都体现着数学、运用着数学。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广泛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入课堂,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
新课程应课程改革而产生,新课程呼唤新的备课观,政治学科理论性强,较抽象,而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误人子弟了。这就决定政治学科在备知识点上不象自然学科那样几乎一劳永逸,而要经常性地修正、丰富所教授的理论、观点。“可持续性”备课就成为政治学科的时代性要求。  可持续性备课强调,备课不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以及课后教师对这一全过程的反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不再伴有马达的轰鸣,几乎就在悄无声息间,一架以氢气为原料的纯燃料电池无人机,缓缓驶离跑道,跃向蓝天,在空中展翅翱翔。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上海奥科赛飞机公司历时一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子芯片,并在其上实现了双光子量子漫步。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量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