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學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活动,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厌学好动等等。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进而影响上课进度和效率。那么,如何克服不良的课堂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我因素的管理。可从两个方面人手:1.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流畅的教学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积极的注意信号。教师应该避免毫无过渡地从一个环节跳到另一个环节;或从这个活动转到那个活动;又或者无端地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内容,翻找准备材料;或中断上课处理一件完全可以课后处理的事情。这些都会引起教学过程的不流畅,从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生成。2.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一个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充分地备好教案学案,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与感染力。学生如果被教师的精彩教学所吸引,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认真地学习,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建立和巩固有效的课堂规范。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就应该考虑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但是规范既要体现教师的意志,还要考虑学生的意见。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难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应采用针对性的策略。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例如: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抑郁、乱涂乱画、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等,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或课后谈话等手段转变其行为,而不宜突然提问,因为学生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其结果会适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再如:发现学生交头接耳,教师不一定就要大声批评,不妨停下讲课,静一会儿,学生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既能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如:喧闹、故意抬杠、戏弄同学、顶撞老师、敲打作响等,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对于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教师宜走近学生提醒他。如果教师一见班上有“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当众训斥、罚站或叫“滚出去”等,都是不妥当的,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当然,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让学生过分难堪,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警觉性,又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最后,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犹如神经中枢,决定、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教师要从内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以博大的胸怀诚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及时捕捉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把关爱贯穿于课上、课下以及与学生日常交往接触的过程中。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第三,教师要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用生活中的事实去说服他们,用渊博的学识使他们信服,再用有效的方式教给他们本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纠正课堂问题行为不是课堂上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一个好的教师还要懂得如何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功夫放在课外,对学生热爱关心、严格要求、平等对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学生从畏缩、紧张、焦虑、孤独、自卑或缺乏自信中解放出来,从任性、无理取闹、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我国人才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依旧是以粗放型为主,长期以来处于低层次的外延扩张状态,人才产业结构不协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要加快转变人才发展方式,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提升全民的素质。二是确立人才在经
已升入中学的学生返校时常抱怨中学的英语学习非常枯燥,词汇难记,语法难以理解,对英语没有兴趣,甚至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等,这不禁让我反思:为什么他们会不适应中学的学习,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惯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失误的地方,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为他们铺设好这段衔接的桥梁呢?结合近几年从教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做以下几点改变或增进。  一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爱,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全方位地去爱幼儿。幼儿教师应创设适宜的环境,感化和影响幼儿;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关注和激励幼儿;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启发幼儿。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园;幼儿;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
摘 要:古诗《风》只有20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刮大风时动人心魄的场面,写出了风的无穷魅力。风是神奇的,也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也是强悍的。文章对《风》进行赏析,旨在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风》;赏析;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0-0077-01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
费孝通先生曾把中国农村称为“熟人社会”,他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人社会”里,血缘和地缘合一,所谓沾亲带故或者非亲即故,其自然地理的边界和社会生活的边界都是清晰的,同时也往往是重叠的,属于封闭的社会空间。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行事注重亲情和礼俗规约,但讲究亲疏远近有别。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包括:  第一,舆论压人
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激励学生的手段,教学中不能没有表扬。因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或闪光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合适的表扬不仅对学生本人是一种激励,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风有促进意义。但是,有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使用表扬语言,很少用批评的语言,即便是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错误行为表现,有些教师也是多用鼓励的方式,出现滥用现象。表扬并非是绝对的,学生犯了错或出现了错误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学业目标;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43-03  【活动理念】  制定有效的目标是学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提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容易迷失自我。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的性格显示出叛逆的特点,并且距离中考还有一段时间,学习动力不足;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最近买到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徐震著《世说新语校笺》一书,惊喜地发现在下册有《世说新语人名索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张纸,但却反映了一种现象:我们现在更加注意索引了!  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一向崇拜过目不忘,提倡把看过的全记在脑子中。看到一个专题如能背出在某书的某章,即为世人称颂。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落后的现象应结束了。在国外,对书后的索引是极为重视的,日本曾规定没有索引不许出版;我接触过一
谈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    在今年谈中国古代青铜器,不由得想到刚刚逝世的容庚先生。容先生享年九十,终身从事青铜器的研究,他的成果卓著,用不着我辈后生饶舌。他的著作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我想还是《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是一部金文字典,学这一行的人恐怕没有不使用的。《通考》则是青铜器的综论,是有关知识的总结,又附有极其丰富的图片,因此自一九四一年问世以来,风行至今。五十年代,容先生
2008年全国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但是关于四川高考文综试卷第24题的争论之声随之而起,对此题题干和题肢的设置有的拍手称妙,有的则感觉不可思议。对此题质量的优劣,笔者不敢妄加评议,但认真研究此题后,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是教材和考纲,而教材是高考试题命题的最根本依据,所以高考试题本不应出现学术上的不确定,逻辑上的指向不明,和教材基本观点发生冲突。否则不仅不利于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