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研究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ongy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是时代风气的先行者,他们尽己所能地保持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历代作家在立足本土特色、汇入民族心理、融入中国元素中,坚持文学担当,不断深入生活,用情感去共鸣人间的现实,用文字去述说社会的真言,创造了有筋骨、有情感、有道德、有是非、有温度、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民族文学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文学方面的沟通路径,因此,民族文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水文化不仅是我国水利行业的特色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目前,学界关于水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城乡建设中的水文化、少数民族水文化、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文化等七个方面.今后推动水文化研究,应该继续夯实水文化理论体系建设、深化水文化实践探索、拓展水文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文章从经济民俗学的视角,以锦屏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侗族刺绣为考察对象,根据其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与民俗经济价值,以语言叙事、行为叙事、物象叙事、媒体叙事四种叙事类型为主线,探讨侗族刺绣的“认同性经济”建构路径,从而将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非遗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参考.
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论文基于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人才供给调查数据,从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内在逻辑要求出发,分析了贵州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现状以及制约因素.经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较大,需求程度紧缺,岗位需求结构存在差异;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受到个人、社会和政府层面因素制约;新时代应搭建“引进+培育+配备+机制”的乡村人才供给机制,多方引进增加人才存量,分类培育提高人才素质,有效配备发挥人才作用,
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对于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为重构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提供契机,但同时也面临民族文化传承场域主体关系模糊、话语权力失衡、传承场域衰弱的挑战.对此,作者主张可从调适文化传承的主体关系、重构文化传承多元共生的话语权利、构建融合开放的文化传承体系、革新封闭单一的文化传承模式、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立体文化人等5个方面重构民族文化传承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