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艺术批评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在论述自由的审美心胸时提出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怀素草书的艺术特征反观庄子的艺术思想。书法,对于创作者而言,并不是一个直白书写线条的工具,而是一条叙述心灵感悟的途径,甚至可以说,这才是书法艺术存在的最本真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怀素;书法创作;忘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一、庄子的“心斋”和“坐忘”思想
  庄子在主观心性方面,练达人情,不为名利所困惑,不受喜悲之干扰,已经能够达到置生死于度外的“忘我”境地。正如他在《齐物论》中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①在庄子的修养哲学中,强调内外两相忘,无妄无为,可通达而至乐。
  庄子居于“四战之地”的宋国,在连年战乱的困境中,他开始思索人生,开始畅想无为之乐。仁爱之人对于一个普通生命有着最本真的关怀,他认为在战乱的社会里,百姓安居不得,其才能无处可施,其理想和抱负也仅一纸空談。
  自古以来,生命短暂而有限,无一事一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庄子早已明白,茫茫天地间,人不过如沧海一粟而已。相比于追求生死,人的理想以及价值同样值得人思考。庄子尤其不屑于追求儒家思想中的功名利禄,也并不看中仁义礼乐,他认为,当人们摒除了世间的物欲和功名之后,才能够克服欲望,从俗事中超脱出来,无为而无求,无欲而超脱。只有离开世间俗事的侵扰,才能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才能够平静地对待世间万物变迁,这便是所谓的“圣人”。
  在庄子的艺术思想中,强调将“忘”和超越自我联系起来,它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将人心和道合二为一。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对待世界时,可以换用另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更强调自由,这种自由也就是“忘”。实际上,在庄子所描绘的“忘”中,更重视的是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过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存在。在庄子的哲学里,强调乌托邦式的态度,在这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中,②他认为,大生命就是天地万物所孕育出来的,万物皆能够成为一种“理”。因此,圣人面对天地万物,首先并不会去刻意控制,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到万物中,消融本我的情绪,从而获得自然的认可,也是获得“大生命”的方式。
  二、书法作品中“忘我”思想的体现
  受庄学和玄学的影响,书法中更加强调“忘我”和墨法的结合,在淡墨简笔的方式下流淌艺术气息。
  从字面的角度来理解淡,实际上是指素淡。在《庄子·刻意》中有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③淡然的美,逸趣恒生,不可比拟,正是庄子所追求的,也是艺术审美中最不可或缺的。
  正如在中国画的品评过程中,常常将最具审美和意境的作品称其为“逸品”,在倪瓒的口中,这种特殊的绘画作品是简约而雅致的,是和自然最亲密的契合。这种绘画作品并不追求其形象上的接近,更不强调运用夸张或抽象的笔法,而是近乎真实地将绘画作品的精神借助于寥寥数笔展现出来。所以创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内心杂念过多,往往会影响其个人技巧的发挥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彻底放下心中的杂念,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艺术中所蕴含的真谛。
  庄子这种崇尚“淡”的审美逸趣,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的享受。④书家或者画家要顺应万物自然,不加以任何人工矫饰之力,只需要眼耳观心,眼到心到,心到而手到,不再纠结于某个转折、某个结构、某种章法,才能真正进入庖丁解牛的“技近乎于道”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当然,不同心境下观察同样的事物,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就比如三人观古松的故事:一位木材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观松。木材商人看到的是金钱利益,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学术价值,而画家从纯审美的角度则看到了大自然美的享受。不难看出,个人所见的事物形象是个人目的和情感的写照。目的性越小,越能感受到无杂质的审美享受。抛开了实用的、科学的态度,才能让一个人彻底忘掉功利性的存在,从而真正感受事物纯粹意义上的美。
  三、庄子的艺术批评思想与怀素草书
  怀素幼年遁入空门,常年参禅礼佛,佛教中的“无我”境界自然根植于怀素的思想深处。在佛教的教义中有三个根本思想,即涅巢、平等和无我。在庄子和佛教的哲学中,都更加强调个人的超脱来获得解脱,从而战胜无数困难,因此,无论是庄子还是佛教,都更注重其本意,只有达到“无我”,才能够真正地体悟到淡的精神。
  因而庄子中的“忘我”是建立在“有我”的前提下的,所谓“有我”是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对人做出评价,不少人都受到社会习俗、礼义廉耻、道德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无法达到“无我”的境地。庄子和佛教正是看到了这些自我观念对人的精神所带来的束缚,才提出了超脱的理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表达的东西才能够不再受凡俗所限制。
  草书是表情达意的极致体现。每一个草书作者都希望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草书中的“我”,是不再为功名利禄所累的“我”,也是不再为世俗纷争所扰的“我”,真正地将自己和自然合二为一,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摆脱前人的桎梏,具备了独立性和唯一性,才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四、庄子思想对书法创作状态的启示
  书法创作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有效载体。创作者要想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融入作品中,必须首先建立扎实的基础,只有对线条和结构拥有细微的观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才能够体悟到古人书法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愫。另外,对宇宙万物的审美体验,是书法家想要表达情感的一个前提。当这种经验与技法融为一体,最终才能够达到“忘我”之境。
  情感是表达书法艺术魅力的源泉,而技法则是表现情感的一种载体。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自叙帖》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之所以能列为行书之前三,与这些作品中作者所融入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把书法用于日常交流,那么书法是不可能在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的。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作者要想在草书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其最基础的就是掌握高超的技法。
  综上所述,书法并不是为了书写而书,就比如“书法到底是不是一门艺术”这一问题的讨论,在许多的现代人眼中,书法只是一门专业或者说是一项日常技能。这种看法很片面,单纯的技法不足以表现自我感情,也不足以使书法流传于今,而情感的表达、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通过书法来表现,才是书法流传至今的意义。
  注释:①欧阳景超、欧阳超.庄子释译(上).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②欧阳景超、欧阳超.庄子释译(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③ 方勇.庄子史略[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8.
  ④ 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义主编、陆永品选注译评.庄子选评[M].湖南:岳麓书社,2006.
  [3]涂光社.原创在气[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黄骋龙.论怀素草书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2(15):131.
  作者简介:何淼(1993-),女,河北石家庄市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批评学方向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精神文化现象的艺术探索人们一直在路上,将艺术与哲学结合同步探讨来得到理论层面的拔高和学术见解的深入是提升艺术修养的基点。随着信息图像思潮的到来,人们对于隶属上层建筑的审美活动越发重视。从艺术生活里寻找灵感,针对酒文化来反映地域文化与设计理念碰撞的火花,问题之一在于白酒类型颇多,导致人们审美疲劳,如何在保证白酒质量的同时,提升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视觉刺激。本文将物质载体酒品牌融入保定地域
【摘要】舞蹈这门艺术与人类社会共同产生共同发展,它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本文选取唐代、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几个时期的群众舞蹈进行分析,旨在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群众舞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它们有什么特点,发挥何种功能,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能够对现在的群众舞蹈发展能有一些微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众舞蹈;文化参与  【中图分
【摘要】襄武秧歌是兴起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和武乡县的秧歌艺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襄武秧歌既具有山西民间艺术朴实、慷慨的艺术特点,又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倾向。本文以襄武秧歌为基点,从语音语调特点和修辞手法两方面探析秧歌艺术的平民化艺术特点与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关键词】襄武秧歌;地域化;语调;修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办校时间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地点在信丰县黄泥排周坪黄家祠。办了十几天以后,就搬迁到西牛庙里,历时20多天。快要毕业的时候,又迁移到信丰县城天主堂。  当时陈毅是红二十二军的军长,兼任红军干部学校校长。张扬是政治委员。毛泽覃曾到过学校讲课。学生的来源是信丰、南康等县的青年骨干,有100多人(当时只要地方苏维埃政府写个介绍信,就可以到学校去报名参加学习)。课程有军事课、政治课、娱乐课。每天
【摘要】编写讲解词是一个专业讲解员从事社会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讲解词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解的成败,一篇生动的讲解词可以为讲解增色不少。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基本陈列为例,探讨讲解词的写作特点与技巧。此外,撰写讲解词还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讲解评估体系检验衡量讲解词是否专业,以便更快、更好地不断地完善提升博物馆的讲解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词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承载着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截至到2017年7月,云南已拥有172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就有35项,省级也有多达123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复兴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非遗文化;保护与传
【摘要】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
【摘要】因为网络聚合作用不停产生出新媒体的生态环境,用“微内容”的传送、线上以及线下结合的微营销形式由于新媒体环境而受到推广。腾讯设计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实时通讯软件“微信”的飞快推广综合微营销的概念,给微信广告的推广提供了机会。文章整合微信的传播性质以及传播优点,对微信广告的发展价值以及潜质做了深化解析,来推动微信广告使用的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推广;微信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
【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十八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殹”,在秦简中多释作“也”。本文论及“殹为也之证”的同时,追本溯源,探讨殹的本义。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殹;也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秦律十八种》(以下简称《十八种》)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秦律,虽为乱简,内容却相当广泛。。秦朝因严刑峻法而颇受后人指责,其律法严苛,由此可见一斑。尤其重徭役,重刑罚,连坐制度也相当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对睦坝乡老船工的访问及对其口述记忆的记录与整理,还原嘉陵江船工们的拉船经历与生活百态,厘清嘉陵江船工的生活背景及拉船工作的来龙去脉,旨在嘉陵江船工这种职业即将告别历史舞台之际,记录下那个交通欠发达的时代嘉陵江船工对于当地物流运输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展现那如泣如诉的号子声背后最真实的船工生活,加深人们对嘉陵江流域文化与巴蜀传统民间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关键词】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