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及就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是职业发展的开篇环节。本文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应从教育机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关键词:医学生生涯规划就业现状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a)-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医学作为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医学生而言就业面较窄,如何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利就业和终生职业发展,成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
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
(1)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走出迷茫,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本人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发现低年级医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迷茫等的问题;高年级学生则徘徊于就业与考研之间,职业定位模糊、临床实习松懈,面临择业时,有的盲目自信蛮、有的过度自我“包装”,更有甚者出现严重自卑与焦虑或者逃避等,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择业及职业发展。因此,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树立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防止部分学生出现醒悟自己荒废了大学时光时已为时晚矣的悲叹。
(2)加强职业规划可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在组织医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这将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医学生只有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医学生合理定位,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目前,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职业的选择日益趋向于多元化,但基层医疗保健单位却面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不少医学生仍然没有走出就业观与择业观的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这就导致了隐形的失业。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从而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找到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只有这样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当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大部分医学生自身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根据笔者所在院校针对2010级大一新生开展的团体咨询活动中,当问及是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时,在随机抽查的245位学生中仅有21%的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有75%的学生对其不了解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没有设计,缺乏人生发展的规划主动意识,只顾眼前而没有前瞻性的目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安于现状不善于思考“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对现状采取全盘接受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把以后的就业前途寄希望于亲戚朋友,缺乏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和掌控未来生活的能力。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本世纪初逐步引入到高校。近几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热点。对于医科院校来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提供有限咨询指导。在对象上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且局限在毕业生就业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停留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求职应试与技巧等层面,忽视非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教育。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用于辅导学生就业的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色彩;学校对医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不具备;辅导老师专业化水平低,师资缺乏,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和咨询的质量和效率。
(3)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实践性。当前,虽然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己经全面展开,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在职业生涯辅导本土化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能反映和体现医学生生涯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是一门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科学性的学科[1]。靠单纯的灌输是无法实现的,无论是就业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还是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面试求职技巧等都必须在实践中磨练。而现实情况是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在部分学校变成了纯理论课程。长期以来,医学院校重专业技能学习,轻人文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很是欠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1)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职业生涯规划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職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需要专门的机构、机制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建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符合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
(2)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多角度延伸职业教育实施空间,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队伍,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和优势,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通过职业咨询及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和行业成功入士,结合实际历程和好的案例,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增进阅历,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3]。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3)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贯穿长学制医学学习全过程,它是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而开设针对性强的必修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了解职业世界、认清各种职业成功所需的条件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二、三年级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堂教学,集中、规范地讲授相关知识、技能,保证人人参与、交流互动,同时开展实践教学,具体内容比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工作、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有益的实践,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模拟求职、面试训练,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修正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求职技巧、医疗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社会适应、就业技巧等培训,开设《医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帮助医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流程与就业市场,职业选择的途径、职业就业的预测,确立合理动态的就业期望值;五年级组织和安排学生临床实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求职技巧,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是否充分,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准备考研的同学,应着重于有关考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向报考学校招生办公室了解有关招生信息。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帮助有问题的咨询者正确评价自己和专业,协助其做出恰当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金秀,王晓莹,昊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5~16.
[2]马天龙.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2).
[3]刘玉霞,郝春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探讨[J].前沿探索,2009(4):35.
关键词:医学生生涯规划就业现状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a)-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医学作为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医学生而言就业面较窄,如何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利就业和终生职业发展,成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
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
(1)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走出迷茫,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本人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发现低年级医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迷茫等的问题;高年级学生则徘徊于就业与考研之间,职业定位模糊、临床实习松懈,面临择业时,有的盲目自信蛮、有的过度自我“包装”,更有甚者出现严重自卑与焦虑或者逃避等,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择业及职业发展。因此,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树立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防止部分学生出现醒悟自己荒废了大学时光时已为时晚矣的悲叹。
(2)加强职业规划可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在组织医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这将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医学生只有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医学生合理定位,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目前,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职业的选择日益趋向于多元化,但基层医疗保健单位却面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不少医学生仍然没有走出就业观与择业观的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这就导致了隐形的失业。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从而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找到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只有这样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当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大部分医学生自身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根据笔者所在院校针对2010级大一新生开展的团体咨询活动中,当问及是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时,在随机抽查的245位学生中仅有21%的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有75%的学生对其不了解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没有设计,缺乏人生发展的规划主动意识,只顾眼前而没有前瞻性的目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安于现状不善于思考“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对现状采取全盘接受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把以后的就业前途寄希望于亲戚朋友,缺乏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和掌控未来生活的能力。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本世纪初逐步引入到高校。近几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热点。对于医科院校来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提供有限咨询指导。在对象上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且局限在毕业生就业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停留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求职应试与技巧等层面,忽视非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教育。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用于辅导学生就业的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色彩;学校对医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不具备;辅导老师专业化水平低,师资缺乏,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和咨询的质量和效率。
(3)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实践性。当前,虽然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己经全面展开,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在职业生涯辅导本土化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能反映和体现医学生生涯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是一门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科学性的学科[1]。靠单纯的灌输是无法实现的,无论是就业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还是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面试求职技巧等都必须在实践中磨练。而现实情况是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在部分学校变成了纯理论课程。长期以来,医学院校重专业技能学习,轻人文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很是欠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1)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职业生涯规划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職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需要专门的机构、机制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建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符合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
(2)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多角度延伸职业教育实施空间,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队伍,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和优势,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通过职业咨询及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和行业成功入士,结合实际历程和好的案例,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增进阅历,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3]。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3)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贯穿长学制医学学习全过程,它是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而开设针对性强的必修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了解职业世界、认清各种职业成功所需的条件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二、三年级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堂教学,集中、规范地讲授相关知识、技能,保证人人参与、交流互动,同时开展实践教学,具体内容比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工作、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有益的实践,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模拟求职、面试训练,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修正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求职技巧、医疗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社会适应、就业技巧等培训,开设《医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帮助医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流程与就业市场,职业选择的途径、职业就业的预测,确立合理动态的就业期望值;五年级组织和安排学生临床实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求职技巧,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是否充分,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准备考研的同学,应着重于有关考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向报考学校招生办公室了解有关招生信息。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帮助有问题的咨询者正确评价自己和专业,协助其做出恰当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金秀,王晓莹,昊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5~16.
[2]马天龙.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2).
[3]刘玉霞,郝春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探讨[J].前沿探索,200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