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及建议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节点,分城市、县镇和农村三个维度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进行了分析。论文发现,我国总体上仍然存在较为严峻的大班额现象。从城市、县镇和农村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农村小学大班额呈上升趋势,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关键词:班额 基础教育阶段 大班额比例 小班额比例
  班额一直是衡量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教室里容纳的学生人数,是体现每一个学生获得教师指导机会及与教师交流机会多少的尺度。班额大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1],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选取2001、2006和2010年三个年段作为比较点,分城市、县镇和农村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和说明。研究所指“大班额”、“小班额”采取该《统计分析》中对“大班额”、“小班额”之界定,即,“大班额”指56人及以上班级,“小班额”指25人及以下班级。本研究同时用“大班额比例”和“小班额比例”展示我国当前班额状况,其中,大班额比例是指大班额在学校班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大班额比例=56人及以上班级数/总班级数。小班额比例是指小班额在学校班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小班额比例=25人及以下班级数/总班级数。
  一、研究发现
  本研究在小学班额、初中班额、高中班额、小班额比例和大班额比例5个方面有所发现。
  1.城镇小学小班额逐年下降,大班额逐年上升
  2001年,城市小学36~45人的班级数最多,为102780,25人及以下班级数仅为33867;2006年,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96118,25人及以下班级数为20654;2010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14315,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17954。可见,2001-2010年,城市小学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呈逐年下降趋势,56~65人的班级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县镇小学2001年时36~45人班级数最多,为131548,66人及以上班级数最少,为51633;2006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30079,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36838;2010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57739,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34237。由数据可发现,2001-2010年,县镇小学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呈逐年下降趋势,46~55人以及56~65人班级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农村小学在2001、2006和2010年时25人及以下班级数均最多,分别为1018398、827072和618086,66人及以上班级数均最少,分别为51251、50475和33692。可见,农村小学无论是25人及以下班级数还是66人以上班级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1小学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2.城镇和农村初中班额在46-55人间的班级数均最多
  2001、2006和2010年3年,城市和县镇初中班额在46~55人间的班级数均最多,25人及以下班级数均最少。虽然25人及以下班级数在班级数总量中占比最低,但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县镇,25人及以下班级数上升明显。
  2001、2006和2010年3年,农村初中班额除2001年56~65人班级数非常庞大,达1529014外,46~55人班级数最多,三年分别为180378、144142和122823,呈逐年下降趋势。25人及以下班级数分别为5416、6625和6730,虽占比最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2 普通初中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3.城市和农村高中46~55人的班级数最多,县镇高中56~65人班级数最多
  2001、2006和2010年3年,城市高中班额在46~55人的班级数最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56~65人次多,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最少,但其班级数逐年增多。
  县镇高中班额中,2001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为41576;2006年,66人及以上班级数最多,为80872;2010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为78204。从选取年份的情况看,县镇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占据非常重的比例。
  农村高中班额情况为:2001和2006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分别为8494和11699,2010年,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9225,超过56~65人班级数。
  图3 普通高中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4.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城市高中小班额比例呈U型
  通过比较2001、2006和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小班额比例,发现:
  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三年分别为36.84、39.19和37.06,三年平均为37.7,远远高于城市小学6.41的平均值和县镇小学9.04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分别高出城市和县镇31.29和28.66个百分点。
  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小班额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市小学小班额比例从2001年的8.49下降为2006年的6.04,到2010年为4.7,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县镇小学小班额比例从2001年的13.72下降为2006年的7.36,到2010年小班额比例仅为6.04,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初中阶段,城市、县镇和农村小班额比例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初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9,2006年为2.56,2010年为2.28,虽略有波动,但整体上升趋势未变。县镇初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0.69,2006年为0.78,至2010年达到0.91,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农村初中2001年小班额为0.28,2006年达到1.44,2010年为1.94,其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城市和农村高中小班额比例呈U型,县镇小班额比例呈下降趋势。通过2001、2006和2010年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城市、县镇还是农村,其小班额比例均呈2001年高、2006年低、2010年高的U型结构。具体而言,城市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96,2006年为1.37,2010年为1.49,3年呈现高、低、略高趋势;县镇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09,2006年为0.64,2010年为0.62,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2.29,2006年小班额比例为1.64,2010年小班额比例为1.83,整体呈现高、低、高的U型。
  图4 城市、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小班额比例
  2001、2006、2010年
  5.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小学大班额比例呈上升趋势
  比较2001、2006和2010年三年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班额比例,发现:
  高中方面,城市、县镇和农村高中均呈低、高、低的“倒U型”,其中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高中大班额比例呈“倒U型”结构,三年值分别为43.6、46.7和40.7。农村高中大班额比例也呈“倒U型”结构,三年值分别为52.6、59.4和50.3。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2001年为60.4,2006年为65.6,2010年为58.3,分别高出城市和农村高中17.76和7.33个百分点。
  总体看,2006年时,城市、县镇和农村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2010年较2006年大班额比例已有较大回落,低于2001年2到3个百分点。
  初中方面,城市、县镇和农村大班额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初中下降最为明显。农村初中从2001年的85.42下降为2010年的31.65,大班额比例下降53.77个百分点,下降程度最大。县镇初中从2001年的53.07下降为2010年的43.13,下降9.94个百分点。城市初中从38.78下降到31.2,下降7.58个百分点。
  小学方面,城市和农村小学呈“倒U型”,县镇小学呈“U型”。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均经历2001年低、2006年高、2010年低的发展情况,图形呈现出“倒U型”。县镇小学则经历2001年高、2006年低、2010年高的“U型”。
  图5 城市、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大班额比例
  2001、2006、2010年
  二、研究结果
  1.城市基础教育大班额增加且有发展趋势
  我国班额现状比较复杂,不能用一种现象对之进行概括,需要分城乡考虑。有学者所提出的“大班额现象没有减少而是更多,且有发展的趋势”的现象,只出现在城市基础教育阶段。
  2.同是大班额,县镇班级内人数远高于城市班级内人数
  虽然我国城市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大班额均较为突出,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若从城市、县镇和农村比较的角度看,则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且城市大班额与县镇大班额相比,其班级人数远远低于县镇大班额人数,如,城市大班人数往往在60人左右,而县镇大班人数有可能达到100人左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3.市、县镇和农村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但大班额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趋势明显。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且班级人数普遍多于城市。
  三、政策建议
  造成城市、县镇和农村班额现状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政府对学校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或者不均衡。班额越大,班级学生数越多,教育投入的成本越低,教育质量也就越不能保证。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严峻,而农村小班化现象越来越显现,在一定时期内学生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城市接受基础教育,这是学生家长用脚选择的结果,更是我国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的表现。
  (2)我国没有制定严格、合理的班额标准,已有的“参照性”班额标准没有得到贯彻。我国班额大小的政策性依据有两个。一是1996年《小学管理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发布)第十一条规定“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二是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11月14日教发【2006】21号文件),通知对城市和农村的班额分别作了规定。“……城市小学和中学每班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和50人……农村非完全小学、完全小学和初中每班班额分别不超过30人、45人和50人。”这两个班额标准只具有“参照性”,不具有“强制性”。强制性班额标准的缺乏是造成我国班额现状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和原因分析,建议如下。
  1.补充县镇高中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降低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
  班额、班级数量、体育活动场所面积等指标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应该严格规范。
  班额过大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大班额情况下,教育质量很难保障,师生关系容易紧张,且大班额班级学生课外学习负荷较小班额班级学生要重,与“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县镇是城市和农村的衔接,随着农村的撤点并校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和实施,县镇成为农民城镇化的第一站,县镇学校由于其较高的教育质量也成为农民子弟上学的首选。研究显示,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这意味着县镇高中以较低的办学条件承载着过重的教育任务,意味着县镇高中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需要得到补充。
  2.着重关注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为班级配备足够的教师,控制教育风险,保障教育质量
  努力减少大班和超大班现象,控制好大班额数量和比例,将基础教育班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中的最根本的条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显示,城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都存在大班额比较突出的现象,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在受教育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区内部调整班级规模等措施,应对大班额现象,保证对学生监管到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制定合理、动态的班额标准
  班额标准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判断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动和逐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针对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合理、动态的班额标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马艳云.班额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9(7).
  [2] 国家县级教育规划刚要:制定严格合理的班额标准[EB/OL].http://news.163.com/09/0115/10/4VMN1K26000120GU.html.
  [3]胡进.不同班额班级学生的学习负荷、压力及情感体验调查报告——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研究视角.教育学术月刊,2012(12).
  [作者:万作芳(1973-),女,山东莱阳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方晓东(1954-),女,北京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育教学评价教育就是对体育学习者在接受评价前,所进行的关于评价系统的认知、方法、态度与情感方面的指导活动。研究从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钟摆现象”、实然与应然的反思中揭示体育教学评价教育的内涵,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本体、价值与目的、方法等教育内容。期望为吸引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及提升教学效能另辟蹊径。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教育 实然与应然 教育内涵 教学环境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在谈“如何对待学
阿卜拎起书包、抱着滑板、急匆匆地用脚带上房门,刚走到楼下,他忽然听见两声很轻的“吱吱”。阿卜急忙向后转了160度,可身后什么也没有!转过头来, 走了没两步,吱吱声又出现了。阿卜拍拍脑门,“小坏蛋,出来吧。”一只智能机器鼠笑眯眯地跑了过来,不停地对着阿卜摇头晃脑。  “跟我去上学可以,但是上课的时候,你一定要乖乖地待在书包里。”阿卜对机器鼠说。 机器鼠点点头,一副乖乖的样子。其实,这都是装出来的,它
摘 要  当前,天津市在经费投入、学校设施、教师数量等义务教育硬性资源方面的城乡差距已经逐步缩小,天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一个新时期,主要体现在均衡配置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管理水平等义务教育软性资源,通过改进职称评定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城乡交流制度和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软性资源  义务教育的均衡
摘要:音乐课程在实施和发展中出现了教学懈惰不作为、评测作秀不均衡、管研坐等不主动、操作紊乱不规范等现象,缺少评价监测是其根本缘由。传统评价只注重学生评价,须从学校课程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发展等方面重建多维立体、功能完备的“123”(do、re、mi)评价监测体系,从突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形式的机械性、评价标准的盲目性等理念视角中发掘测评的深度,从监管机制、目标系统、监
对于班级性质的界定历来是班级社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借助二维框架,对已有班级性质观进行整理归纳,发现已有研究因忽视班级中的价值需要而存在事实判断片面性的不足。据此,本文从全面的事实判断出发,认为既要看到班级中的客观事实,也要看到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得出班级是教育性组织的结论,并指出要利用班级中价值需要的牵引作用和发挥组织的正功能,有效地进行班级建设。  班级性质事实判断教育性组织“班级,是学校
4月里,春暖花开。让我们做一个郁金香小花篮,来迎接美好的四月吧!  准备工具:  绿色卡纸一张、剪好的花朵若干、深绿色马克笔一支、固体胶一支、剪刀一把(小心使用哦)。  開始制作:  材料都准备好了吗?跟我一起来做吧!  1. 首先在绿色卡纸上剪下一个小条,然后折一下卡纸(注意不是对折)。  2.在折后的卡纸较短一侧平均剪出小条,在卡纸边缘涂抹固体胶,将卡纸两端粘上。  3. 用手或者铅笔使外侧的
摘要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阐述了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和课外实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
摘要:增强“特岗计划”政策的长效性与实效性,既是保障特岗教师群体权益及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现实要求,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分析与评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框架下“特岗计划”的政策分析关注行动舞台与行动者的行为偏好,其政策评析则强调效率、公平、问责及其适应性,以期建立政策实施及调整的长效机制,谋求政策改进的有效举措,从而充分发挥“特岗计划”政策的功能与效用。  关键词:特岗计划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政策分析 
一、引言  近10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密切关注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并为此做了一些研究。学者们的这些研究大致上可以归纳如下:杨萌玺[1]、张翠云[2]、周江愉[3]等以歧义为切入点,主张除歧义,加强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耿晓红[4]、巫峻[5]、邓元华[6]、康月梅[7]、周鸿[8]、刘海波[9]、陈泽诞[10]、陈希[11]、刘家林[12]、王广利[13]、唐幼明[14]等结合各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大批农民甚至举家流入城市之中。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占74%,这意味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数量已接近1500万。这些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教育,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却没有给他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