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这是我们党从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对党员干部重申的一条重要政治原则,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有无“官德”的重要标准。
所谓“官德”即从政者的职业道德,是指为官者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以及从政德行的综合素质。古人说“为政以德”,“治吏先正德”,“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国”。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古以来,“官德”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党的领导干部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特殊地位,集决策、组织、执行、教育、引导等诸多职能于一身,担负着“治国”的重任。他们的职业行为和在领导活动中产生的道德是非,必然涉及到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重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大于其他各种职业的人们。而且领导干部要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仅仅依靠职位和权力是不行的,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官德”。
一、“官德”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加强官德修养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不能否认它与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德”失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地方风气正不正,领导干部就是风向标。官德的好坏事关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谁为人民办了实事,谁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谁就会在群众中有威信。反之领导干部的官德不好,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群众就会拒绝执行或消极抵抗领导干部的话,党的各项政策也就无法贯彻下去。人民公仆本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少数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却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取利益。打着一切为公的幌子,骗取人民给予的权利,在提职、升学、招工、聘干、提级、分配、出国等问题上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好处。有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去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脱离群众,只凭印象和以往的经验去办理一切事情。在上项目、进设备、机构调整、规定出台方面,不去认真进行调查,听不进别人的反对意见,盲目决策,给国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使很多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奋斗成果付之东流。群众对此非常痛心,也非常痛恨这样的领导干部。有的在办公坐车、吃喝、通信工具配置上,不顾客观实际,不顾下级和群众的反对,不顾本单位的财力,不顾工作是否需要,一味追求高档、豪华、气派。不管群众是否有房住、有班车坐,是否能开出工资,是否能吃上饭,只要自己达到了目的就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优秀共产党员姜云胜、孔繁森等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各项政策贯彻下去并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靠的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德敬人,以德服人,以德树威,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德升华到“官德”的境界。因此,领导干部只有施政以德,正直清廉,忠于职守,时刻想着老百姓,不渎职、不作秀、不贪不贿,一心为民,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提升,公信力就会提高。
二、 “官德”要用心来培养,用心来修炼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修官德的重要所在。德为官之魂,官德的修炼并不在于做,而在于养,并且要用心来养。养官德是一个心灵感悟的过程,培育的过程,用心去体验的过程。加强党的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党风廉政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在道德修养上放松了要求,出现了问题: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面对这一现实,迫切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党的领导干部只要具有高尚的官德,心系群众,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就必然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无穷的鼓舞作用。领导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心修炼官德,自觉做到保持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节,注意自己的言行,重视自己的形象,要“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要十分注重养育自己心灵深处的良好品德,克己修身,打造过硬“官德”,净化自我的心灵,提升自我的心智,让学习和修炼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常态的学习习惯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继而养育良好的官德,做一个德行统一、德行过硬的人。
三、“官德”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社会公众道德具有示范和导向功能。《世说新语》讲“百行以德为首”。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问题,一再强调,选拔领导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始终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分管人、财、物的干部,一定要讲道德自律,讲自我约束,讲行为规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和自身的弱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及时纠正对人民群众不适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特别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普通群众,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刻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利;要胸中装有百姓,努力为人民办好事;要文武双全,德才兼备、锐意改革、积极探索;要有公德意识,进一步培养高尚的政治品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优异的业绩争做人民放心的公仆。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出现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下降,行为严重失德。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德”都应该排在“才”之前,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第一考量。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官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道德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要用“官德”带动“民德”,用“官风”影响“民风”,使党的领导干部真正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以自身的良好德行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引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进步。 四、“官德”要靠制度监督和制约
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官德”,不仅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和制约。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是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严格按照党章、准则管住自己,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良好的“官德”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的关键。工作中,除了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纪律外,还必须针对实际,切实有效地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群众比较关心的敏感问题,应尽快建立公正的措施。如:公款吃喝与工作(开展业务)的界限;建立财务审计部门以外的查帐制度;公车使用制度;通信工具归属权等问题。同时,还必须用制度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坚决不想;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要的坚决不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要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道德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只有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来加强官德建设,才能真正约束不道德行为,提高官德修养。
五、 “官德”要通过有效学习来强化
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亦是如此”。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一再敲响警钟,党的领导干部不学习不重视理论武装,思想上就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就会迷失政治方向。因此,要把领导干部的“官德”教育作为始终必须坚持的必修课,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采取定期培训和短期轮训相结合等形式,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党纪、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学习,真正使他们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依据,进一步用有效的学习来强化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要通过有效学习,着重解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增强在复杂形势下承受抵御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居安思危,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反腐倡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每个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要通过有效学习,教育引导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官德”好坏,关系着党的整体形象,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只要全社会都能高度重视“官德”,始终坚持把提高领导干部的“官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一时一事做起,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就一定会形成有利于各项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官德”风尚。
所谓“官德”即从政者的职业道德,是指为官者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以及从政德行的综合素质。古人说“为政以德”,“治吏先正德”,“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国”。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古以来,“官德”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党的领导干部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特殊地位,集决策、组织、执行、教育、引导等诸多职能于一身,担负着“治国”的重任。他们的职业行为和在领导活动中产生的道德是非,必然涉及到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重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大于其他各种职业的人们。而且领导干部要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仅仅依靠职位和权力是不行的,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官德”。
一、“官德”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加强官德修养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不能否认它与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德”失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地方风气正不正,领导干部就是风向标。官德的好坏事关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谁为人民办了实事,谁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谁就会在群众中有威信。反之领导干部的官德不好,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群众就会拒绝执行或消极抵抗领导干部的话,党的各项政策也就无法贯彻下去。人民公仆本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少数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却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取利益。打着一切为公的幌子,骗取人民给予的权利,在提职、升学、招工、聘干、提级、分配、出国等问题上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好处。有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去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脱离群众,只凭印象和以往的经验去办理一切事情。在上项目、进设备、机构调整、规定出台方面,不去认真进行调查,听不进别人的反对意见,盲目决策,给国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使很多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奋斗成果付之东流。群众对此非常痛心,也非常痛恨这样的领导干部。有的在办公坐车、吃喝、通信工具配置上,不顾客观实际,不顾下级和群众的反对,不顾本单位的财力,不顾工作是否需要,一味追求高档、豪华、气派。不管群众是否有房住、有班车坐,是否能开出工资,是否能吃上饭,只要自己达到了目的就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优秀共产党员姜云胜、孔繁森等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各项政策贯彻下去并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靠的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德敬人,以德服人,以德树威,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德升华到“官德”的境界。因此,领导干部只有施政以德,正直清廉,忠于职守,时刻想着老百姓,不渎职、不作秀、不贪不贿,一心为民,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提升,公信力就会提高。
二、 “官德”要用心来培养,用心来修炼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修官德的重要所在。德为官之魂,官德的修炼并不在于做,而在于养,并且要用心来养。养官德是一个心灵感悟的过程,培育的过程,用心去体验的过程。加强党的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党风廉政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在道德修养上放松了要求,出现了问题: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面对这一现实,迫切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党的领导干部只要具有高尚的官德,心系群众,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就必然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无穷的鼓舞作用。领导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心修炼官德,自觉做到保持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节,注意自己的言行,重视自己的形象,要“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要十分注重养育自己心灵深处的良好品德,克己修身,打造过硬“官德”,净化自我的心灵,提升自我的心智,让学习和修炼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常态的学习习惯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继而养育良好的官德,做一个德行统一、德行过硬的人。
三、“官德”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社会公众道德具有示范和导向功能。《世说新语》讲“百行以德为首”。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问题,一再强调,选拔领导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始终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分管人、财、物的干部,一定要讲道德自律,讲自我约束,讲行为规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和自身的弱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及时纠正对人民群众不适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特别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普通群众,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刻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利;要胸中装有百姓,努力为人民办好事;要文武双全,德才兼备、锐意改革、积极探索;要有公德意识,进一步培养高尚的政治品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优异的业绩争做人民放心的公仆。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出现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下降,行为严重失德。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德”都应该排在“才”之前,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第一考量。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官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道德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要用“官德”带动“民德”,用“官风”影响“民风”,使党的领导干部真正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以自身的良好德行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引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进步。 四、“官德”要靠制度监督和制约
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官德”,不仅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和制约。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是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严格按照党章、准则管住自己,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良好的“官德”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的关键。工作中,除了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纪律外,还必须针对实际,切实有效地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群众比较关心的敏感问题,应尽快建立公正的措施。如:公款吃喝与工作(开展业务)的界限;建立财务审计部门以外的查帐制度;公车使用制度;通信工具归属权等问题。同时,还必须用制度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坚决不想;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要的坚决不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要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道德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只有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来加强官德建设,才能真正约束不道德行为,提高官德修养。
五、 “官德”要通过有效学习来强化
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亦是如此”。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一再敲响警钟,党的领导干部不学习不重视理论武装,思想上就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就会迷失政治方向。因此,要把领导干部的“官德”教育作为始终必须坚持的必修课,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采取定期培训和短期轮训相结合等形式,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党纪、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学习,真正使他们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依据,进一步用有效的学习来强化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要通过有效学习,着重解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增强在复杂形势下承受抵御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居安思危,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反腐倡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每个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要通过有效学习,教育引导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官德”好坏,关系着党的整体形象,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只要全社会都能高度重视“官德”,始终坚持把提高领导干部的“官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一时一事做起,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就一定会形成有利于各项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官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