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培养法测定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最佳条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厚垣孢子的条件。[方法]采用两步培养法测定碳源、氮源、碳氮摩尔比、pH等不同营养环境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产厚垣孢子的影响。[结果]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厚垣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最佳碳氮源组合为蔗糖/NaNO3,培养基最佳pH为8.0。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最佳碳氮源组合为D-果糖/NaNO3,最佳pH为5.0。[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生产调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营养条件
  中图分类号 S432.4 +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6-0016-04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nutritional conditions for sporulation of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Method]A two-stage cultiv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nutr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arbon sources,nitrogen sources,carbon-nitrogen molar ratio,and pH) on the sporulation of P.chlamydosporia PC021120-152.[Result]Chlamydospore production of PC021120-152 strains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initial carbon concentration was 3.00 g/L; the carbon-nitrogen molar ratio was 2.5∶1; sucrose/NaNO3 was as the carbon/nitrogen source,and the pH was 8.Conidiophore production of PC021120-152 strains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initial carbon concentration was 3.00g/L; the carbon-nitrogen molar ratio was 2.5∶1; D-fructose/NaNO3 was as the carbon/nitrogen source,and the pH was 5.0.[Conclusion]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of biocontrol agents of P.chlamydosporia.
  Key words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Sporulation; Nutritional conditions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卵及雌虫的寄生菌[1],是国内外目前研究较多的线虫寄生真菌之一,在无性世代能产生大量砖格状的、对高温、干旱和营养贫瘠等不良环境具有强耐受力的厚垣孢子,使其易在土壤中存活[1-2]。此外,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对植物不具有致病性[2],是一种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线虫生防真菌。研究表明,营养环境条件对真菌产孢的类型有较大的影响,可通过营养环境条件的改变来控制生产所需的孢子类型,以获得耐受力(耐干燥、高温)较强的孢子。笔者采用两步培养法探讨碳源、氮源、碳氮比、pH等不同营养环境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产厚垣孢子的影响,以期为其固态扩大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厚垣孢普可尼亚菌菌株PC021120-152,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线虫学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
  1.2 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PDA斜面菌种活化后,加入适量无菌水,用接种针刮取菌落表面,用微型旋涡混合仪振荡使孢子均匀分散,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后,再用无菌水将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10 6个/mL,备用。
  1.3 营养环境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影响
  1.3.1 碳源。
  基础培养基(Czapek培养基)[3]:蔗糖30.00 g/L、NaNO3 2.00 g/L、 K2HPO4 1.00 g/L、 FeSO4·7H2O 0.01 g/L、KCl 0.50 g/L、MgSO4·7H2O 0.50 g/L、琼脂18.00 g/L,pH自然。
  用相同碳量的碳源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蔗糖为碳源。供试碳源为:葡萄糖、乳糖、D-果糖、可溶性淀粉。以无碳源基础培养基为对照(CK),3次重复。
  1.3.2 氮源。用相同氮量的氮源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NaNO3为氮源。供试氮源为:NH4Cl、脲(CH4N2O)、L-酪氨酸(C9H11NO3)、甘氨酸(C2H5NO2)。以无氮源基础培养基为对照(CK),3次重复。
  1.3.3 碳氮源组合。
  根据碳氮源单因素试验,以可溶性淀粉、蔗糖、D-果糖为碳源,以NaNO3、L-酪氨酸为氮源,配成6种不同碳氮源组合的培养基。3次重复。
  1.3.4 碳氮比(摩尔比)。
  根据筛选出的最佳碳氮源,设定碳源起始浓度为3.00、6.00、12.00、24.00 g/L;氮源起始浓度为0.35、0.70、1.40、2.80 g/L;16种不同碳氮浓度组合所得的碳氮比范围为:1.25∶1~80.00∶1。3次重复。   1.3.5 pH。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配制培养基,灭菌前用1.0 mol/L HCl 和1.0 mol/L NaOH调节培养基的pH,分别为4、5、6、7、8、9。以不调整pH的培养基为对照(CK),3次重复。
  1.4 试验方法
  1.4.1 两步培养法。参考Sun等[4]的方法,稍做改动。①在培养皿中倒入基础培养基后,在培养基表面放无菌玻璃纸(φ7.5 cm)。将孢子悬浮液(接种量为100 μL)接种到玻璃纸上,用无菌玻璃刮铲来回充分涂匀。正面静置20~30 min,用parafilm封口。28 ℃下倒置黑暗培养,3次重复。②4 d后,将玻璃纸移至不同营养环境条件的新鲜培养基中进行产孢培养。培养7 d后,用镊子轻刮玻璃纸上的菌落,然后将菌落放入装有100 mL体积分数为0.15%的吐温-80溶液的三角瓶中,置于微型旋涡混合仪上充分涡旋混合,稀释成一定倍数后,取样,计孢子数,3次重复。
  1.4.2 孢子计数。分生孢子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厚垣孢子由于其直径(20~25 μm)较大,不易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故用以下方法计数:用移液枪吸取20 μL孢子悬浮液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逐一计数,3次重复。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统计与绘图,使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影响
  从图1、2可以看出,5种碳源对菌株PC021120-152产孢有显著影响。可溶性淀粉最有利于产厚垣孢子,培养结束时产孢量达到3.04×10 6个/菌落,其中α-乳糖的产孢量少于对照。就产分生孢子而言,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达到2.17×10 9个/菌落。5种碳源产分生孢子量均高于对照。由此可见,供试菌株PC021120-152产分生孢子和产厚垣孢子所需的最佳碳源不同。
  2.2 不同氮源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在以NaNO3为氮源的培养基中产厚垣孢子量最大,为3.50×10 6个/菌落,其次为L-酪氨酸,其他3种氮源的产孢量均低于对照。就产分生孢子而言,也是NaNO3 最利于产分生孢子,以脲、NH4Cl、甘氨酸为氮源的处理产分生孢子量低于对照(图4)。由此可见,以NaNO3 为氮源,既有利于产厚垣孢子,又有利于产分生孢子。
  2.3 最佳碳氮源组合的确定
  由表1可知,产厚垣孢子量最大的碳氮源组合为蔗糖/ NaNO3,其次为可溶性淀粉/ NaNO3和D-果糖/ NaNO3,与其他碳氮源组合差异显著;D-果糖/ NaNO3的碳氮源组合分生孢子产量最大,其次为蔗糖/ NaNO3组合。
  2.4 碳源浓度和碳氮摩尔比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碳源浓度、碳氮摩尔比对菌株PC021120-152产厚垣孢子量有显著的影响。当碳源起始浓度为3.00g/L时,碳氮摩尔比为2.5∶1的处理的产孢量是所有处理中最大的,达24.00×10 5 个/菌落。当碳源浓度较低时(3.00和6.00 g/L),碳氮摩尔比小的处理(碳氮摩尔比为2.5∶1)厚垣孢子产量较大。当碳源浓度较高时(12.00和24.00 g/L),碳氮摩尔比大的处理(碳氮摩尔比为20∶1)厚垣孢子产量较大。当碳源浓度为24.00 g/L时,所有处理的产孢量开始减少。
  碳源浓度和碳氮摩尔比对菌株VC021120-152产分生孢子也有显著的影响。当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1的处理产孢量也最大,达到31.80×10 8个/菌落,与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2.5 pH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弱碱性条件有利于厚垣孢子的产生。当pH为8.0时,厚垣孢子产量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就产分生孢子而言,当pH为5.0时产孢量较大(图6),与Gao等[5]报道的结果相似。
  3 结论与讨论
  真菌生长和产孢所需的营养条件不同,适合其营养生长的条件并不一定适合其产孢。两步培养法是指使待测真菌在适宜该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中进行营养生长至产孢前,然后将获得的产孢前的营养菌丝体转移至不同营养成分或不同环境条件的新鲜培养基中,进行产孢培养[4]。笔者采用两步培养法确定了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厚垣孢子条件: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最佳碳氮源组合为蔗糖/NaNO3,最佳pH为8.0。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最佳碳氮源组合为D-果糖/ NaNO3,最佳pH为5.0。由此可见,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营养条件不同,在该生防菌剂的发酵调控中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的产孢条件。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合适与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和产物形成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影响真菌产孢的因素主要有培养基的营养、pH、湿度、无机盐。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能太丰富,碳源、氮源不宜过多,尤其是有机氮源含量要少一些,否则不易形成孢子,而无机盐的用量会影响孢子的颜色和数量[6]。关于营养、pH、温度、光照、水活度等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分生孢子的影响已有报道[5,7-10],但这些条件对其产厚垣孢子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厚垣孢子的产生是菌株应对营养缺失或者其他环境压力(如高温、高压、干燥等)的一种方式[11],使其易在土壤中存活。孢子是真菌杀虫剂的主要成分,能否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大量孢子是评价菌株作为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准。液固双相发酵在微生物大批量培养中应用广泛,它是指经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出菌丝或孢子后接入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孢子的方法,此过程与两步培养法相似。Sun等[4]研究表明采用两步培养法获得的最佳碳氮源产孢量比连续培养法相应的碳氮源产孢量多。在连续培养中,菌丝营养生长会改变培养基的成分,降低其营养,无法确定真菌产孢阶段的起始浓度。采用两步培养法确定的真菌产孢营养环境条件对于指导真菌生防菌剂的生产、提高固态发酵的产孢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顺.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PL89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11-12.
  [2]卢明科,潘沧桑,李舟.厚垣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防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103-106.
  [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0.
  [4]SUN M H,GAO L,LIU X Z,et al.Fungal sporulation in two-stage cuitivation[J].Mycosystema,2009,28(1):64-72.
  [5]GAO L,LIU X Z,SUN M H,et al.Use of a novel two-stage cultiv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everal biocontrol fungi[J].Mycoscience,2009,50(4):317-321.
  [6]曹军卫,马辉文.微生物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0-90.
  [7]高利.液体与固体培养几种生防真菌的营养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9,25(4):322-327.
  [8]MO M H,XU C K,ZHANG K Q.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carbon-to-nitrogen ration,and initial pH on the growth of nematophagous fungus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in liquid cuiture[J].Mycopathologia,2005,159:381-387.
  [9]LIU X Z,CHEN S Y.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and ARF18,fungal parasites of nematode eggs[J].Invertebr Pathol,2003,83:10-15.
  [10]XU L L,LI F,XIE H Y,et al.A novel method for promoting conidial production by a nematophagous fungus,Pochonia chlamydosporia AS6.8[J].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25(11):1989-1994.
  [11]刘静,李中元,王军娥,等.丝状真菌产孢机制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81-83.
其他文献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基本教学目标,探讨如何有效激发林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推动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升课程教学
从龙脷叶的质量分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三个方面着手,对记载龙脷叶的相关书籍、近年来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对珍贵的龙脷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利用
研究了AI2O3短纤维和SiC颗粒混杂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在制运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复合材料在制运过程中的摩擦系数较稳定,磨损量较小,与传统的制动材料铸铁相比,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升较低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
研究了低Ag含量(10%, 质量分数)的Cu-Ag原位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结果表明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可获得强度>1.5GPa、导电率(IACS)>65%的原位纤维复合材料. 研究了不同中间
研究了Ti-48Al合金全片层组织在1150℃时效时的组织稳定性,结果表明,1400℃,1h固溶处理后炉冷获得的粗片层组织的稳定性远远优于空冷获得的细片层组织,细片层组织首先在晶界处发生不连续粗化,而后粗
摘要 [目的]研究棉花苗期遭受澇渍胁迫后,采用不同的恢复技术对棉花形态、生理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为遭受涝渍胁迫后的棉花快速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盆栽方法,以湘杂棉8号F1、中棉所63F1为试验材料, 淹水15 d排除渍水后进行恢复,设置双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采用恢复技术后棉花形态生长、SPAD、产量、棉铃等特征变化。[结果] 涝渍胁迫后采用恢复技术能加快棉花株高及叶片增长。喷
摘要 [目的]探讨乙烯反应因子在乙烯转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克隆石榴ERF1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RACE和PCR技术,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知的ERF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最终获得石榴ERF1的cDNA序列。[结果]cDNA序列全长1 612 bp,可编码394个氨基酸。利用BLAST、DNAMAN及其他生物学信息分析软件,对该段序列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包含AP2结构域,并
影响合金液雾燃烧工艺过程中氧化燃烧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是金属或者合金液雾滴径大小;液雾滴径越小,氧化燃烧反应速率越大,也越有利于金属或者合金液雾的完全氧化,燃烧室流场可分
研究了在中位径为0.42μm的碳化硼微粉中添加1%~4%碳为活化剂的烧结过程。研究了烧结坯的密度、抗弯强度、晶粒度与掺碳量、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的关系。在一定烧结温度以上,少量碳的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