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融四境”模式的大数据专业建设探索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359795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大数据技术更是大力推动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调查分析,我国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500万~1000万人从事大数据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教育部在2016年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市场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2017年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三融四境”职教新模式下积极探索大数据专业建设,制定出一套适应于高职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尽快满足大数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专业尽快地对接产业和企业,实现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一、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现状分析
   有关统计显示,自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开设以来,截至2017年9月,我国已有270所高职院校申报到这一专业。但是当前该专业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大数据企业发展不对接。大数据相关专业是紧跟大数据发展而形成的新型工科专业,涉及信息、电子、数学等多个学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是比较困难的。经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在原来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或者使用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尚未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难以真正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
   二是专业师资短缺。在师资建设方面,业内出身的教师很有限,而那些转岗教师则需要进行重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新入职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洞察和把握大数据专业及大数据企业发展方向,势必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致使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是专业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存在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理论讲解和分析占教学内容的比例过大,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达不到职业教育“工匠能力”的实际要求。
   四是高质量教学资源匮乏。目前市场上缺少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和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碎片化,难成体系;有些院校直接使用本科教材。这都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学生对大数据专业的认知度不高。调研发现,学生之所以报考大数据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上大数据主流思想的影响,而对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存在很大盲目性。
   二、基于“三融四境”模式的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历经10年的实践探索,从引企入校、校企共建、送教入企,到混合所有制办学和分布式办学,从把企业引进学校到把学校搬入企业,形成了四个育人场境;同时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构建了“三融”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融四境”职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产”境建设
   学校通过和高科技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教学和实践的真实生产环境,以形成“产”境。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择了多家优质的大数据企业进行对接。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学校先后与江苏国云大数据有限公司、中兴大数据中心、洛阳惠普、河南智游科技集团等多家具有数据资源的公司共建了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该中心由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将大数据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及时输送到学校,同时将企业级大数据项目实训课程贯穿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大数据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该中心还利用技术优势,為全校师生提供机床、电梯、无人机、变压器等设备数据监控和管理服务,为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提供基础支持。
   (二)“学”境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而形成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2018年,学校与国云大数据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学院,从而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学习知识的教学环境。大数据及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以在真实场景学习,实现校企课程共担、人才共培,上课就是上班,上班也是上课,双向并进,从而实现了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教师可以深入到大数据企业一线开展企业实践,与企业人员共同承担课程建设、工作页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从工作岗位中提出适合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能力因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型“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学校构建“四境”导师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研”境建设
   学校通过与大数据企业共建大数据智慧研究院,形成教师、工程师、技师、研究员等参与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一方面,学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分析大数据技术专业与企业对接存在的难题和实践困境,构建基于“三融四境”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张课表,形成“四导师”团队,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体制,构建大数据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为学校构建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大数据研究院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市的大数据科研项目,有效提升了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从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ETL研发、Hadoop开发、可视化(前端展现)工具开发、信息架构开发、数据仓库研究、OLAP开发、数据科学研究、数据预测(数据挖掘)分析、企业数据管理等9个核心岗位提取融知识能力因子,实现从岗位到课程的转换,形成独具特色的融课程,再实现从课程到技术的转换,培养大数据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创”境建设    “创”境建设就是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众创空间,建设大数据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大数据专业平台建设为众创空间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撑,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有超过5%的在校生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自主创办了公司;学校利用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孵化与大数据相关的企业20家,形成省级孵化器。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把大数据众创空间的优势利用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医疗卫生、观光旅游、阳光政务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和行业对接,推动学校及周边科研院校、企业的科研技术成果的快速聚集扩展,更好地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五)“三融”建设
   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在“四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三融”建设,通过“三融”改革创新,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促使产学研创“四境”互融互通。
   融课程建设。大数据专业主要开设Python 编程、Linux 基础、数据库技术、Hadoop 大数据开发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应用、数据分析、数据结构、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通过对大数据按专业岗位分析,该专业学生可以从事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大数据处理分析、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平台运维等工作,对应的初始岗位主要有:数据采集专员、大数据处理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初级工程师、大数据平台运维初级工程师等。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由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经理、研究员等组成的合作团队,深入国云、腾讯、阿里云等企业一线,调查每个合作企业的需求,拟编写大数据专业的基础模块和专科模块融教材,主要包含解析大数据技术、数据采集实用技术、WEB前端技术、JAVA设计基础等课程,按照融课程的设计要求,在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因子基础上,吸收企业岗位中的教学因子、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因子、批判思维和质疑解惑因子、企业家干事创业品质因子,按照“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式的课程特点,开展情景描述、信息收集、分析计划、任务实施、考核评价等5个环节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所设计的融任务都配套有工作页,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我们已完成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讲义和任务单的初步构建,并在2018级学生中开展融课程教学改革。
   融体系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团队通过对专业的认真研究和剖析,形成基于产、学、研、创各主体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可以实现课程与岗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针对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置的主要岗位分为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基础类为:大数据文档编写、大数据采集清洗与转换。技术类为:大数据系统搭建与运维、海量数据库管理、大数据软件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服务类为: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呼叫、大数据售后服务。大数据专业进阶岗位为:大数据技术公司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依据这些岗位,我们开展了大数据专业的全科模块、专科模块、专长模块建设,使学生在一入学就对职业有认知、有兴趣、有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解决未来岗位问题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课程内容是直接来自企业工作岗位的多个项目或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由学徒转变为企业需求的合格角色,同时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已经形成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在我院2018级大数据技术专业中开展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
   融体制建设。学校通过与国云大数据、阿里巴巴、百度云等企业合作,初步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学院、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众创空间等“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创综合体建设。沿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专业的融合体建设,把融合体打造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企业定制专业人才。
   通过大数据专业的“三融四境”建設,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发挥了不同作用,学校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高度融合与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分支,各高职院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设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通过基于“三融四境”职教新模式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探索了基于工作岗位因子的“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三融四境”的教学队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数据专业“三融四境”建设,学校将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 王鹏飞)
其他文献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中仍存在产业、教育、科研与创新创业连接不够紧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等短板,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能夠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发展瓶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这是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应用型、创新
期刊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它们身披铁甲,与病毒短兵相接而毫发无伤;一次性可测量5米范围内10人体温,20秒内完成300张CT照片识别……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中,“中国智造”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彼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向“中国智造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的共同努力。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企业发展最紧缺的是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兴建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基
期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技能大赛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2008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建立
期刊
据中商情报网报道,2019年年末,我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与2018年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
期刊
4月18日,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草木含悲,千人洒泪,全校师生共同缅怀他们的“暖男校长”周超。他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每天早晨7:00前准时巡视校园,和蔼地向师生问好的周校长,会因病突然离开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永远定格在49岁。   周超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奉献了整整 26 个春秋,先后在郑州市第一〇二中学担任教学工作;在郑州市铁路局教委任宣传干事、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等职务;在郑州市第一〇六中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数据成已为當今社会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统计专业就是一门发端于数据的专业。改革开放初期,信息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人力完成,社会对于统计人才需求量较大,统计专业一度备受追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跨界融合混营等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不断涌现,传统统计方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统计类专业生源下降、就
期刊
时代在变, 学生也在变, 如何找到适应新时代新学生的管理方式, 是当下中职班主任共同面臨的难题,也是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时来境迁, 赴机在速。班主任郑艳霞走进自己,叩响心音,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反思笔记, 讲述了自己在修正职业动机、提升职业境界、领悟教育本真、坚守教育初心和师生相伴成长中的所思、所悟、所行。   书中33个生动故事展示了作者的求索与行动。例如,孟鑫事件反映了“灰色学生”的成长问题,
期刊
本刊讯 1月31日上午,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回顾了2018年河南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对2019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省教育廳副厅长刁玉华主持会议。  会议提出,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积极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启动实施“薄
期刊
何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   所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是本人在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过程中,联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牵涉全局性的问题。它是指: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指出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规律。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构成了一系列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德育领域的一些内容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