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之美,自带光芒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格局之美,自带光芒


  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将事业做大时,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作家陈文茜说:“人生最怕格局小。”所谓格局,就是你追求目标的高度、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如果将人生比作一盘棋局,那么人生的命数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
  拥有大格局的女性,都有着别样的美。一如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她们做着平凡的工作,但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坚守着为人处世的原则,确保了一种站在高处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她们的大格局,为她们的人生实现了无数可能。

谋人人之发展,她让他们眼里有了光


  2018年,刘晓佳促成了“木兰花开——贫困无业离异妇女就业促进行动”项目的实施。作为江苏宿迁育华培训职业学校的校长,帮助贫困离异女性实现有尊严地就业,一直是她的一个心愿。
  21世纪初,政府鼓励振兴第三产业。苏北大地上的宿迁,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5年,34岁的刘晓佳,响应政府振兴第三产业的号召,创建了育华培训职业学校。在此之前,她做过几年小学老师,又在一所职业学校工作了6年。凭着对校园和讲台的热爱,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走上了创业之路。
  租房,买了十台缝纫机和十台二手电脑,请了两个计算机老师,刘晓佳的积蓄已基本花光,“连吃饭都是问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无数个深夜,刘晓佳一个人睡在教室里,一张折叠床,就是她的全部家当。害怕时,她就把所有的灯打开,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在每台缝纫机和电脑旁坐一下,自己跟自己对话。暗黑的夜里,也有过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犹豫,每当此时,她就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的话:“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早在1913年,黄炎培就提倡重视职业教育。刘晓佳渴望延续这一理想,纵然困难重重。
  学校开办以来,没有生源。之前认识的一位家长,了解刘晓佳的为人,把自家孩子送来。面对这仅有的一个学生,刘晓佳手把手地教,直至他顺利就业。刘晓佳的认真负责,大家看在眼里,一个两个三个……空旷的教室,学生多起来,也逐渐热闹起来。
  随着生源的增加,育华学校相继开设了服装、电子电工、计算机、保健按摩、家政类(母婴护理员,育婴师,养老护理,保育员,催乳师)等专业。为了促进就业,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对应的实体:育华信息部、招生就业培训部、百特电子厂、好苏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乐创广告公司、创佳保健按摩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等。教学场地也由最初的两个房间,扩展到两层楼。
  2012年,听障人士朱保洋被父亲带到育华学校。朱父带着恳求的语气,让刘晓佳收下儿子。
  根据朱保洋的情况,刘晓佳让他学了保健按摩。刘晓佳在自己手上、脚上写满了穴位名称,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教。为了让朱保洋掌握穴位的精准位置,刘晓佳要付出高于常人五倍的精力。
  “初来时,由于长期自卑,也不会讲话,朱保洋整个人都是往下的,耷拉着脑袋和身子,看得我异常心疼。”刘晓佳开始教他对口型,练习讲话。每天一上课,刘晓佳就让朱保洋做自我介绍。从最初耷拉着脑袋一个字都不会讲,到站在讲台上昂首挺胸流畅地做自我介绍,刘曉佳和朱保洋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现在朱保洋在泗阳一家保健会所工作,月薪4000多元。他经常在休息日,回到育华学校找刘晓佳,跟刘晓佳聊聊家常,说说职场事。在他心里,育华就是他的家,刘晓佳就是他最亲的家人。
  18岁的盲人陈娟,走入育华时,一脸的怀疑和忐忑,就连父母对她的未来也不抱希望。刘晓佳免除了她的学费,为她提供住宿、服装等,一点点教她推拿按摩。在刘晓佳的教导下,陈娟越来越自信,现在南京一家学校继续进修。“上帝为我关上了门,刘校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陈娟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让刘晓佳有了新的想法。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上门为农村留守妇女、残障人士传授技能,免费招收贫困学生来校学习。
  最近,刘晓佳又把目光对准了农村不识字的女性。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佳认识了年过四旬的朱留琴。朱留琴在一个推拿中心学推拿,因为不识字,遭受了各种奚落和嘲笑。她满脸悲伤地说:“不识字就是睁眼瞎。”刘晓佳问她:“你真的想识字?我可以帮你。”于是,每天下班后,朱留琴到育华“上学”,刘晓佳为她安排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从“a、o、e”“1、2、3”“横、撇、竖、捺”教起。
  半年后,朱留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顺利“毕业”了。她拉着刘晓佳的手满脸是泪地说:“刘校长,我这辈子也有校长,也有班主任,也有母校了。”刘晓佳的泪当即奔涌而出。
  “识字了以后,她眼睛里有光了。”刘晓佳欣慰地说。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光亮,更让她倍感振奋。
  刘晓佳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宿迁市第三次、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泗阳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一心忙事业的她至今未婚,很多人质疑她:“辛苦这么多年,又拥有了什么呢?图什么呢?”但刘晓佳从来没后悔过:“学生们在育华能够成长,能在社会上实现价值,于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值得。”
  三尺讲台,朗朗书声,从最初的热爱,到现在的执著,历经岁月洗礼,刘晓佳的情怀,始终未曾改变。

没有卑微人生,她的存在无人可替


  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造就了一批影视巨星。这片璀璨星空下,不乏一些普通人。60后杨蓉莲被朋友介绍进剧组做茶水工,工作简单到乏味——倒茶、端水、分盒饭、递毛巾……与她同时入行的很多人,因工作枯燥卑微而迅速撤离。而杨蓉莲从第一天开始工作,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把它做好。   某一天,戏从早上六点拍到次日凌晨三点。大家收工时,发现杨蓉莲还在茶水间,拿着铅笔在纸上画画。有人好奇问她做什么,她羞涩地回答:“我不会写字,所以一条杠表示咖啡,二条杠表示茶,三道杠表示矿泉水。”每组杠下面,她对应着画出了导演和每个演员的头像。她用这样的方式记住每个人的喜好。也是从那天开始,无论是导演还是明星,都恭恭敬敬地叫她“莲姐”。
  小小茶水间是员工流动性最大的地方——工作时间跟明星一样长,但收入与其有着天壤之别。但杨蓉莲日复一日地坚守,挑战着这个岗位最长的工作年限,悄悄改写着这个工作的含金量。不管多大的明星来了,每次去送水,她不会为满足自己的好奇而多停留一分钟。
  一次,袁咏仪感冒发烧,杨蓉莲默默为她煮了姜丝可乐。在买姜丝时,她还特意帮袁咏仪选了一个印有麦兜形象的保温杯。袁咏仪感动至极,笑着说:“莲姐,看到麦兜,我的病就好了一半呢。”收工时,袁咏仪特意来到茶水间,让摄影师给她和杨蓉莲拍照。袁咏仪主动牵起她的手,才发现她手心里全是汗。她羞涩地说:“做梦都想跟你拍照,好紧张啊。”袁咏仪吃惊地问:“拍张照不过几秒钟而已,你可以提出来的呀。”杨蓉莲笑笑说:“我不能耽搁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你情愿的,我拉你合影,然后去炫耀,这是不光彩的。”袁咏仪眼圈不禁红了。
  不几日,刘德华来片场,主动找杨蓉莲拍照。原来,袁咏仪告诉他,杨蓉莲是她见过的最大气的茶水工。刘德华很感动,决定认识一下杨蓉莲。从此,每当拍片累了,刘德华就去茶水间找杨蓉莲聊天。杨蓉莲让刘德华给她做助手:“只有不耽误手头的工作,我才可以跟你聊一会儿的。”看着杨蓉莲利落地冲咖啡,倒茶包,分盒饭,自带节奏感,刘德华羡慕地说:“莲姐,真想有一份你这样的工作。”她认真地回答:“你都赚那么多钱了,为什么还要来抢我的饭碗?而且,我警告你,你是抢不过我的,因为我不仅会冲茶,我还会演戏,导演经常请我去当群演的,可你只会演戏。”刘德华捧腹大笑。
  很多演员都说:“莲姐的水就是片场最好的药,她把小茶水间变成了心理按摩间。”
  大家习惯了莲姐的存在。偶尔她请假,片场往往抱怨声起伏,不是埋怨茶不好喝,就是抱怨饭不好吃。冲茶的手法、端杯的姿势、毛巾的湿度与温度,甚至是微笑的尺度,都可以被模仿、训练,然而,一个人内在的气场却是最独特的竞争力,杨蓉莲将一份最不起眼的工作,做到了无人能够代替。
  曾经有一场戏,拍了七天七夜,大家吃住都在片场,异常辛苦,抱怨丛生。杨蓉莲按时按点地给大家送水送饭。只要有人没休息,她就不下班。导演看不过去了,强行让她休息,她倔强得很:“大家都在工作,我凭什么休息,难道你是让我下岗吗?”也是从那天开始,她连工作人员的茶水也管了,用她的话说:“不就是多一个茶杯吗?”事实上,这对于她来说,就需要画更多的头像和杠杠。但她说:“心里多想着点别人,就不会对个人得失那么在意了。”
  古天乐称她是“开心果”;成龙说“有些人你拍摄的时候可能没发觉他们的存在,但他们不在片场时你会叫救命”;蔡卓妍说“只要有莲姐在,开工不会口渴”……
  多年来,片场导演和明星如流水,铁打的只有茶水工莲姐。她用一杯水将临时组建起来的一群人,凝结在一起。她像一株绿植,默默地改变着约定俗成中的生态,创建着一种温和的平衡。她是香港电影产业里最微弱的那一环,却渐渐变成最不可或缺的那一环。
  2018年4月15日,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将“专业精神奖”颁给了杨蓉莲。那一刻,她迎來人生的高光时刻。她的岗位很平凡,但她让这个岗位具备了高贵的专业精神。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上锁的房子》  【日】三岛由纪夫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岛由纪夫的十二篇作品,或以从容笔墨揭示战后各种社会矛盾,或以散文诗般的叙述表达对自然灵魂的向往,或以冷酷笔调呈现人性阴暗……融浪漫、唯美与古典于一体。   《脸大了不起啊 还不是要抱抱》  韩子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这本漫画讲述了作者与一只名叫大脸的龙猫之间搞笑又温暖的日常。书中还增加了科普部分,讲解龙猫常识。本书
期刊
海浪滔天,轮船倾覆,救援者从直升机上降下,向惊慌的人们伸出援手……别以为这是影视剧中的场景,这每一分每一秒的惊心动魄,都是85后宋寅的日常工作。一个并不浪漫的选择  身材高挑,干练短发,通过最后一项飞行考核,接过那本蓝色执照时,宋寅羞涩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那天是2010年2月14日,情人节,也是大年初一。电视中喜庆的烟火奋力燃放着,璀璨缤纷,宋寅亲吻着飞行执照,那是她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期刊
“人生是单程车,需要遵从内心而活。”  年近不惑时,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一次,无意间接触了摄影,她发现没有比这个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道具了。于是,她辞了职,用相机干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回到自己的“血地”,一个是拍了30位同龄女性。除了获奖,最重要的是,她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冲突。  艺术有什么用?半道出家的汪滢滢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有些伤痛,面对了才能不痛  1976年4月,汪滢滢生在河北馆陶,一个与父母
期刊
“外表娇柔妩媚,内里坚强笃定,她的美内外兼修,与她相处得越久,就越能感受到她的美好。”朋友近乎崇拜的溢美之词会让她掩面而笑。作为美丽事业的践行者,她并不反对这样的赞美,因为她对各种赞美已完全免疫。她将梦想做成了事业,又将真与善传播于各处。她就是南京天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郑小雨。  接受采访时,郑小雨端坐于沙发的一角,如同浮于莲花之上,多年瑜伽老师的经历让她时刻保持着优雅的体态。她说话时语调温柔,
期刊
单士厘对世界的向往缘于丈夫钱恂讲述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当时的晚清,女性被困深闺,游历世界简直是天方夜谭。幸运的是,钱恂理解并支持她。  “余家世代清贫,而书籍不少。”单士厘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能诗善书。12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忙于仕宦,她跟着舅舅许壬伯读书。许壬伯热心教育,著书多部,亲自教授单士厘子史、文辞。29岁时,单士厘嫁给外交官钱恂。  1898年,钱恂被派往日本,第二年,单士厘冲破封建礼教束
期刊
希望变得简单时,美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  ——尼采  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相信的。  ——但丁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女人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西蒙娜·德·波伏娃  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  ——毛姆  普通人,只要赞美。特殊人,但求理解。  ——木心
期刊
被质疑,或许就是创新者的宿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前行。  1992年出生,她已是昆曲第五代传人。经历了成长中的困惑之后,她创立了独一无二的戏曲体验馆,让更多人体验到:学习戏曲技巧,原来有许多实用妙处。  她是黄亚男。独自去寻一个舞台  上小学时,黄亚男本来想学舞蹈,但舞蹈班已经满员,就被老师连哄带骗拉进了戏曲班。  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昆曲表演系招生,黄亚男被推荐去参加了考试。经过层层选拔,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世界再美,美不过她的身边  母亲节来临之际,本刊在“江苏女性”微信公众号发起了“请妈妈上封面”征集活动,其中有21位妈妈的照片,登上了本期《莫愁·智慧女性》的封面。在后台,我们还收到了很多有关母亲的动人故事。1号参与者自豪地留言:“我的老妈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过很多困难孩子以及老人,做了很多好事。”22号则想对母亲说:“你带我来到这颗小星球,我想带你去看看这个大世
期刊
2018年6月,在第十九届成都国际家具展上,纸家具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风琴沙发与长凳、异型花器与蒲团、微纸凳与折叠床……这些纸家具不仅拿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和国际专利,进了国家博物馆,还登上多个电视综艺节目,成了家具界的网红。突发奇想做纸家具  刘江华曾是北漂,他在北京租的房子空间很小,放不下什么家具。而且因为经常搬家,笨重的家具很难搬走,干脆就不买。但不配家具,总没有家的感觉,亲朋好友来
期刊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1927年),一位传奇的舞蹈家,著名女作家伊奥尔斯卡盛赞她道:“这位美国妇女是由神圣的材料做成的。她的名字应当流传千古。”作为人类社会舞坛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邓肯的舞蹈“反照她认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与其说她是伟大的艺术家,不如说她是独具华彩的女性社会革命家。  邓肯将现代派舞蹈引入舞台,竖起了20世纪人类社会舞蹈文化革命的大旗。法国艺术家欧仁·卡里埃尔断言:这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