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大一统”民族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尤其到了清代“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的大一统意识也越来越强,而长城之设与“大一统”又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试图以长城为视角,通过探寻清代在“大一统”方面所具有的新民族观以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希望能更好地继承并弘扬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精华,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各民族团结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长城;清朝政府;大一统:华夷之辨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89-01
我国历史上的长城历经几个王朝修筑而成,这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而对长城的研究,也被视为一项专门学问,即“长城学”。“大一统”思想是儒家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几千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清以前,历代王朝无论是少数民族取得政权还是汉族取得政权,只有到了清代,在坚持“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指导下,突破了干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内外分治”的夷夏观,从而实现了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1“大一统”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儒家历来推重“大一统”思想,孔子著《春秋》已透露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做出了诠释:“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之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政冶概念。《礼记》给“大一统”做了最通俗的解释:“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即大一统之义也。”
儒家“大一绕”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秦汉以来,被历代王朝奉为政治实践的理论指南。尽管有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分裂,但每次仅仅是一姓王朝分崩离析,而各族人民的心却向统一。历史证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
2长城之设与“大一统”
在论及“大一统”时。就应该提到万里长城。它是“大一统”的一个突出象征。长城的建置。本用于军事目的。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其军用价值。长城之设,给予“中国”以全新的政治地理概念,将“中国”的范围一直推进到长城脚下。长城就成了“中国”与夷狄的分界线。但与当代之国境线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它系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分界线。具体即指长城内之华夏族与长城外之夷狄的分界。
长城之设,完全体现了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观念的政治主张。从秦到清之前,近两千年间,历代王朝沿袭“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传统的民族观念,坚持“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视少数民族为“禽兽”、“犬羊”,认为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坚守长城这道藩蓠,对中原地区及长城外与其它边疆地区采取着不同的统治方式,在长城外及其它边疆地区实行“以夷治夷”及“因俗而治”的政策,严格来说,这种间接的统治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因而是脆弱不可靠的。
3清代“大一统”的新观念
清代突破历代“内外”与“华夷”之限的传统“华夷之辨”思想,确立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关于“大一统”的新观念,应是清朝最具深远影响的划时代的变革。在关于“大一统”的观念上,集中表现在对“华夷之辨”的否定和批判,并提出了它的理论主张。清朝在处理民族事务等方面承袭了历代许多有效的民族政策,如羁縻制,和亲等。
3.1废除长城
康熙三十年宣布废除为历代沿用两干多年的万里长城,是清代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实践行动。清入主中原后。它不在像明朝那样将本族和蒙古族仍然隔离在长城以外,它奉行“中外一视”的治国治边方针政策。于是长城就显得多余而失去其防御价值。康熙帝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废长城的决策,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人。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总结历史的经验,长城是靠不住的。只有“修德安民”,才是“邦本”自固的根本之计。康熙帝明确宣布:废土石工程的长城,要筑成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圣祖的思想,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观念的空前超越,他应是两干多年秦筑长城以来,第一个提出废长城的人!清朝就是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撤长城这道藩篱,坚持“天下一家”、“中外一视”治国方针,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天下一统。
3.2收复蒙古
自九世纪以来,蒙古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纵横于“三北”万里草原。与中原王朝争战不已。在清以前,几代王朝在蒙古族面前,几乎无能为力,始终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办法,而清朝却找到了,井从根本上消除了蒙古与它的矛盾斗争。
一方面在于它对蒙古人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清圣祖说:“蒙古游行之地,防之不可胜防”,要害是“控驭蒙古有道”,若“控驭无道,则何地不可为乱。”圣祖所说“控驭有道”,就是要正确对待他们,制定积极的政策,以德以恩固结其心。从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将蒙古人看成是“一家”人。
男一方面,清朝给予蒙古种种特殊的优惠政策,又实行满蒙联姻,使双方关系亲上加亲。在行政管理上,清实行盟旗制:以部落为旋,若干旗结为一盟,共设49旗七盟。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一切以法办理,即每旗各有游牧的疆界,不得私自跨越,更不准侵夺,否则,以法处理。
清朝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一个在草原上横行几个世纪难以驯服的民族彻底降服了。使其从此安定下来,并成为清朝的一支可靠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与清朝相终始。清朝“改造”蒙古人的成功,是清朝民族政策的胜利,也是“大一统”思想的胜利!
4结语
在清代,儒家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其所倡导的“大一统”的新观念集历代之大成并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尊王攘夷”到“尊王黜霸”,由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到“中外一家”,可以说达到了它历史的巅峰,总之,在清朝统治下,再无华夷之辨、内外之分,真正成为“天下一家”,最终不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关键词]长城;清朝政府;大一统:华夷之辨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89-01
我国历史上的长城历经几个王朝修筑而成,这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而对长城的研究,也被视为一项专门学问,即“长城学”。“大一统”思想是儒家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几千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清以前,历代王朝无论是少数民族取得政权还是汉族取得政权,只有到了清代,在坚持“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指导下,突破了干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内外分治”的夷夏观,从而实现了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1“大一统”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儒家历来推重“大一统”思想,孔子著《春秋》已透露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做出了诠释:“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之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政冶概念。《礼记》给“大一统”做了最通俗的解释:“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即大一统之义也。”
儒家“大一绕”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秦汉以来,被历代王朝奉为政治实践的理论指南。尽管有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分裂,但每次仅仅是一姓王朝分崩离析,而各族人民的心却向统一。历史证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
2长城之设与“大一统”
在论及“大一统”时。就应该提到万里长城。它是“大一统”的一个突出象征。长城的建置。本用于军事目的。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其军用价值。长城之设,给予“中国”以全新的政治地理概念,将“中国”的范围一直推进到长城脚下。长城就成了“中国”与夷狄的分界线。但与当代之国境线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它系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分界线。具体即指长城内之华夏族与长城外之夷狄的分界。
长城之设,完全体现了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观念的政治主张。从秦到清之前,近两千年间,历代王朝沿袭“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传统的民族观念,坚持“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视少数民族为“禽兽”、“犬羊”,认为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坚守长城这道藩蓠,对中原地区及长城外与其它边疆地区采取着不同的统治方式,在长城外及其它边疆地区实行“以夷治夷”及“因俗而治”的政策,严格来说,这种间接的统治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因而是脆弱不可靠的。
3清代“大一统”的新观念
清代突破历代“内外”与“华夷”之限的传统“华夷之辨”思想,确立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关于“大一统”的新观念,应是清朝最具深远影响的划时代的变革。在关于“大一统”的观念上,集中表现在对“华夷之辨”的否定和批判,并提出了它的理论主张。清朝在处理民族事务等方面承袭了历代许多有效的民族政策,如羁縻制,和亲等。
3.1废除长城
康熙三十年宣布废除为历代沿用两干多年的万里长城,是清代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实践行动。清入主中原后。它不在像明朝那样将本族和蒙古族仍然隔离在长城以外,它奉行“中外一视”的治国治边方针政策。于是长城就显得多余而失去其防御价值。康熙帝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废长城的决策,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人。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总结历史的经验,长城是靠不住的。只有“修德安民”,才是“邦本”自固的根本之计。康熙帝明确宣布:废土石工程的长城,要筑成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圣祖的思想,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华夷观念的空前超越,他应是两干多年秦筑长城以来,第一个提出废长城的人!清朝就是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撤长城这道藩篱,坚持“天下一家”、“中外一视”治国方针,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天下一统。
3.2收复蒙古
自九世纪以来,蒙古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纵横于“三北”万里草原。与中原王朝争战不已。在清以前,几代王朝在蒙古族面前,几乎无能为力,始终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办法,而清朝却找到了,井从根本上消除了蒙古与它的矛盾斗争。
一方面在于它对蒙古人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清圣祖说:“蒙古游行之地,防之不可胜防”,要害是“控驭蒙古有道”,若“控驭无道,则何地不可为乱。”圣祖所说“控驭有道”,就是要正确对待他们,制定积极的政策,以德以恩固结其心。从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将蒙古人看成是“一家”人。
男一方面,清朝给予蒙古种种特殊的优惠政策,又实行满蒙联姻,使双方关系亲上加亲。在行政管理上,清实行盟旗制:以部落为旋,若干旗结为一盟,共设49旗七盟。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一切以法办理,即每旗各有游牧的疆界,不得私自跨越,更不准侵夺,否则,以法处理。
清朝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一个在草原上横行几个世纪难以驯服的民族彻底降服了。使其从此安定下来,并成为清朝的一支可靠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与清朝相终始。清朝“改造”蒙古人的成功,是清朝民族政策的胜利,也是“大一统”思想的胜利!
4结语
在清代,儒家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其所倡导的“大一统”的新观念集历代之大成并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尊王攘夷”到“尊王黜霸”,由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到“中外一家”,可以说达到了它历史的巅峰,总之,在清朝统治下,再无华夷之辨、内外之分,真正成为“天下一家”,最终不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