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和谐来 趣在境中生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_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催人遐想,让人深思。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请看《小池》的执教者如何在课堂上“注重读,发挥想,引导品”,让学生感受美的。
  
  【片段一】——————·
  师:诗人在这首诗的每一行里都写了一种景物,第一行是什么呢?
  生:泉眼。
  师:知道“泉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泛着微波的水面下藏着一个小口,正往外冒着泉水;再瞧,这秀丽的山石中也藏着一个小口,正往外涌着泉水呢!这或在池底或在山间,往外冒泉水的小口就是(相机板画)泉眼。
  师:下面三行诗还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自己找找。(生自找自圈)
  师:把你找到的景物告诉大家。
  生:第二行诗写了“树阴”。
  生:第三行诗写了“小荷”。
  生:第四行诗写了“蜻蜓”。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画)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诗中写了初夏时小池的哪些景物?
  生:这首诗写了初夏时小池的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师:(完成板画)觉得这个小池怎么样?
  生:很美。
  【赏析】古诗教学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意蕴就是“诗情画意”, 教师以精巧的板画表现美:几笔勾勒,几分色彩,惟妙惟肖的板画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小池,深深吸引住学生,“美”已从他们的心底涌出。这种符合学情、激发情趣的教学手段打开了学生的感悟之门,同时自然地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意。
  
  【片段二】——————·
  师:杨万里沿着小池一边走一边看,想象一下,他还会看到什么?(播放音乐)
  生:他会看到柔和的阳光。
  生:会看到清清的湖水。
  ……
  师:柔和的阳光,清清的池水,绿绿的大树,好一派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呀!(出示“晴柔”一词)
  师:这样柔和的风光,会给人什么感觉?
  生:会让人觉得舒服。
  师:那你带上这样的感觉读读这个词。(生读)
  师:你们爱这美丽的景色吗?
  生:爱。
  师:在诗人眼中,连树也像咱人一样,爱着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所以杨万里这样写道——(生读)
  师:可是树不会说话呀,如果她能说话,她会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
  师:现在你们就是小池边那一棵棵美丽的树。你是小樟树,抬头望望四周,看到什么?
  生:看到柔和的阳光。
  师:阳光照在你身上,你感觉——
  生:很舒服。
  师:你会说什么?
  生:这风光让我觉得神清气爽,我爱这风光。
  师:你来读读这句,读出你的爱吧。(生读)
  师:你是小柳树,一阵微风吹来,看看池面,看到什么?
  生:我的影子,我的头发还在飘动呢!
  师:你会说——
  生:好美呀!
  师:你来读读这句吧!
  【赏析】“晴柔”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这里教师采用了三步处理这一难点:第一,通过举象丰满意象,“杨万里沿着小池—边走—边看……他会看到什么?”青青的草、挺拔的树、柔和的阳光……当这些意象在脑海当中形成时,“晴柔”的风光已展现在大家眼前;第二,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在这样柔和的美景中有何感受,带上感受读好词语“晴柔”;第三,移情换位入意境,“如果树能说话,她会说些什么?”在音乐、情境语言的渲染下,学生仿佛成了池边那一棵棵树,或照镜、或赏景,自由自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这一切都源自“爱晴柔”呀!
  
  【片段三】——————·
  师:不仅仅是诗人喜欢尖尖的小荷,小池里还有谁特别喜欢小荷呢?
  生:蜻蜓。
  师:现在你们都来当可爱的小蜻蜓。(故做“左顾右盼”样)
  师:可爱的蜻蜓,你什么时候飞来的?
  生:刚刚飞来的。
  师:你什么时候飞来的?
  生:也是刚刚飞来的。
  师:你们瞧,早有蜻蜓立上头,早有呀,哪只蜻蜓再来告诉我,什么时候飞来的?
  生:早就飞来了。
  师:是呀!可爱的蜻蜓,迫不及待地立在了小荷上,它多舒服呀!读一读吧。(生读)
  师:调皮的蜻蜓,稳稳地立在小荷上,多有趣呀。读一读。(生读)
  【赏析】第二句是千古名句,不加修饰、没有渲染,但小荷的可爱、蜻蜓的迫不及待跃然纸上,这份情趣如何让学生感受?教师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如同上一片段与树姑娘对话一样,这次采访小蜻蜓,一个简单的情景游戏让这一环节熠熠生辉。不加雕琢,没有说教,在“蜻蜓”振翅飞翔,“立”在荷叶上接受采访时,那份自然和谐,那份生动有趣,那份情感熏陶,全都融在了这一个个镜头中,让人陶醉、感慨……这一手段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情境中,自然地解决了对诗意的感悟、对字词的积累,达到了人文与工具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教师研读时“深入”,教给学生时“浅出”的意识。课堂上洋溢着“诗情画意”,洋溢着自然和谐之美,也让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化。(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教学“连续退位减法”一课。翟老师用真情境、真性情、真效益让课堂教学以本真的面貌出场,笔者从中产生了“看似平常却奇崛,一切尽在不平中” 的体验。    一、真情境——简朴平实    【片段一】  (翟老师西装革履,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  师:翟老师帅不帅?  生:帅。  师:谢谢大家 !翟老师哪个地方显得帅?  生1:西装。  生2:眼镜。  生3:领带。  师:(
期刊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似乎是个老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令人满意:他们要么啰里啰唆,如同复述课文;要么以偏概全,不得要领;要么闭口不答,面露难色。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往往亲自出马,然后让学生“鹦鹉学舌”。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特级教师薛法根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执教的几个课例,去领略他
期刊
【片段】————●  (映现对话内容)  师:这是船长与谁和谁之间的对话?   生:这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你能分一分吗?  生:从第一句到“停了”,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从“船长喊了一声”到最后一句是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见了吗?  生:(齐)不是。  师:你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
期刊
【片段一】关注学段特点,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有效整合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个词语。(课件出示:疼爱 忧伤 安慰 赛跑 受益无穷。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准确。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谁再来试试?(生感情读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谁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生自由读文并思考)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她生前最疼爱我,我很忧伤。后来,爸爸妈妈不知道怎
期刊
语文是以情感来触动学生心灵的。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老师抓住这一切入点,充分利用“语言造境”“体验造境”“范读造境”把学生带入文本,通过研读、感悟,师生间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传递着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    【片段一】 语言造境   (出示词语:读词,正音)   师:咱们把词语连起来读,第一组词语让你看见什么景象?  生:我仿佛看见了老人喂海鸥的场景。  生:
期刊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于萍老师执教了“问题的解决”一课。于老师从一道练习题入手,在探究情境、探究过程、探究反馈时进行了有效引导,生成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有限课堂空间的无限“升值”。  【片段一】探究活动中的情境引导——内需升值  师: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长100米,宽30米。在菜地里挖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池,长20米,宽10米。将这块菜地平均分成两份,
期刊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更让他们收获了“规律的探究有规律可循”这一道理。 
期刊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笔者听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闽老师的“神奇的升力”一课,感到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刘老师创设质疑的情境,层层设疑,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在质疑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片段一】 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播放在课外活动时拍摄的航模录像。  (同学们观看时都很好奇,并小声地议论
期刊
【片段】(《品德与生活》第四册)  师:由于气候原因,水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却很少。请大家看看《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出示课件,指导看图)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我们国家的水,西部比东部少,北方比南方少。  生:中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生:我们的家乡江西位于丰水区。  ……  师:通过看图,大家了解了不少知识。请听听来自贫水区李子龙小朋友的一封信,他有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朱太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早晨8时,上犹县第二小学校园里都会传出琅琅的国学经典晨读声。该校把国学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中,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再添奇葩。国学教育成为该校素质教育一个亮丽的窗口。  走进该校,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童腔稚气的诵读声,古韵缭绕,令人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气息里。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该校开设了以“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