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应强化学生的表现欲。青少年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这种感情冲动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所谓“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教学情况却是老师独霸讲台,学生只有听的权利。在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上,人们会看到老师将一招一式表演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一群观众,他们的表现欲受到抑制,即使有参与也是浅层次的、配合的,只不过充当配角。教师成功了,学生就一定会成功吗?显然不是的。反过来,学生成功了,教师就一定是成功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必须追求学生的成功。
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重视教学策略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地讲就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由对具体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则的探究,这就实现了学生的“回归主体,发展主体”。要培养这种主体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因此,师生关系毫无平等和民主可言。那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个主体,特别是语文的文学作品,由于不同的接受程度,学生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这就更需要民主性,更需要发展学生的人格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一点从于漪、魏书生等名师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好折射,它要求教师放开师道尊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动机总是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直接联系的,如果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自己的需要与追求,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教法的优劣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得繁,学生学得累的状况,要采取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因此,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的语文教育应侧重于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前提下,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实践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思想——“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由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再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学生,这里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能自己解决的可由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可全班共同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发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价值,也要给他百分之百的鼓励,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表述,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深刻;二是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固然要“解惑”,但更要“设惑”,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循环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五、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学生“回归主体”的前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育人百年大计,兴师千载功绩”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教书、讲教参,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因此,我们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我们不再是“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应有一碗水,一桶水”的观念,而“应有一湖水,有流动不停的水”,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担负起21世纪人才培养的职责。所以,努力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回归主体。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并走向预定的目的地。否则,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便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如果只在方法和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只能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学生被动地发言,被动地讨论,被动地活动是不能与发挥“主动性”等同的。
总之,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必须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必须追求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重视教学策略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地讲就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由对具体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则的探究,这就实现了学生的“回归主体,发展主体”。要培养这种主体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因此,师生关系毫无平等和民主可言。那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个主体,特别是语文的文学作品,由于不同的接受程度,学生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这就更需要民主性,更需要发展学生的人格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一点从于漪、魏书生等名师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好折射,它要求教师放开师道尊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动机总是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直接联系的,如果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自己的需要与追求,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教法的优劣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得繁,学生学得累的状况,要采取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因此,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的语文教育应侧重于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前提下,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实践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思想——“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由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再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学生,这里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能自己解决的可由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可全班共同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发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价值,也要给他百分之百的鼓励,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表述,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深刻;二是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固然要“解惑”,但更要“设惑”,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循环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五、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学生“回归主体”的前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育人百年大计,兴师千载功绩”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教书、讲教参,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因此,我们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我们不再是“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应有一碗水,一桶水”的观念,而“应有一湖水,有流动不停的水”,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担负起21世纪人才培养的职责。所以,努力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回归主体。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并走向预定的目的地。否则,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便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如果只在方法和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只能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学生被动地发言,被动地讨论,被动地活动是不能与发挥“主动性”等同的。
总之,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必须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必须追求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