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能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报刊、杂志上许多文章忧心忡忡地谈到我国的大批中小学生在国际性夏令营中的失望表现,谈到他们在严格管束下尚能自觉、认真,而一旦离开这种环境,一旦需要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就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们的这种表现,究其深层原因,乃是他们平时缺乏主动参与社会、参与团体活动的经历。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制造这样的机会,创设这样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们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地给予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自能型”的界定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观从主体教育论出发,要求让学生学会做主人,加强自身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人格,这就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重视作为自身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是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功能”[1]。能动性,表现为较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性,则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在此意识下表现出来的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数千年封建主义统治,造成我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2]。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教师的乖孩子。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束缚,从教育客体的地位转移到教育主体的地位上来,已刻不容缓。
  三、改革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建立自能型管理模式
  现有的班级管理,大都由班主任一统到底,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班主任成了班级的最高统帅,班干部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助手,普通的学生要想参与班级管理几乎不可能。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通过主体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改革现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班干部体制。
  首先,改革现行的班干部体制,由原先的几名班委扩充,设立班级委员会,设正、副班长数名;在班级委员会下设各部:学习部、宣传部、组织部、纪检部、文娱部、体育部、卫生部、生活部等,各部各施其职,分别管理班级各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各部除设立部长一名外,另设干事若干名,配合部长开展工作,这样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参与班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其次,改革班干部选举制度。以前的班干部选举,一般由老师提名,学生投票进行差额选举,或者由学生无记名投票选举。这样的选举,虽说是民主选举,但是学生的大脑中往往已形成一种定势思维,即老师经常表扬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样选来选去,今年是这几人,明年还是这几人,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意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是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将原先的民主选举改为学生竞选。班长、副班长、部长、干事等岗位学生认为自己适合哪个,就可以竞选哪个岗位,让竞选的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认识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性工作的机会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班级管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客体进行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动脑筋,想办法,自主性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做好自己主管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从小让学生在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中参与竞争,能使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自立、自强坚韧、顽强的性格。能使他们知难而上,在成功与失败之中经受磨练,树立信心。此外,要引导他们认识仅有竞争是不够的,没有合作的态度也无法完成各项工作。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之在这两种关系的处理之中,建立良性的和谐关系,实质是使他们懂得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参与管理和合作竞争中获得自我体现和自我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河南教育,1999.1.
  [2]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中国社会科学,1994.4.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环节。有的教师上课提问,确切明白切中要害,难易适中。有的教师能把握最佳时机,使学生的疑虑之情、困惑之感通过思考,老师的指点逐渐消去,直到弄懂、学会。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课堂 课堂提问 有效性教学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
蜜蜂养殖是马尔康市的传统特色养殖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尔康市蜂业发展目前面临如下问题:蜂农老龄化严重,养蜂事业后继乏人;养蜂组织化程度低,以自主经营模式为主
期刊
摘 要: 关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许多教育论文是把课内和课外教育合二为一地讨论,本文单独从课堂内谈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转化学困生一直是教育战线的工作重点之一,有效的转化方式有利于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更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 转化 学困生    当前,素质教育像暖风一样吹遍祖国的每一处校园。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过去传
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经过培训学习,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受益匪浅。“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我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认识高度、文化素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去备课、研究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新观念;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态、学习的尺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与人生的美好情结。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引领学生有效
多声部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最广阔的领域。而合唱教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和谐的美、艺术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其表现在合唱教学中“听”“想”“唱”“情”四个方面。  一、聆听是基础,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
一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特殊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积极趋近一定事物的情感紧密相连的。积极的兴趣,对学习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课堂中我尝试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自己在一旁引导,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与情感有着紧密联系的。因此,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责任是教师的第一任务。学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弘扬中华民族的声乐人才,是摆在声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发现具有良好嗓音条件和艺术气质的好苗子。因为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所以声乐人才不仅要懂得声乐基本原理,而且要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除了靠勤学苦练外,这些技巧不少是要靠悟性和感觉的。因此,善于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并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对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上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便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