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教育善若水 桃李不言下成蹊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伟大的事业往往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持之以恒。恒则如水,利万物而不争。余秋雨曾说过,山的哲学是不知日月,水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在千千万万的工作中,唯有教育工作应该葆有水的品质和水的情怀。细想正是如此,老师们总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涵养包容着学生;他们也总是以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感化着学生;他们更是以细雨斜风、润物无声的姿态在关爱着学生。在默默负重中前行,在无声无息中守望就是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于是便有了蜡炬成灰,于是也便有了大爱无言……
  1989年的秋天,在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相对还十分薄弱的年代,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学有所成,满怀着一腔热血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土,在泱泱渭水之滨扎下根来,这一干就是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弹指一挥间!不过,对于他而言,曾经的梦想、曾经的渴望、曾经的追求,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变成现实,如今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就是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中心学校教务主任熊亚军。
  心怀农村教育 情系留守儿童
  在农村教育以民办教师为主力军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像熊亚军这样的师范毕业“正规军”,是农村教育急缺的新鲜血液。在参加工作之初,熊亚军年轻有为,无疑是三尺讲台上的佼佼者。他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时刻不忘教师本色,对自己的每一届学生都认真细致、关爱有加。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的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路途远,安全意识又较为薄弱,因此他们面临着安全方面的种种隐患。针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情况,熊亚军克服各种困难,于2008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率先在渭南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学校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开设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想方设法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建立了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陪伴中成长,以此来弥补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短板,也让他们能走出孤独和忧郁。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都是最温暖的港湾。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则是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扮演的角色绝不亚于“父母”,凡事都要对他们全权负责。熊亚军就是本着这样的初心,带领全体教职工用实际行动关爱着这些孩子。各班在日常活动中都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倾诉机会,课外辅导时让他们坐在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时也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以及自护自救的知识。每逢节假日,就像端午节还会召集全体留守儿童包粽子、吃粽子,让他们一起感受过节的气氛、家的温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熊亚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过去,他有个学生的父母早早离异,父亲再婚后长驻外地且又有了孩子,该生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幼小的心灵从未感受过父母的爱。这个孩子时不时就不来上学,也不做作业,各科学习成绩不断下滑。熊亚军发现情况后,便找这孩子谈话,说了不少他的优点鼓励他,生活上也对他格外关心,时不时抽时间帮他辅导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辅导和心理疏导,这孩子的情绪变开朗了,作业也能主动按时完成了,期中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被评为班级“进步学生”。
  在熊亚军的大力倡导下,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学习生活也更加充实。老师给予孩子们的关爱,让他们孤独脆弱的心灵逐渐走出了阴霾。孩子们胸怀更开阔了,更自信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也更明媚了。
  书法传承文化 墨香浸润心灵
  作为老师,要在三尺讲台上吸引学生,除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外,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具有良好、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极易和学生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兴趣是成功的基石”。熊亚军说自己没别的爱好,唯独钟情于练习书法。“我业余时间没有其他的爱好,书法就是我所有的消遣。”有时候双休日,他从起床就开始练字,除了吃饭、上厕所,他可以一直练到晚上睡觉,只为了解决好一个字的构架。整整一天,他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练书法还讲究气韵,写一幅作品不能有人打扰,要专注、一气呵成。”说到练习书法,熊亚军便滔滔不绝。他說练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个人的性情,也对提升个人的耐心和恒心有所帮助。学习书法并不是浪费时间,一个人在心浮气躁之时写写书法,心情很快能恢复平静,就如同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因此,学习书法对身心两方面都大有裨益。
  如今,熊亚军练习书法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指望成为名家,但求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致。他通过习字,也渐渐感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书法已经成为他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来到熊亚军的办公室,朴素而整洁,看到最多的就是文房四宝,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熊亚军说他通过练习书法,不仅提高了自身修养,而且在教学中他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法,使学生通过书法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授课质量
  如果说学校是熊亚军生命成长的沃土,那么课堂就是他展示生命价值的绿洲。他深知,优秀教师才是学校的顶梁柱,如何搞好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才是重中之重。
  从事语文教学29年来,他不断积累经验,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每节课都具有人文与艺术的魅力。他结合农村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情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自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高效课堂”构建活动以来,熊亚军按照市、区文件精神,围绕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年工作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八讲”》《有效教学“十”讲》等“高效课堂”教育专著,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开展了“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高效课堂论坛”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活动载体,熊亚军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在三阳片“高效课堂论坛”评选中获奖,树立高效课堂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熊亚军注重抓好提高教学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倡导教师实行侯课制,每次上课前五分钟到教室门口等待学生;备课时做到扎实认真,能依课标、钻教材、备学生、备学情、研教法,课后及时寫好教后反思。上课时将“高效课堂”的理念融会贯通,熟练、合理、灵活操作“先学”和“后教”的教学流程。同时,对学困生的辅导要求方法得当,形式多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熊亚军还亲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在教学实践中,他严格遵循教学规律,认真钻研教材,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侧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的特点,他非常注重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痴心教坛写春秋,愿作春泥护绿李”是熊亚军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他以平凡朴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师德业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教师学生的拥护。很快,他就走上了管理岗位,被任命为渭南中心学校教务主任。
  弘扬工匠精神 做好“传帮带”
  教育事业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无私奉献的教师,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历来都被每个学校高度重视。针对近年来学校新上岗教师较多的现状,熊亚军每学期都要深入基层小学,从听新上岗教师的课入手,通过听课逐一了解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再有针对性地给新上岗教师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缩短新上岗教师适应课堂教学的周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每当翻阅熊亚军的听课记录都会让人感到震惊。详实的记录密密麻麻,提出的意见列得整整齐齐,对关键点的批注随处可见。另外,他所在的渭南中心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新老教师“拜师带教”的新教师培养模式,从他们的教材研究、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以及与学生的相处等方方面面,无不倾注了细致耐心的帮助和指导,较好较快地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很多教师成为了学校学科骨干,成为了学校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2014年5月,熊亚军指导青年教师曹淑铭获得由中央电教馆主办的“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04年5月指导的李敏老师在天水市新课改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小学科学学科一等奖;2011年11月指导苏莉老师在麦积区中小学、幼儿园第五届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组语文学科一等奖。而熊亚军本人,也被评为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
  作为基层教师,所做的工作针对的是一个或几个班的学生,而作为中心学校教务主任,他需要对整个乡镇的小学教育质量进行把关,更需要心怀大局意识。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时,缺少了精、细、严、实怎么能行呢?于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教务主任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如果缺少了细心,工作就会搞成一团乱麻。在对全中心学校200多名教师的管理过程中,熊亚军逐步总结经验,迅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对教师证件收发过程中,他将所有教师姓名列入表格,编上序号,在收到的教师证件上用铅笔写上相对应的编号,再按顺序排列整齐,这样一来,要想找出哪位教师的证件都能够迅速地找到,或者上交与否都一目了然。
  每当熊亚军谈起自己的工作,他首先提到的都是原则性,他说任何工作都要有原则,有条理,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把工作干得有头有绪。因而遇到任何工作,他总是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凡是他经手的事,他总是牢记在心,任何时候有人问及某项工作,他都能说得清楚。
  人生有时尽,但追求无止境。面对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熊亚军没有沾沾自喜和半点松懈。谈到未来的发展之路,他信心满怀,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只有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让经由自己教育引导的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因为那是为着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的一种努力!”熊亚军说道。
  熊亚军的教育故事还在延续。二十九年,回首过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和但坚定的身影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昂首挺立,他和所有的同事们一起守护孩子们成长的那片绿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们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定会如他们一般坚强,孩子们一定也会像老师们期望的那样,在他们的人生中书写新的里程,描绘新的希望。
  编辑:郭裕嘉
其他文献
“流浪汉到派出所捐款1000元给贫困学子”,此新闻一出,網友们纷纷表示感动,为流浪汉的善良点赞。笔者以为,这则“暖闻”多少夹带着寒意,人们不应止于感动。一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居然为贫困捐款1000元,这无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到忘记了自己才是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不自量力”的善举,凸显了人格的高贵,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照亮和激活人们“冬眠”的爱心。人们纷纷为之感动,为之解囊相助,这说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进德修业的根基和表征,无论任何时候都应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但是,如果感恩沦为一种行为艺术,通过排练包装变成集体的“秀场”,那么,感恩教育也就不过虚张声势,空见其形,离“心”甚远。近年来,类似的感恩教育活动此起彼伏,但浪潮退去,感恩的种子并未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难以见到感恩教育的成效。感恩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见于行。通过外在形式的催迫或诱使才出现的“感恩”不过是昙花一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校增添负担。在一些地区,部分所谓的某某项目进校园,虽然从表面上看让学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给学生增添了负担,更让教师处于“不干不行”又“不知怎么干”的两难境地。诚然,“进校园”的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好的
期刊
晨读一直以来是中小学坚持的传统,校园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就像一支悦耳的晨曲,让你知道这里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然而,随着各地中小学推迟到校时间规定相继的出台,許多学校砍掉了晨读,理由是时间太紧张,安排不开。于是,昔时早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被单调乏味的讲课声所代替。校园里失去了学生晨读的大合唱,顿时缺少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学校随意砍掉晨读绝非明智之举。为了发展学生能力,不仅要让晨读回归学校教育,要求学生
期刊
近日,福建惠安市民周某在朋友圈发文,指出其13岁的儿子因患有淋巴肿瘤,在学校遭受歧视。不仅座位被隔离在教室最后面,其语文老师更是百般刁难。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但前面还有一句“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育部刚发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里面就写到“不得歧视、侮辱学生”,新闻中这位老师“学”高与否暂且不论,其行为确有歧视之嫌。一个与病魔抗争了一年之久的13岁少年,怀揣着對知识的渴
期刊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手机被赶出校门后,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因为家长们发现,虽然学校不能用手机了,但是老师们留给孩子们的“手机作业”并无减少。也就是说,手机在家里如何使用,成为摆在家长们面前更头疼的话题。笔者赞成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是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规定时仅仅
期刊
日前,网曝云南大理祥华中学一学生因午休上厕所被学校警告处分。大理州祥云县教育局回应此事称,纪检监察组已牵头去核实此事,目前正在调查核实中。人有三急,內急就是其中之一,久憋让人难受,一旦学生因此生病,谁来承担责任,谁又承担得起?再说,午休属于自由活动时间,上厕所被警告处分,如此荒唐的禁尿令,有违人性,是一种教育暴力。学校要打造励志校园,高效课堂,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互动式的启发、
期刊
【关键词】 教师;立德;师生关系;赞美;包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31—01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教师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的有力印证。高台教育搭乘改革开放这一飞速前行的列车,实现了由无序走向规范、由落后走向进步、由积弱走向复兴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向优质均衡的教育目标不断前行。  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发展启动加速度  1956年,高台县在城区创办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是当时仅有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该县以“全县覆盖、点面结合、整体推
期刊
【关键词】 作文教学;阅读;写作;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057—01  借北国春城东风,兴塞上明珠教育。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节作文观摩课,在返璞归真的设计中,让参培教师在久违的期待中欣赏到实实在在的习作构思成文之路。听这样的语文课真的有从云端到地面的踏实感。习作切入点之新颖,指导之睿智,过程之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