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五年有余的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历史知识经常与语文中的诗歌有联系。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优美的诗歌更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之一。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恰当的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受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历史更有魅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古代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典诗歌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历史与诗歌的情感和想像是相通的
  历史记录的是人的活动,历史学是以人为中心来研究历史的。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历史学科不仅仅要问答“是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和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作出价值和道德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平。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说:“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近代西方学者柯林武德说:“历史学是人类本性的自我认识,是一门人性的科学。”卡西尔进而将历史与诗联系在一起:“歷史学与诗歌乃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筑我们人类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当代人文学者刘鸿武先生说:“如果说,诗歌是诗人自己的诗性回忆,那么历史学就是一个民族的诗性回忆,是一种文明的诗性回忆了。只不过,历史学的这种回忆情感,应该是更加的宽广,更加的博大,也更加的深邃和富于理性吧!”他们都将历史比喻为诗。那么,诗是什么?诗被认为是最富有情感的文学形式。由于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尽如人意,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很枯燥的。其实,真正的历史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在本质上是与文学、艺术、诗歌相通的,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想像内容。
  2.古典诗歌具有历史文献资料性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而被称为“史诗”。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歌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以诗文证史的力作。这给我们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以有力的启示。
  3.古典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我们学过语文都知道,中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可以说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而我们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无形中巩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增强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
  
  二、古典诗歌的引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
  
  1.古诗歌能为教材补充生动、形象的史料,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现实主义的篇章,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信息,让我们今天读来,仍如身临其境。这些诗歌能为教材补充生动形象的史料,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史奴隶制繁荣时,引用一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足以显示出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可以说是对西周奴隶制的很好写照。再如,讲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时,引用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一幅荒寂凄凉、残破不堪的景象,同时也为我们讲述曹操后来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作了铺垫。除此之外,如杜甫的“昔忆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具丰实”则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又如在讲到唐玄宗晚年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时,杜牧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又是多么尖刻辛辣,令人深思。再如,在讲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盛行时,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触目惊心的“四百八十寺”,使学生对南朝皇帝的“妄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是“安史之乱”的历史白描式再现。总之,这些古诗佳作,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形象感,读之令人似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诗恰当地引入历史教学中,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从而让他们感到历史不是写在书本上呆板僵死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使其不仅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2.引用古典诗歌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强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古代史奴隶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时,《诗经·伐檀》里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连用反问,闪旋重叠,反复吟咏,怎能不激起学生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黄巢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农民起义军昂扬的斗志和扭转乾坤的气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们历史课常常讲到一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同时也会提到一些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对英雄崇敬热爱、对奸贼鄙视痛恨既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共有的思想感情,又是我们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再三强调的。比如屈原那忧国忧民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其一生品格的写照。又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好写照。“诗仙”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道出其不愿阿谀奉承的为人之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疑都是极富教育意义的,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乃至记忆的名句。这些诗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中大多数都被引用了,这足以证明编者认识到诗文编写会对学生品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很好地挖掘其思想内涵,并适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引用古典诗歌进行历史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今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不少诗歌佳作议论历史事件高屋建瓴、颇有见地,今日读来,仍受启发,恰当引用这些佳作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掌握评价历史的尺度,拓宽学生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爱,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全方位地去爱幼儿。幼儿教师应创设适宜的环境,感化和影响幼儿;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关注和激励幼儿;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启发幼儿。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园;幼儿;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
摘 要:古诗《风》只有20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刮大风时动人心魄的场面,写出了风的无穷魅力。风是神奇的,也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也是强悍的。文章对《风》进行赏析,旨在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风》;赏析;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0-0077-01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
费孝通先生曾把中国农村称为“熟人社会”,他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人社会”里,血缘和地缘合一,所谓沾亲带故或者非亲即故,其自然地理的边界和社会生活的边界都是清晰的,同时也往往是重叠的,属于封闭的社会空间。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行事注重亲情和礼俗规约,但讲究亲疏远近有别。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包括:  第一,舆论压人
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激励学生的手段,教学中不能没有表扬。因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或闪光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合适的表扬不仅对学生本人是一种激励,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风有促进意义。但是,有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使用表扬语言,很少用批评的语言,即便是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错误行为表现,有些教师也是多用鼓励的方式,出现滥用现象。表扬并非是绝对的,学生犯了错或出现了错误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学业目标;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43-03  【活动理念】  制定有效的目标是学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提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容易迷失自我。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的性格显示出叛逆的特点,并且距离中考还有一段时间,学习动力不足;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最近买到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徐震著《世说新语校笺》一书,惊喜地发现在下册有《世说新语人名索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张纸,但却反映了一种现象:我们现在更加注意索引了!  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一向崇拜过目不忘,提倡把看过的全记在脑子中。看到一个专题如能背出在某书的某章,即为世人称颂。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落后的现象应结束了。在国外,对书后的索引是极为重视的,日本曾规定没有索引不许出版;我接触过一
谈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    在今年谈中国古代青铜器,不由得想到刚刚逝世的容庚先生。容先生享年九十,终身从事青铜器的研究,他的成果卓著,用不着我辈后生饶舌。他的著作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我想还是《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是一部金文字典,学这一行的人恐怕没有不使用的。《通考》则是青铜器的综论,是有关知识的总结,又附有极其丰富的图片,因此自一九四一年问世以来,风行至今。五十年代,容先生
2008年全国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但是关于四川高考文综试卷第24题的争论之声随之而起,对此题题干和题肢的设置有的拍手称妙,有的则感觉不可思议。对此题质量的优劣,笔者不敢妄加评议,但认真研究此题后,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是教材和考纲,而教材是高考试题命题的最根本依据,所以高考试题本不应出现学术上的不确定,逻辑上的指向不明,和教材基本观点发生冲突。否则不仅不利于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和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學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活动,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厌学好动等等。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    一、注重历史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 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彰往而知来”。简单化、形式化的课堂提问,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