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现代苹果管理中的差别

来源 :果农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wod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日本栽培苹果历史相当,在20世纪70年代前,栽培品种相似,自从1958年日本育成富士品种,1962年开始推广以来,中国和日本苹果栽培品种组成和管理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据笔者2007年12月11日,在泾川县参加甘肃省优质苹果高光效新树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训班,听了日本果农未勇武雄先生介绍的日本现代苹果栽培,概括而论,中日苹果栽培方面存在以下不同点:
  
  1、生产的重心转移迟早不同
  
  由于日本苹果大发展时期出现的较早,大约在明治中期(1895—1911年),苹果生产出现了产量大幅增加,价格不断下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现象,果农由追求产量转向追求质量,完成了生产重心的转移。而我国由于地广人稠,苹果的发展相对滞后,苹果大发展出现在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主要集中在1990年后,到1996全国栽培面积最大时达267万公顷以上,过量的发展,导致国内市场开始饱和,出现了卖难现象,果农才开始将生产的重心产量转向质量。中国这个过程比日本整整迟了一百年。由于国情各异,时代有别,在提高品质方面,各有侧重,但日本已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这样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2、栽植密度差异较大
  
  由于日本完成由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转型较早,因而乔化树一般栽植较稀,据未勇武雄介绍,日本大多667平方米栽植17株左右,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所建苹果园由于受矮化密植的影响,普遍栽植密度较大,667平方米栽植大多在54株以上,并有相当部分栽植83株,有少部分栽植111株,总体上我国苹果园大多光照恶化,结果表面化现象严重。内膛及树冠下部所结果数量有限,而且品质低劣。光照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苹果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3、树形转化相差甚远
  
  日本和我国一样,在幼树期也以有干形为主,以后通过变则主干形,逐渐去枝,最终推广的是开心形为主的高光效树形,由于光照条件优化。树体生长寿命长,枝条多下垂结果,这样很符合富士的品种特性,所结果实品质较高,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重点推广的是纺锤形等有干形树形,由于整形不规范,所用砧木非矮化,大部分果园表现株间交接,行间无通道,低干高树,已很不适应生产优质果的生产。这是我国苹果优质果率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陕西省自从2001年推广以提干、落头为主的大改形后,优质果率大幅度提高,每年约提高5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68%。我国苹果栽培中树形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形应引起生产者的足够重视。
  
  4、套袋应用有别
  
  套袋栽培在我国应用较早,早在清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当时有一种梨,成熟后,常受蜂类危害,于是人们应用纱布做了个袋,将梨果装入袋中,这样就避免了蜂的危害。日本套袋大规模的应用于苹果生产中主要在明治中期,以后由于套袋果果实含糖量降低,果实风味变淡,生产中已不再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以来,套袋栽培已成为提高品质的主要措施,基本上以全套袋栽培为主。这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方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套袋的含糖量和风味大不如无袋的,在果区果农大多吃无袋的,有袋果反而很少有人吃,在这方面应继续完善,以提高果实品质。
  
  5、促花方法不同
  
  日本由于推广开心形树形,达到了枝枝见光的效果,富士枝条长势中庸,粗壮,大多可自然成花,一般不用环切(割)。而我国由于树形不适,光照恶化等原因导致幼树旺长现象明显。大多要通过环割环切等方法。以促进花芽形成。我国环切环割的操作,日本果农场很不理解。
  
  6、疏花疏果时期不一样
  
  我国疏花疏果时间较集中,从疏花序开始,到定果套袋结束,时间最长1月左右,套袋后果实大小。形状均无法改变。而日本由于不实行套袋栽培,疏果则随时进行,一直可持续到果实采收,生长期随时摘除小果及果型不正的果实,这样可保证果实大小、形状较均一,有利于提高整体质量,加之疏花疏果彻底。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不明显。
  
  7、土壤管理各有利弊
  
  我国土壤管理大多以改善理化性状,促进根系生长为重点,大多实行清耕法;而日本则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重点,大面积推广生草制。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通过对照,中日苹果栽培方面是有差异的,任何技术都有区域性。我们学习日本技术,应以提高苹果生产效益为核心,以解决生产难题为重点,日本的经验可借鉴,但不可照搬,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其他文献
玉华早富是从日本弘前富士中选育的中熟富士品种,在生产实践中,对此品种多以疏散分层形和自由纺锤形树形培养为主,但随着果业生产由高产量、高投入、高投劳的“三高”农业向优质、高效、低投入、省劳力的绿色、和谐、无公害生产方式转变,苹果栽植密度也由高密度、高产的数量型生产向高光效、高效益的质量型转化。为了适应高光效栽培、省力化管理的趋势,克服疏散分层形、常规纺锤形树体高大,操作费工、营养生产旺盛,大小年结果
流胶病在桃、杏、李、欧李等核果类以及园林绿化部分树木上是非常普遍发生的一种常见病,而且发病重,常年防治不见效。特别是管理粗放的果园和树势弱的树木,发病株率在95%以上,此病轻者削弱树势,影响果园产量和观赏效果,严重者造成死树毁园。    1病害现状调查    近年来晋城地区核果类果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大,尤其仁用杏、扁桃发展迅猛。阳城县演礼乡2002年规划发展666.7公顷仁用杏,到2006年实际发展
在荔枝果周围常常看到妃子笑荔枝有花无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开花授粉期营养大量流失或缺乏具有授粉能力的花粉而造成花而不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梨木虱是梨树的主要虫害,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果园曾因梨木虱大发生,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全园绝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