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家族的没落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vf17007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进行解读,重点分析了小说之中的康普生家族走向没落的原因。笔者从两个部分出发,从康普生家族缺乏仁爱以及出现信仰的缺失两个角度入手,对康普生家族走向没落的原因和经过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康普生家族 威廉·福克纳 仁爱 信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对于美国南方种植园生存状态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小说。威廉·福克纳以多种实验性的文学手法,雕琢了一个南方种植园家族的没落状况。美国的南方种植园制度曾经一度让南方的美国人赚取到丰厚的利益,但最终黑人奴隶制度解放,南方种植园制度也迅速瓦解,就造成了《喧哗与骚动》小说之中的康普生家族逐渐没落的境况。
  福克纳的小说创造性地解读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大家族没落,除了家族人物性格的原因,还有伦理道德瓦解和混乱的因素,更多的还和社会的整体氛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一 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与仁爱的丧失
  新教伦理成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一部分,在基督教的伦理体系当中,仁爱和慈爱必然都是应有的伦理义务。这种伦理义务包含了两条主线,首先是要爱天父上帝,其次要仁爱他人,如同仁爱自己一般。在这方面,“爱人如己”倡导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这就意味着人不能够贪图自我的享乐和占有,而应该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其他人的情感,和其他人一起互相仁爱,这并不是一种情感,更多地还是一种社会的美德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赖以维系的社会架构。而康普生家族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正如前文笔者谈到的,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在这些多元的因素里面,仁爱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整个康普生家族渐渐地呈现出严重的精神荒漠化,这也是导致康普生家族渐渐呈现出衰颓之势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母亲以及妻子本来就应该成为仁爱、慈爱的源泉,母亲以及妻子对于家庭的关爱,就是整个沙漠当中的绿洲和水源,是能够让整个家庭都能够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但是从《喧哗与骚动》中展现出家庭里面的女主人康普生夫人,却是一个十分虚伪、冷漠并且自私的女性形象。康普生夫人对于现实生活有着许多的哀叹,她埋怨现实生活的不公平,自怨自艾,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同床共枕的丈夫,都没有真正的关心、爱护以及体贴。康普生夫人公然地对整个家庭的成员说,除了杰生,其他的孩子都并不是她自己的亲生骨肉,并且和她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康普生夫人本来应该对班吉有更多的关心以及怜悯,要用母亲的温情去关心爱护这个可怜的孩子,但是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母爱温暖,反而为班吉感到相当严重的羞耻。康普生夫人认为班吉是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和惩罚,并没有考虑到班吉这个孩子的实际,或者去主动关心保护这个孩子。她总是认为凯蒂以及昆丁经常以鬼鬼祟祟的方式联合起来准备反对自己。面对大儿子昆丁的投河自杀,康普生太太则认为这是“嘲弄我,伤我的心”。
  康普生夫人的这些言论和行径,无不表明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责。对于一个大家族而言,康普生家族缺乏的东西里,母爱是重要的一种事物。康普生夫人一直认为自己是贵族,并且认为自己和康普生先生的结合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进而上天让班吉这个孩子失去智商,班吉的这种智障的情况,并没有激发起康普生夫人本来就应该有的母爱或者说母性,而是更多地自怨自艾,完全地鄙视自己的家庭和丈夫。康普生夫人更多是关注自身的命运,却没有如同基督教的传统伦理一般的爱人如己,这种情况可以视为母爱的没落。
  康普生家族的母爱已经丧失了,那么父亲的关爱对于整个家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作为家庭的主人,康普生先生却没有能够真正地展开自己父亲慈爱的翅膀,让家庭里面的孩子得到温暖关怀以及方向的指引。他虽然是一个拥有一定慈爱的父亲,但是却因为他自己性格中的软弱无能,而造成了父爱关怀的虚空。康普生先生无疑是整个大家族的大家长,也是整个康普生家族的顶梁柱,是整个家族当中最高的权威,但是他一辈子却一直碌碌无为。现实生活和他自身的性格之间,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反差,这种严重的反差导致了这位父亲在精神上面的衰颓,对于生命和时代没有任何的想法,并且产生了厌世的悲观情绪,现实满目疮痍,康普生先生完全滑落到失望的深渊当中。康普生先生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最终传染给自己的大儿子昆丁,并且康普生先生最终因为长期的酗酒,走向了自我的毁灭消亡之路。
  康普生先生以及康普生夫人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仅没有真正地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关爱,把自己作为父母的家庭责任也完全地推掉了。他们没有帮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人生的信念以及勇气的建立,使得孩子们无法正确地对待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最终导致了康普生家族的崩坍。而且康普生先生以及康普生太太两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对自己的爱护,面对困难的时候,康普生先生选择了自暴自弃,消极地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康普生太太则是选择了自怨自艾、埋怨终日。
  由于康普生先生以及康普生太太在家庭仁爱上面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康普生家庭里面的孩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精神病态。昆丁作为康普生家族的大儿子,非常病态地痴恋着康普生家族曾经的辉煌,并且还严格地恪守着传统的清教徒的贞洁观念。在小说里,昆丁并不是爱着有血有肉的凯蒂,而是爱着凯蒂的贞操以及凯蒂的贞操背后所象征着的康普生家族的门第和脸面。昆丁没有爱护他人的能力,因为其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消极观念,因为昆丁一方面爱着,一方面又是发自内心地对死亡充满着渴望。最终,昆丁选择投河自杀,来结束自己黯淡和充满空虚幻想的一生。
  班吉则是由于自身的智力水平,他没有办法对自己产生任何的爱,因为他的智商只能够停留在幼儿的时期。在先天条件的严重限制下,班吉无法关爱家里的任何人,更不可能爱自己。而杰生更是一个冷酷并且自私的人,虽然他并不缺乏任何的信义,但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一种信任的人际关系。即便是凯蒂,这个苦命的女人,虽然她拥有着爱心,但是她也因为失去贞操,而受到昆丁的憎恨,并且陷入到各种痛苦以及唾骂指责当中。最终,凯蒂也只能够是选择出卖自己的色相,以此来换取金钱。   二 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
  信仰,对于康普生这种传统的美国家族而言,就是依仗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基督教因信称义,为了获得对人类自身原罪的救赎,以及对于人生幸福的追求,基督徒必然是把对上帝和救世主的信仰,作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依托,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围绕在自己的生命之中。福克纳受到了基督教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本人也认为人必然要有一定的信仰。失去了信仰,人们就会丧失自身的精神寄托,进而可能出现伦理道德的缺失,或者是精神的空虚以及堕落。福克纳在塑造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之时,非常重视康普生家族的信仰缺失,这种信仰缺失,在康普生家族身上,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命题的讨论,更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促使了人们对于整个社会问题的深刻体悟。
  在《喧哗与骚动》当中,福克纳制造了大量的对耶稣基督的比拟和象征,这些大量的宗教救世主的象征,让整个耶稣基督的形象都在小说当中若隐若现。在这部小说中,班吉这个智障者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折射着某些耶稣基督的形象。班吉的叙述,是四月份的七号,这个日子是礼拜六,也是班吉的三十三岁的生日,而这个岁数恰好和耶稣基督蒙难而逝世的日子是一致的。班吉身上还有很多和耶稣基督有联系的地方,譬如他在小说当中是一个智障者的形象,他的智商虽然只是停留在三岁左右的这个阶段,甚至没有语言的能力,但是他却是姐姐凯蒂的道德监护人,他竭力地用行为去阻止姐姐凯蒂在道德上的堕落趋向。
  但是即使班吉有着对道德监护的向往,却已经没有办法对凯蒂的行为进行扭转。这似乎也在折射着整个康普生家族的信仰没落。班吉关注到整个凯蒂在性方面是如何成熟的,又是如何快速地走向堕落的。他虽然并不能够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但是班吉却有捍卫或者拯救凯蒂道德的某种倾向,但是,这种企图挽回道德行为,最终也只能够沦入到一种虚无和乌有的深渊。
  小说中,康普生先生的大儿子昆丁也象征着耶稣的形象。昆丁选择在一九一○年六月二日进行投河的自杀行为,这和耶稣基督蒙受死亡劫难的礼拜是刚好吻合了,又是基督教里面圣体节的第八天。在小说中,昆丁的死亡也象征着康普生家族过去辉煌的陨落,昆丁一直对自己家族当中的美好过往念念不忘,一直以来他都陷入到对自己家族美好过往的幻想之中,这是因为昆丁并没有面对自己生活的勇气,缺乏对现实世界以及满目疮痍进行挑战的能力。昆丁没有自己的真正的信仰,他没有精神寄托,于是就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置到了自己妹妹凯蒂的贞操之上。结果,当他的妹妹凯蒂不再拥有贞操时,他的信仰也就被完全击碎了,他再也没有存活的精神支柱。正如耶稣基督分发着那些面包一样,昆丁企图牺牲自我,以自我的躯体去试图挽回一些失去的事物,比如康普生家族过去的荣华富贵,或者康普生家族的门第,这些都是昆丁赖以存活的幻象,而这些幻象都是脆弱不堪,只不过是昆丁幻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事物,事实上并不存在,也不足以构成康普生家族重新复兴的支柱和实力。
  凯蒂的女儿小昆丁也是康普生家族信仰缺失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小说中,小昆丁是在四月八日出生的,而这一天恰好是复活节的前一天。作为凯蒂的女儿,小昆丁似乎是康普生家族新生的希望,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真正地让整个康普生家族复活。在小说的最后,耶稣基督复活的那一天,也就是复活节,小昆丁选择了到舅舅杰生的睡房里面,撬开舅舅锁起来的柜子,把抽屉里面的钱全部都拿走,和别人一起私奔。小昆丁在复活节的时候选择了堕落,这种具有宗教背景的讽喻情节,说明即便是信仰也无法拯救整个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小昆丁选择了放弃宗教,放弃信仰,追逐自己的欲望,如同自己的母亲凯蒂一样。这种堕落的精神,最终让凯蒂的女儿小昆丁,陷入了伦理道德沦丧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小说的第四部分,也就是康普生家族的复活节经历叙述里,福克纳花了相当程度的心思去设计这样的一个场景,从这个场景里面,可以解读出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与宗教信仰的缺失密切相关。在复活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面,所有的黑人们都聚集到教堂当中,然而康普生家族里面,整个家庭却没有任何的一个人来到教堂,甚至是整个康普生家族都没有人想起来要去上教堂。康普生夫人只是把智障的孩子班吉托付给了黑人女仆迪尔西,然后让迪尔西拿出了一本《圣经》,放在了她的床沿。只是康普生夫人并没有阅读这本《圣经》,这本代表着宗教信仰的经书,最终还是掉到了床底下,躺在了阴影之中。而杰生在这个复活节的神圣节日之中,因为自己的外甥女小昆丁盗走了自己锁起来的钱财,正在追赶着这个私奔的孩子。杰生并没有因为宗教而获得精神上面的寄托,杰生的这种追逐自己钱财的行为,恰恰和教堂里面,那一群热切追求自己信仰的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这种没落是多元的,而这种信仰的缺失,也表明了福克纳关注这个家族的精神,关注这个家族的信仰,这个家族以行为表达了对信仰的遗弃,或许,信仰的遗弃也仅仅只是这个没落的庄园家族的一个产物而已。
  三 结语
  《喧哗与骚动》极好地演绎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作者福克纳角度新颖,叙事方式多元,伴随着意识流的流畅表现,把康普生家族没落的原因、仁爱和信仰的缺失给突显出来,进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 肖明翰:《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 肖明翰:《福克纳与巴金家庭小说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陈映丹,女,1981—,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作者于1979年2月至1982年1月对20例局限性的和复发的晚期结肠瘤患者使用全腹延迟分割放疗。每例原发灶均位于乙结肠直肠的交界以上,分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二组。根治组11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胸膜原发性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腔任何部位,包括脏层胸膜、壁层胸膜、叶间胸膜及横膈胸膜等处。虽然近年来医疗诊断水平不断地提高和胸外科手术的广泛
海明威,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经历了西班牙内战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他曾亲自参加过两次战争,也在战争中受过伤,也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到战争中去,因此对战争给人们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傲慢与偏见》中开卷之语,简简单单一句话,不仅道出了当时社会婚恋嫁娶的主要状况,更是成为传诵至今的
摘要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成人也需要阅读。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获得审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还可通过阅读了解儿童文学、了解儿童,更好地指导儿童阅读与教育少年儿童。  关键词:儿童文学 成人阅读 爱与美 教育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儿童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认。1920年,周作人提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
作者对200例肝脏和胰腺占位性病变进行了超声导引下的经皮细针吸引活检,200例皆行了细胞学的涂片检查。吸出的组织碎块和病变中心的组织,适用于组织学检查者,在肝脏为84%,在
生活的沉重与哀伤,爱情的短暂而虚无,徒劳贯穿着《雪国》的始末。然而驹子不甘于现实,她用顽强的生命力和真挚的情感与命运抗战,在“徒劳”中处处彰显出人性的美好与纯真,为
随胃切除病例数增加,残胃癌的病例数亦见增多。作者报告信州大学1969年1月到1981年6月共行胃切除术475例,其中4例(0.8%)发生残胃癌。这4例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66岁(52~78
动物实验证明,“500”能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分化繁殖,减轻造血组织损伤。“208”可能使受辐射损伤的放射敏感细胞减少死亡,提高染色体自发再接机率。大量实验治疗狗表明,照后
肌酸激酶(CK)(E.C 2.7.3.2)由M及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分别为CK-MM,CK-MB及CK-BB三种。用常规方法在正常人血清中只能检出CK-MM。近年来、有关肿瘤患者血清CK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