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改变课堂上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本文是我在小学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能力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时只着眼于学生的分数的提高,形成“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机器。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更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严重脱轨。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应怎么办呢?
一、帮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意志力较薄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的突出。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帮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幾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笔财富。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教材出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习能力成为他们终生收益的财富。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能力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时只着眼于学生的分数的提高,形成“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机器。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更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严重脱轨。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应怎么办呢?
一、帮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意志力较薄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的突出。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帮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幾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笔财富。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教材出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习能力成为他们终生收益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