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素质教育要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与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且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中解决共同的问题,提高小组全体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概念可以概括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生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把想、说、论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感情,让他们体验过程的美好、成功的喜悦,更是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体现,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实质上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时间,结果反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那么农村初中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抓住契机,认真构建学习合作小组
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和基础都较差,还没有具备较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教学前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人为宜,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把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分散到各组,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男女生人数搭配要尽量均衡。同时,对小组学生提出明确的分工,设立一个组长,让每个组员都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也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努力创设氛围,精心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参与活动。
备课时对教材中确有必要分组讨论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思辨价值,具有可讨论性和鲜明的层次性。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把握契机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如: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某一知识点,学生的意见出现大的分歧的时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形成竞争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农村孩子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竞争意识都不太强,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有的学优生只关注自己的看法,不太注意和别人讨论交流或倾听他人的意见;有的后进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头观望,做个忠实的听众;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擾他组,影响合作质量。还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一讨论便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四、加强课堂调控,及时帮助学生解疑释难
课堂从来都是让学生学习新知、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交流中去,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启发,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继续探索,克服困难。当学生进展顺利时要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方法不当时要给予指导,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当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引导他们进行回顾与反思,使他们学会学习;当小组内各成员意见不统一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使他们学会合作。只有这样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而且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可能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灵感,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对讨论时间的调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的讨论就“被迫”停止,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外,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其实,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而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就会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且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中解决共同的问题,提高小组全体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概念可以概括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生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把想、说、论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感情,让他们体验过程的美好、成功的喜悦,更是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体现,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实质上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时间,结果反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那么农村初中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抓住契机,认真构建学习合作小组
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和基础都较差,还没有具备较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教学前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人为宜,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把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分散到各组,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男女生人数搭配要尽量均衡。同时,对小组学生提出明确的分工,设立一个组长,让每个组员都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也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努力创设氛围,精心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参与活动。
备课时对教材中确有必要分组讨论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思辨价值,具有可讨论性和鲜明的层次性。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把握契机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如: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某一知识点,学生的意见出现大的分歧的时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形成竞争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农村孩子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竞争意识都不太强,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有的学优生只关注自己的看法,不太注意和别人讨论交流或倾听他人的意见;有的后进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头观望,做个忠实的听众;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擾他组,影响合作质量。还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一讨论便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四、加强课堂调控,及时帮助学生解疑释难
课堂从来都是让学生学习新知、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交流中去,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启发,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继续探索,克服困难。当学生进展顺利时要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方法不当时要给予指导,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当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引导他们进行回顾与反思,使他们学会学习;当小组内各成员意见不统一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使他们学会合作。只有这样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而且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可能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灵感,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对讨论时间的调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的讨论就“被迫”停止,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外,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其实,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而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就会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