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生物课教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什么目的的一种具体的表述,它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采用布卢姆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比如我在执教《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确立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必须从学生角度考虑,要求在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上做出合理的设计。
二、学生活动的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应该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近知识。然而现实中,有些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形式,没有抓住本质,结果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譬如,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重视开展学生活动,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或者是为活动而活动,而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使他们会学知识。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探究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再如,关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探究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
三、语言表述的科学性
生物教学语言不同于其它学科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张冠李戴,将错误的东西当成科学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以致误人子弟。因此,笔者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总是反复思考,仔细推敲。例如:生物适应环境的某些形态结构,不能说成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出来的。“鱼儿为了能够在水中游泳才长出了鳍”和“鸟儿为了能够在天空中飞翔才长出了翅膀”这样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又如:对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要慎重。“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中的“主要”是不能少的;“一般来说,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中的“一般来说”是不可丢掉的。
语言表述的科学性还要求语言的适度和目标指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提出的问题过简,学生会解而不费力。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作答创造一定的条件,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问题提出后使学生犹如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例如:对同源染色体“既然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为什么还叫‘同源’呢?”这样提问激发了矛盾,为挖掘“同源”两字的含意起到促进深层探索的质疑效果,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学习评价的激励性
在平时听课过程中,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你做得很好”、“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必须努力学习了”,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赞同或者不赞同。这种评价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事实上,课堂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1.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2.访谈法。对学生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唯其如此,才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这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催化剂。为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并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另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语言是明确的、清晰的。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见解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优势所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其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什么目的的一种具体的表述,它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采用布卢姆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比如我在执教《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确立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必须从学生角度考虑,要求在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上做出合理的设计。
二、学生活动的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应该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近知识。然而现实中,有些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形式,没有抓住本质,结果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譬如,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重视开展学生活动,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或者是为活动而活动,而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使他们会学知识。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探究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再如,关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探究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
三、语言表述的科学性
生物教学语言不同于其它学科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张冠李戴,将错误的东西当成科学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以致误人子弟。因此,笔者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总是反复思考,仔细推敲。例如:生物适应环境的某些形态结构,不能说成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出来的。“鱼儿为了能够在水中游泳才长出了鳍”和“鸟儿为了能够在天空中飞翔才长出了翅膀”这样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又如:对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要慎重。“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中的“主要”是不能少的;“一般来说,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中的“一般来说”是不可丢掉的。
语言表述的科学性还要求语言的适度和目标指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提出的问题过简,学生会解而不费力。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作答创造一定的条件,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问题提出后使学生犹如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例如:对同源染色体“既然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为什么还叫‘同源’呢?”这样提问激发了矛盾,为挖掘“同源”两字的含意起到促进深层探索的质疑效果,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学习评价的激励性
在平时听课过程中,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你做得很好”、“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必须努力学习了”,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赞同或者不赞同。这种评价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事实上,课堂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1.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2.访谈法。对学生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唯其如此,才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这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催化剂。为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并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另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语言是明确的、清晰的。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见解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优势所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