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幸福有多远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听陶继新作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两场报告,令我经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有一种重生再造的感觉。
  陶继新讲演的核心内容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感动之余,不禁反躬自省:我们距离“幸福”到底有多远?
  有书作伴,方能幸福一生。但是,如今教师的读书状况并不乐观。不少教师除教材、教参外几乎不读书。教书而不读书,这种怪现象在教师群体中见怪不怪。如果询问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
  一是工作压力大,没时间读。这个理由貌似合情合理,其实经不住推敲。陶继新先生作为山东教育社的总编、资深记者,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但陶先生每天挤出时间读书、背书,雷打不动。如此看来,时间紧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说过:“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时?何必择地?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鲁迅先生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这些经验之谈的确至理!
  教师不读书的第二个理由是没必要读。不少教师认为不读书也能教好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这是典型的短视。不读书就会视野狭窄,精神萎靡。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试问:这样的教师又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不读书只做题的教师也会把学生拖入“题海”而不能自拔。如果教育沦落为无休止地做题、讲题,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生命的浪费乃至折磨,在其中找不到一点应有的美感和神圣感。
  读写是成就教师幸福人生的双翼。陶先生举了许多例子,像关注师生读写的朱永新,奏起写作快乐乐章的黎志新,苦乐途中坚持读写的杨同杰,酷爱“红楼”的张利平……这些成功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通过读写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令人惋惜的是,放眼教师群体,比读书更不容乐观的是教师的写作状况。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有近八成的语文教师不写作或很少写作。语文教师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学科的教师!
  人生的最高需要是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成功。老师们,请重新捡起曾经的梦想,乘着读书、写作的翅膀飞向成功,飞向幸福人生吧。
  淡泊宁静的心态是打点幸福人生的基础。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育是一项寂寞的事业,研究学问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性和定力。杨瑞清甘做“傻子”,多次放弃别人求之不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一辈子走在行知路上”,在乡村教育园地里默默耕耘。陶先生五辞总编职位,无论身居何职,始终坚守文化人的宁静。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幸福离我们很远,幸福又离我们很近。能否成为幸福的教师,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西点军校有句名言:“没有任何借口。”真的,在把握人生走向这件事上,我们的确没有任何借口。(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0日)■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xuyajian@126.com
其他文献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笔者听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闽老师的“神奇的升力”一课,感到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刘老师创设质疑的情境,层层设疑,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在质疑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片段一】 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播放在课外活动时拍摄的航模录像。  (同学们观看时都很好奇,并小声地议论
期刊
【片段】(《品德与生活》第四册)  师:由于气候原因,水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却很少。请大家看看《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出示课件,指导看图)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我们国家的水,西部比东部少,北方比南方少。  生:中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生:我们的家乡江西位于丰水区。  ……  师:通过看图,大家了解了不少知识。请听听来自贫水区李子龙小朋友的一封信,他有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朱太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早晨8时,上犹县第二小学校园里都会传出琅琅的国学经典晨读声。该校把国学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中,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再添奇葩。国学教育成为该校素质教育一个亮丽的窗口。  走进该校,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童腔稚气的诵读声,古韵缭绕,令人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气息里。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该校开设了以“与
期刊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催人遐想,让人深思。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请看《小池》的执教者如何在课堂上“注重读,发挥想,引导品”,让学生感受美的。    【片段一】——————·  师:诗人在这首诗的每一行里都写了一种景物,第一行是什么呢?   生:泉眼。  师:知道“泉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泛着微波的水面下藏着
期刊
[编者按]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真实体现,河南灵宝市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积极实施城乡带动战略,下大力促进“软件均衡”,亮出均衡教育“升级牌”。河南灵宝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它给教研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型教研文化。借助网络优势“造力”,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及时雨”。  20
期刊
引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插话的导引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情感引读”是引读法的一种,指教师利用课文原有的词句或添加的词语,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文字,从而读懂课文,受到感染,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的境界。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
期刊
“分式”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潘建德老师执教的“分式”(第一课时)获得浙江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笔者有幸观摩了该课,它不仅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理念先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跌荡起伏,处处洋溢着在情景中巧探究、在合作中共生成的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在智慧火花迸发的课堂上,学生体验到探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课堂智慧成就高效教学。   一、情境引入——自然朴实,人文尽现  师:同学们,相识是
期刊
【片段一】与“螳螂捕蝉”对话——悟寓言之意  师:“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能念出来吗?  生:黄雀在后。  师:连起来,完整地念一遍。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这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谁能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找出课文内容,交流)  师:再去读一读,在这些具体的描写中,一定会有些语句引起你的注意了
期刊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变成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特级教师刘永宽通过整合教材,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类型浓缩到一个简单的情境中,有效地将数学思想巧妙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自然地在交流中感受到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在刘老
期刊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经典课之一。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通过前测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大多用圆规画过圆,对半径、直径、圆心都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他另辟蹊径,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深挖了教学内容的本质,精心预设了有序而开放的“问题情境”, 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不断逼近对圆的核心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理解,课堂充满着开放问题、聚焦思辨、精彩生成的探究味。  【问题情境一】“怎样用圆规画圆?”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