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涂鸦作品,看儿童心理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涂鸦,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热衷的活动。涂鸦中,宝宝稚嫩的笔触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观察、了解事物,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通过涂鸦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的风景,体会孩子的真实感情,从而理解孩子,更好地去爱孩子。
  宝宝涂鸦表达啥?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孩子的涂鸦之作中暗藏了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儿童心理。
  第一种:线条与心理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如不断的圆或迷宫:有自闭症倾向。
  第二种:色彩与心理
  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地使用红色,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蓝色,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爱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心。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接受挑战。
  第三种:人物与心理
  (1)画谁: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画他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此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如爸妈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画的人物。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爸妈是离他最近、给予他关怀最多的人,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非常重要。
  (2)手臂和手:
  孩子在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原因是此时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后,他才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若手臂部分画得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
  把手放下,贴近身体,则是比较温顺的孩子,也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父母注意。
  (3)耳朵:
  孩子很少画或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啰唆。
  如果画了一个大耳朵,又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孩子比较敏感。
  (4)牙齿:
  愤怒的孩子经常会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和言语攻击性。
  (5)眼睛:
  眼睛画得太大的孩子,比较敏感、多疑、偏执;
  画睫毛的孩子,对美比较关注;
  不画瞳孔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
  (6)腿和脚:
  画的腿长长的,说明孩子渴望独立;
  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
  如果画出非常大的脚,说明孩子有压力,有安全的焦虑。
  第四种:环境与心理
  (1)太阳:
  太阳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明朗的象征。
  画光芒四射的太阳,说明孩子心情灿烂。
  把太阳拟人化,画出眼睛、眉毛、嘴巴,表示孩子智力高,具有同情心。不过,受童话故事书的影响,很多孩子也会画出这种拟人化的太阳。
  画黑色的太阳,则表示孩子对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满。
  (2)房子: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房子巨大,代表渴望亲情或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
  像城堡一样的房子,代表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房子外观丑陋,孩子可能把家看作束缚自由的牢笼。
  如果房子没有门窗或用栅栏与外界隔开,则是孩子受挫的表现。
  房子画得像庙宇,则是两个极端,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很怪异。
  房子特别强调地面,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表明孩子追求细节和完美。
  把楼梯画得特别长特别大,表明孩子不想回家,亲子关系有待改善。
  在屋顶上画烟囱,表明孩子希望获得关心,向上的直烟暗示他需要出气筒。
  (3)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树木画得很大,表示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
  树干画得细长,表示孩子和蔼安静、欠缺活力。
  幼儿画树木,只有26%的孩子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稳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
  第五种:图形与心理
  (1)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
  (2)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喜欢画折线的孩子: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4)喜欢画连环图案的孩子:比较仁义,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着想,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适应能力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快融入其中。
其他文献
日前,希腊克里特教育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人际关系与心理治疗专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且缺乏关爱,会让孩子对网络产生更大的依恋。  研究人员从技术学校中选取了700多名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要求他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回答关于他们所出现的孤独、悲伤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此外,这些年轻人还回答了在生命中头16年里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结果显示,被父亲严格管教和
问:我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关系不好,我再婚后和他签了一份协议,约定正式脱离母子关系,我的生活费及百年之后所有费用他概不负责,村委会也在上面盖了章。20多年来,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往来。现在我年老体弱多病,还可以要求他给赡养费吗?  武秀华(山东临沂)  答: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年子女必须承担的法定義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现在您已
身不由己,焦虑成瘾  最近,我的朋友陈姐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花200多万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姐又憋屈又慌乱,为了这一天,她3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姐一家三口住在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让孩子能上名牌小学,她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一套两居室的学区房。学区房是老房子,没电梯,他们每天爬6楼。“居住条件差,
问:为成为学霸,我披星戴月地学习,规定自己每天做多少题,并制订出各种宏伟计划,但每次出考试成绩时,我還是与学霸有着不小的差距,这让我抓狂。我告诉自己,再牛的学霸也是学出来的,他可以,我也可以!但怎么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我还需要您的意见和建议。  潘雯雯  答:很多人说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距是坚持,这点我认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你学习虽然努力,却没有抓住重点。  不断加大知识的储备和做题的数量,
美 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数学题可能会让某些人产生疼痛感。研究人员说,对数学题的恐惧可能激活大脑中主管生理痛的区域。  研究员里昂斯和贝洛克调查了28个人,一半人对高难度的数学题有强烈的恐惧感,另一半人则有不明显的恐惧感。对这些人的大脑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对数学题有强烈恐惧感的人在解题时,其大脑主管生理痛的区域表现活跃。  以前的研究显示,社会排斥或创伤性精神崩溃及其他心理压力能引起生理痛
美 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的概念。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美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会议指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深化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迈出的新步伐。  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
问: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怎么动不动就生气啊?”我很纳闷:“没有啊!”儿子说:“怎么没有?你总是说,别玩了,要不我就生气了!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生气了!等等。”经儿子这么一提,我感觉确实如此。  请问,我这么说,有什么不对吗?  王素沁  答:有些父母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生气了,他就会乖乖听话。事实上,父母总对孩子说“我生气了”,是企图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为什么会焦虑  庄女士是来咨询儿子学习问题的。她的儿子小昊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向成绩优异,颇让她自豪,可是不久前的期中考试,小昊的成绩出现了较大波动,从班级第1名下滑到第9名。庄女士惊慌失措,找到我咨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我认为小昊没有厌学倾向,只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劝她不要太焦虑。庄女士松了一口气。  本来,咨询可以到此为止了,但庄女士没有告辞的意思。她给自己的杯子里续上水,稳稳地坐下,郑
中考前儿子患怪病:  一不顺心就啃书吃纸  一向被李静视为骄傲的儿子李翔,再过几个月就将走上中招考场,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然而几天前,李静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李翔竟然在班里啃书吃纸,人也变得狂躁不安,偶尔有暴力倾向,建议李静带孩子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于是,李静带着儿子来到北京市某医院心理科就诊。未成年心理咨询门诊孙主任接待了他们。孙主任先让李静介绍一下儿子的情况。  李静说,儿子在家很少有吃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