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技巧,尤其是语文课。提问得好,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从教十几年,我越来越重视课堂上提问的技巧。下面结合具体的做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简单明了,少设障碍
  问题提出来,一定让学生听了后心里清楚明白,做到有问就能答。但简单并不代表随意,问题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在讲茨威格的《托尔斯泰》时,第一目标是让学生提炼文章的基本内容。于是,我让他们在课上快速浏览文章(早读早已经通读过),并设置了一个问题:请找出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要答准了并不容易。读完后,我让大家三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之后,我们一起逐段地汇总,很快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各段内容提炼完毕,文章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在讲胡适《我的母亲》这课时,我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目的性很强的问题:“哪些段落以写‘我’为主,哪些段落以写母亲为主?”只要稍微用心,学生就能回答出来,我接连问了两个学生,答案完全一致。这为概括母亲的事迹、分析母亲的形象开了个好头。
  二、课堂提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
  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课时会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让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我讲《桃花源记》时,大家认识到:作者对社会现实不满,他通过文章表达了远离战争,远离压迫,追求一种自由、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我就此发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有不少学生都说不愿意。我让他们说说理由,这样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多数学生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不应该回避存在的问题。在讲《托尔斯泰》的第二节课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都应该写哪些内容,按什么样的顺序编排,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很激烈。停止讨论后,我让一些学生回答,虽然有的能说到点上,有的说不到点上,但他们的思维都打开了。经过大家的评判,我们归纳了人物外貌描写要注意的几个要点。下课时,我布置了人物外貌片段描写的作业。作业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写得非常好,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三、提问时,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在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我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去过苏州园林呢?”有三四位学生举起了手。我分别让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来谈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女孩子语言表达稍好些,能笼统地说出一些印象。可男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只是觉得好。我并不着急,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他。我问他“苏州园林面积大不大”?他说“不大”;我又问他“园林中是不是都有假山和水”?他回答说“都有”;我接着问他,“园林中是不是植物很多,常能看到盛开的花”?他说“是”;最后我问他,“你对苏州园林的门和窗有什么印象”?他说“有很多不同的形状,圆的、菱形的、方的等等”。引导完后,我说:“好,那你把我们刚才说的内容概括一下吧。”这位男同学终于说出了对苏州园林的具体印象。
  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连续性,一环扣一环,逐步地加深
  如我在讲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先提出了“哪些段落以写‘我’为主,哪些段落以写母亲为主?”这个问题。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写“我”的段落中概括我童年的生活经历,从写母亲的段落中概括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之后,随即又抛出第三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先写我,再写母亲?这三个问题一步一步加深。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越来越透彻。
  五、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都能充分展现自己。讲《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对基础差的学生提的问题是: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什么样的奇遇?对于中等生,我的问题是: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找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句进行赏析。对能力高的学生,我就问: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当然,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果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使教学的效果下降。
  六、将提问当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我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绝不讽刺挖苦表现不好的学生,充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抛弃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我就耐心地启发提示,或者说他今天状态不佳,让他坐下听听别人的看法。回答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应多鼓励,多表扬。提出问题后,我经常会说:“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答案是不是恰当,请一位同学来评判。”遇到有些尴尬的场面,我会幽默一下,活跃活跃气氛。无论从语气还是表情上,我尽量给学生一种亲和力,不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学生乐于倾听,乐于表达,乐于与我交流,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一个小舞台,我巧妙地运用课堂提问,指导学生如何出色地表现自己,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这个舞台变得有活力,有趣味,有意义。(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更为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2.掌握本词多样的描写技巧及烘托、托寓的手法。
机体内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CAs由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血管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漂亮的成绩单。文本研究型教学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优化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媒体实现了质的飞跃,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具现代性与先进性,使教师摆脱了板书等繁重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正是看到了多媒体教学
<正>1992年至1996年,笔者曾教过几年高中语文,问学生语文学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他们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到了二十年后的现在,每当和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对贫困学生的教育与帮助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尊重与理解、公平与公正、关心与鼓励、勤工助学、设立班级扶助基金、加强班级廉风建设、开展感恩
近年来,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实现“华丽”的转身,脱离平民学生实际需要,盲目地跟风“贵族化”发展趋势.教学形式异彩纷呈,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化建设促进下,
我们实验室以前发现,视网膜视锥与亮度型水平细胞(luminosity—type horizontal cell,LHC)之间的突触传递效率具有可塑性。重复性刺激红敏视锥增加了LHC对红光的超极化反应幅度,而
摘要:高等数学是当今高职高专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能力低以及对数学学习敬而远之的现状。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出发,浅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案例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案例模型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急需大量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