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间谍工具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bos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实际上,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东西远不止“四大发明”,比如古代中国人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创造。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特工必学教程。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正放埋在地下,瓮口与地面相平,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听”任务。盲人视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
  听瓮对付隧道攻城战,最为神奇。如清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在城墙脚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敌军的动静,导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不过最后天京还是让善于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如在唐代,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
▲ 听瓮

  到宋代时已出现相当实用、多功能的窃听器—“矢服”。沈括《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听到。矢服是利用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发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是这么来的。
▲ 更高级的窃听器:矢服

最难破解的“密电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这是保证情报安全的需要。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码的,而且手法五花八门。
  “阴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军事密码,它比较简单,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因为上面没有文字,即使敌人缴获了,也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所谓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3份,分别送出。在阴符、阴书的基础上,后来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特别是字验的发明,已与现代密电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字代替阿拉伯数字。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破译的“密码本”。
  到16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进行编码。
  反切注音方法出现于东汉末年,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反切码”就是在这种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一首是“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这两首诗歌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个字的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通信兵的专门教材。

被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中国古人的情报研究工作,其实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可能与古代中国多战事、时分时合有很大的关系。不论是阴符、阴书,还是字验、反切码,都是眼睛能看到的,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又发明了“密写术”。
  密写术是借用于一种特殊墨水,达到看不出所写字迹的目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虽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来源却非常方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顿现。至于其显字原理,现在初中化学课本上都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明矾水这一特性的发现,虽然现在算不上高科技,但在古代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密写案例的记载。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蒙古人围攻太原城,当时太原最高军事长官(宣抚使)乌古论礼,“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这句话的意思是,乌古论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清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这种间谍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解禁。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自己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请贺带一份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潜到宫外。不成想这件事让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密写技术在现代的间谍活动中仍被广泛使用,但“墨水”的成分更为特殊,也不是水便能显现的,要用一种特别配制的药水(显影剂)才能读出。另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食用的米汤来写密件。

构造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能获取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间谍活动,特别是由交通员递送风险很大。为此,中国人想了很多法子,如利用鸽子来当交通员,此即明人何守法《投笔肤谈》书中所记的“封鸽代谍”。但鸽子要训养,一般特工也用不了。中国古人就是聪明,发明了不需训养的“鸽子”—纸鸢,作为间谍情报传递工具。纸鸢是什么?这就是现在大家都会玩且爱玩的风筝,“纸鸱”“鹞子”“木鸢”“飞鸢”,都是纸鸢的另外叫法。
▲ 纸鸢

  纸鸢发明于汉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呢?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当时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邺(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用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纸鸢也相当实用,可以飞得很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飞得“高百余丈”的纸鸢。
其他文献
为筛选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aolata(Chaevroat)]幼虫肠道中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实现纤维素的高效利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并利用刚果红平板染色法初筛、纤维素
4月29日11時许,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天宫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经过29年的不懈探索,长征、神舟、天舟、天宫……这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
期刊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carbon fiber(CF)and polymer matrix,a multiscale gradient modulus intermediate layer with rigid-flexible(GO-PA)hierarchical structure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between CFs and matrix by a facile and busines
Herein we present a new perspective showing that water-soluble liquids,when added to water,undergo transient emulsification before complete dissolution.Thus,non
龙血树(Dracaena Vandelli ex Linnaeus)是一种热带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傣族贝叶经记载龙血树叶具有和血竭相似的医疗功效,且市场反馈显示对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其降血糖
This paper concerns with existence and qualitative properties of ground states to generalized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s (gNLS) with abstract symbols.Und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t is imperative to protect coastal wetlands.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object-based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o classify coastal wetlands
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多的一种类型—沙质荒漠的简称。中国地理学界把分布在中国贺兰山以西的主要由流动沙丘组成的干旱荒漠地区称为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把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分布在半干旱草原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疏林草原的沙漠称为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下面就分别介绍我国的八大沙漠
期刊
泰州,古称“海陵”,其名源自“祥泰之州”,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埠之一。泰州南濒长江,北邻盐城,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承南启北的水陆要津。作为苏中地区的重要门户,泰州素有“咽喉据郡”之称。据说,马可·波罗曾游历过泰州古城,并感叹道:“此城虽不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寥寥数语,道出了泰州古城所蕴藉的娴静与优雅。历经2100多年风霜洗礼的泰州古城,其平和之美从未褪去,从市民吃早茶这一闲趣生活就可见
期刊
南极地区具有气候酷寒干燥、强紫外(UV)辐射和季节性光照与温度波动等恶劣的极端环境条件,孕育了大量微生物资源和潜在新物种.为了挖掘南极不同生境样品蕴含的微生物菌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