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阅读;写作;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057—01
  借北国春城东风,兴塞上明珠教育。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节作文观摩课,在返璞归真的设计中,让参培教师在久违的期待中欣赏到实实在在的习作构思成文之路。听这样的语文课真的有从云端到地面的踏实感。习作切入点之新颖,指导之睿智,过程之自然,课堂生成之真实,都让笔者赞叹不已——作文课还可以这样上。梳理分析这节课中几个作文教学案例,有匠心独运之妙。
  一、阅读点与写作点相结合,相得益彰,将教材范例作用直接化
  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始终把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抓在手中,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找寻经典名篇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在对比与探究中找寻写作的规律,进而指导写作。可以说,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有实效的,能够让学生从经典名篇中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进而学会构思与选材,并恰当抓住写作契机,在细微处把握作文的本原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写作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体会遣词造句之妙,揣摩感悟写作技巧之精,之后学习其结构特点和技法进行片段练笔,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案例一:作文要善于发现,向课本学习,侧重作文开篇写法指导。
  方法与目的是聚焦经典名篇,夯实语言积累,汲取写作营养。
  让学生打开人教版新编教材,经师生梳理发现,《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等文章开头涉及到的写作要素分别是:人、事、情、景、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飘忽于生活之外,游离于教材之外的看似高大上的美词美句,离我们很遥远,对习作毫无意义。在作文的开篇说些生活里的话,与文章中的人物有关的话,与文章主题有关的话,与文章中涉及的环境有关的话,与文章的情理有关的话,比看似新颖实则空洞乏味、华丽的词藻效果更好。入笔的人、事、情、景、理只是和主题有关,可以综合使用,有的时候也可以单一使用,一定要放开笔,不拘泥于以往的思维限制禁锢。
  二、写作点与生活点相结合,相辅相成,将写作素材丰富化
  从习作的源头活水出发,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表达真实的观点、思想和感情,绝不胡编滥造。要紧贴着自己的生活写,写独特的唯一的感受。这节课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寓教于乐,寓教于心,时刻不忘学生,呵护着他们对习作的点滴兴趣。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捕捉独特的唯一的感受与体验,记录与众不同的思考。
  案例二:通过自身经历,引发学生思考,抒写独特的唯一感受。
  方法目的是善于观察生活,抒写独特的唯一的生活感受,记录与众不同的思考。
  一个炎热的夏天,语文老师7岁的女儿看到他满头大汗,随手将自己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递给他,让他解暑。语文老师欣然接过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女儿又给他送来了一瓶水。“你不是刚刚给我一瓶了吗?”女儿说:“那是我喝剩下的,我怕你嫌弃,又给你买了一瓶新的。”
  之后,语文老师提着这两瓶矿泉水进了教室,布置了作文题目《两瓶矿泉水的故事》,让学生就这件事情谈谈自己的想法,体验其中的心理变化并揣摩父亲的情感变化。女儿的心理变化轨迹以及父亲看到前后两瓶矿泉水后的心情,是这篇习作写作的最大触发点和思考点。女儿是忐忑不安还是后悔懊恼?父亲是释然欣慰还是失落沮丧?这之间词语的辨析运用,词义的细微差别,正是体现了习作者独特的唯一的生活感受,即是记录了与众不同的思考。这样的生活实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非常新鲜有趣,但是这其中折射出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感情、处理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有很多。教师把这些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关注身边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作文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除了直接的还有间接的,对于间接接触到的这部分内容绝不可忽视。因此,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重要的两个渠道,阅读点、生活点、写作点,三点结合;课内与课外手拉手,写真实,开思路,讲序列,会评改,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在情感、内容、技法、評改等方面齐步向前走。全面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才能改变作文脱离学生生活世界高大上的歪风,纠正作文脱离语文读写的弊端,作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
  编辑:马德佳
其他文献
最近,西安三兆村两名小孩在玩耍时因争抢玩具发生争执。谁知双方父母也参与其中,导致事态激化,其中一名孩子的妈妈被打成脑震荡。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孩子抢玩具引家长介入,一方被打成脑震荡,是一部教科书。它教育家长们,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小冲突比较正常,家长不必把这当成问题,更不必怕孩子吃亏而主动介入,而应当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去体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躲在家长的保护伞下生活一辈子,
期刊
“流浪汉到派出所捐款1000元给贫困学子”,此新闻一出,網友们纷纷表示感动,为流浪汉的善良点赞。笔者以为,这则“暖闻”多少夹带着寒意,人们不应止于感动。一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居然为贫困捐款1000元,这无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到忘记了自己才是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不自量力”的善举,凸显了人格的高贵,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照亮和激活人们“冬眠”的爱心。人们纷纷为之感动,为之解囊相助,这说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进德修业的根基和表征,无论任何时候都应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但是,如果感恩沦为一种行为艺术,通过排练包装变成集体的“秀场”,那么,感恩教育也就不过虚张声势,空见其形,离“心”甚远。近年来,类似的感恩教育活动此起彼伏,但浪潮退去,感恩的种子并未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难以见到感恩教育的成效。感恩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见于行。通过外在形式的催迫或诱使才出现的“感恩”不过是昙花一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校增添负担。在一些地区,部分所谓的某某项目进校园,虽然从表面上看让学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给学生增添了负担,更让教师处于“不干不行”又“不知怎么干”的两难境地。诚然,“进校园”的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好的
期刊
晨读一直以来是中小学坚持的传统,校园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就像一支悦耳的晨曲,让你知道这里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然而,随着各地中小学推迟到校时间规定相继的出台,許多学校砍掉了晨读,理由是时间太紧张,安排不开。于是,昔时早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被单调乏味的讲课声所代替。校园里失去了学生晨读的大合唱,顿时缺少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学校随意砍掉晨读绝非明智之举。为了发展学生能力,不仅要让晨读回归学校教育,要求学生
期刊
近日,福建惠安市民周某在朋友圈发文,指出其13岁的儿子因患有淋巴肿瘤,在学校遭受歧视。不仅座位被隔离在教室最后面,其语文老师更是百般刁难。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但前面还有一句“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育部刚发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里面就写到“不得歧视、侮辱学生”,新闻中这位老师“学”高与否暂且不论,其行为确有歧视之嫌。一个与病魔抗争了一年之久的13岁少年,怀揣着對知识的渴
期刊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手机被赶出校门后,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因为家长们发现,虽然学校不能用手机了,但是老师们留给孩子们的“手机作业”并无减少。也就是说,手机在家里如何使用,成为摆在家长们面前更头疼的话题。笔者赞成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是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规定时仅仅
期刊
日前,网曝云南大理祥华中学一学生因午休上厕所被学校警告处分。大理州祥云县教育局回应此事称,纪检监察组已牵头去核实此事,目前正在调查核实中。人有三急,內急就是其中之一,久憋让人难受,一旦学生因此生病,谁来承担责任,谁又承担得起?再说,午休属于自由活动时间,上厕所被警告处分,如此荒唐的禁尿令,有违人性,是一种教育暴力。学校要打造励志校园,高效课堂,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互动式的启发、
期刊
【关键词】 教师;立德;师生关系;赞美;包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31—01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教师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的有力印证。高台教育搭乘改革开放这一飞速前行的列车,实现了由无序走向规范、由落后走向进步、由积弱走向复兴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向优质均衡的教育目标不断前行。  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发展启动加速度  1956年,高台县在城区创办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是当时仅有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该县以“全县覆盖、点面结合、整体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