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视角看清代“大一统”思想

来源 :大众商务·小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大一统”民族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尤其到了清代“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的大一统意识也越来越强,而长城之设与“大一统”又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试图以长城为视角,通过探寻清代在“大一统”方面所具有的新民族观以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希望能更好地继承并弘扬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精华,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各民族团结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长城;清朝政府;大一统:华夷之辨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89-01
  
  我国历史上的长城历经几个王朝修筑而成,这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而对长城的研究,也被视为一项专门学问,即“长城学”。“大一统”思想是儒家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几千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清以前,历代王朝无论是少数民族取得政权还是汉族取得政权,只有到了清代,在坚持“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指导下,突破了干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内外分治”的夷夏观,从而实现了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1“大一统”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儒家历来推重“大一统”思想,孔子著《春秋》已透露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做出了诠释:“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之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政冶概念。《礼记》给“大一统”做了最通俗的解释:“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即大一统之义也。”
  儒家“大一绕”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秦汉以来,被历代王朝奉为政治实践的理论指南。尽管有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分裂,但每次仅仅是一姓王朝分崩离析,而各族人民的心却向统一。历史证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
  
  2长城之设与“大一统”
  
  在论及“大一统”时。就应该提到万里长城。它是“大一统”的一个突出象征。长城的建置。本用于军事目的。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其军用价值。长城之设,给予“中国”以全新的政治地理概念,将“中国”的范围一直推进到长城脚下。长城就成了“中国”与夷狄的分界线。但与当代之国境线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它系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分界线。具体即指长城内之华夏族与长城外之夷狄的分界。
  长城之设,完全体现了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观念的政治主张。从秦到清之前,近两千年间,历代王朝沿袭“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传统的民族观念,坚持“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视少数民族为“禽兽”、“犬羊”,认为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坚守长城这道藩蓠,对中原地区及长城外与其它边疆地区采取着不同的统治方式,在长城外及其它边疆地区实行“以夷治夷”及“因俗而治”的政策,严格来说,这种间接的统治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因而是脆弱不可靠的。
  
  3清代“大一统”的新观念
  
  清代突破历代“内外”与“华夷”之限的传统“华夷之辨”思想,确立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关于“大一统”的新观念,应是清朝最具深远影响的划时代的变革。在关于“大一统”的观念上,集中表现在对“华夷之辨”的否定和批判,并提出了它的理论主张。清朝在处理民族事务等方面承袭了历代许多有效的民族政策,如羁縻制,和亲等。
  
  3.1废除长城
  康熙三十年宣布废除为历代沿用两干多年的万里长城,是清代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实践行动。清入主中原后。它不在像明朝那样将本族和蒙古族仍然隔离在长城以外,它奉行“中外一视”的治国治边方针政策。于是长城就显得多余而失去其防御价值。康熙帝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废长城的决策,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人。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总结历史的经验,长城是靠不住的。只有“修德安民”,才是“邦本”自固的根本之计。康熙帝明确宣布:废土石工程的长城,要筑成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圣祖的思想,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观念的空前超越,他应是两干多年秦筑长城以来,第一个提出废长城的人!清朝就是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撤长城这道藩篱,坚持“天下一家”、“中外一视”治国方针,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天下一统。
  
  3.2收复蒙古
  自九世纪以来,蒙古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纵横于“三北”万里草原。与中原王朝争战不已。在清以前,几代王朝在蒙古族面前,几乎无能为力,始终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办法,而清朝却找到了,井从根本上消除了蒙古与它的矛盾斗争。
  一方面在于它对蒙古人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清圣祖说:“蒙古游行之地,防之不可胜防”,要害是“控驭蒙古有道”,若“控驭无道,则何地不可为乱。”圣祖所说“控驭有道”,就是要正确对待他们,制定积极的政策,以德以恩固结其心。从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将蒙古人看成是“一家”人。
  男一方面,清朝给予蒙古种种特殊的优惠政策,又实行满蒙联姻,使双方关系亲上加亲。在行政管理上,清实行盟旗制:以部落为旋,若干旗结为一盟,共设49旗七盟。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一切以法办理,即每旗各有游牧的疆界,不得私自跨越,更不准侵夺,否则,以法处理。
  清朝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一个在草原上横行几个世纪难以驯服的民族彻底降服了。使其从此安定下来,并成为清朝的一支可靠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与清朝相终始。清朝“改造”蒙古人的成功,是清朝民族政策的胜利,也是“大一统”思想的胜利!
  
  4结语
  
  在清代,儒家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其所倡导的“大一统”的新观念集历代之大成并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尊王攘夷”到“尊王黜霸”,由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到“中外一家”,可以说达到了它历史的巅峰,总之,在清朝统治下,再无华夷之辨、内外之分,真正成为“天下一家”,最终不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其他文献
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中国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以及其采用的议会制形式,之后分点具体讨论此类辩论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本文将以笔者今年的参赛经历作为参考,重
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筛选出1株高产低温淀粉酶的菌株,研究其酶学性质,以提高酶的热稳定性。通过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其为乳酸假单胞菌(Pse
[摘要]文章从实地调查广西壮族聚居衬的经济教育文化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与分析,得出在经济教育方面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制约条件。并对民族孤岛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壮族;聚居村:经济;民俗  中图分类号:A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91-OI    1引言    通过调查广副±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灵山县太平镇那线村以及南宁市醛宁区那楼镇那丰村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土地空间权在英美法系中的立法过程的探索,分析得出英美法系中土地空间权的特点。  【关键词】英美法系;土地空间权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43-01    1 引言  人类发展到今天, 土地权利制度日趋完善, 并在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增进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将土地地表及其上下空间当作“一物”、予
【摘要】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其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心理智力也尚未成熟,我国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各单位、个人雇佣童工。但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当今,完全禁止童工现象,无疑对于那些赤贫家庭里的孩子来说是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本文从实然和应然两个方面对于童工的保护展开论述,首先介绍在我国现今法律制度对于童工现象的禁止规定,其次再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论述我国法律应该参照对未成年工的法律保护制度
今年春节央视新址北配楼发生的大火灾引起了我们对各城市的“禁限令”热议。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种种正式制度规则下,仍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本文就从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国际劳工标准是否应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的原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劳工标准与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专科学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忽视审计教育与会计教育差异,教材及考试安排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零敲碎打的审计案例和模拟实训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审计能力,审计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如在团队开展审计学习,考试制度改革等,提出探索审计教学模式的设想,以使毕业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要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审计教学:模式  中图
本文从纳税文化的内含谈起,论述纳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纳税文化需要融入和谐社会的内容,而和谐纳税文化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
【摘 要】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对话;交往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