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课程考试的若干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课程考试是我国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课程考试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又有其自身的弊端。通过对大学课程考试的思考,本文探讨了它的意义与作用,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大学课程考试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 大学课程考试 影响 管理方法
  
  从古至今,考试制度、模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发展,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各种等级考试、课程考试,无不说明考试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自从高等教育诞生以来,大学课程考试相伴而生,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大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部分,大学课程考试的改革也理所当然地纳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要明确大学课程考试的改革方向,就必须研究大学课程考试涵盖的各方面的因素,了解它们对大学课程考试的影响,进而完善大学课程考试制度与管理方法。
  一、现有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对教师、学生的影响
  尽管国内许多高校一直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但是现有的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考试模式,即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撰写等,比较重要的并且经常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现有的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虽然对教学评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一些弊端,它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一)现有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现有大学课程考试模式,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检测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考试的本质是促使学生用认真的态度来学习,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即以考促学。但是因为闭卷考试很多情况下是考核一个学生的记忆力,而在短时间内学生熟背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很多学生会依赖老师的复习大纲和点题,不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判断重点。并且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些学生挑灯夜背以至于睡眠严重不足,而有些学生在焦虑之下不免做出一些不诚信的举动。并且,课程考试成绩是目前高校学生的奖助制度、评选优秀、毕业及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此学生十分看重课程的考试成绩。为了拿到高分,获得奖、助学金,顺利毕业,升学,一些大学生在考试时投机取巧,课程考试的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考前要求任课老师点题,打探试题,把考试的相关内容提前写在课桌上或者衣服上,甚至夹带纸条,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坐自己旁边以便偷看答案或交换试卷。这样的考试模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作弊心理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学生虽然是考试主体,但是事实上是被动的,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学生没有选择和决定权,因而考试对学生可能造成对知识的片面摄取,换句话说,学生有可能为考而学,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不考不学,这很容易让学生成为“考试高手”。
  (二)现有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专业教师的影响,另一种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影响。首先分析前者。课程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最直接的典型手段,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这种考试模式易导致不真实的结果,让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准确把握考试的效能,不容易更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因此就很难从学生层面反思自身的教学,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上就达不到效果。而对后者的影响,主要是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做出评价,增加了工作负担。这里说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主要是高校辅导员。目前我国高校内对学生指导有两大队伍,一个是前面所说的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另一个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的辅导员队伍。在课程考试这个问题上,辅导员队伍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考试诚信教育,还要负责在奖、助学金评比和选优方面保证公平。当部分学生课程考试出现作弊过关使别的学生感觉不公平时,奖、助学金评比和选优方面就不能顺利进行。此外,还有可能给辅导员增加额外的工作,比如学生要求考试过程中辅导员巡考,或处理以上问题导致的学生矛盾,等等。
  二、当前大学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大学课程考试是高校内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育目标的具体规定,自主实施的考试活动,其基本任务不仅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学习,而且要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课程考试存在多种问题与偏失。
  (一)知识与能力的矛盾
  一纸试卷是不能测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传统的大学课程考试以试卷形式考试为主,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而忽视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现代改革后的大学课程考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但是仅此而已,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与能力融合为考核的内容。这样的考核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和筛选优秀人才,而且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对学生学习选择的导向作用。学生成为书呆子或记忆的机器可能性极大。因此,考试对很多学生而言可能成为他们发展能力的阻力。
  (二)成绩的评定不科学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对课程考试的成绩评定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课程的考试成绩,另一个是学生平时表现成绩,两个组成部分各占一定的比例,然后综合成最后得分。这样的成绩评定颇受非议,因为平时表现成绩在大学里是很难估算的。教师只负责给学生上课,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交流比较少,并不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的动态,甚至大部分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授结束后还不认识大部分学生,这样平时成绩就缺乏依据。很多教师在这一方面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不免产生不公平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表明,平时上课不做纪律考察,期末打平时成绩的标准是根据课程考试成绩,课程考试成绩高,平时成绩就高,反之则平时成绩就低。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缺乏科学的方法。
  (三)缺乏信息回馈
  在中小学,学生的考试情况教师都给予信息回馈,分析学生的能力与欠缺。但是在大学里则不然。在大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考试意味着教师教学告一段落,考试分数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句点。学生获得的只是一门课程的成绩,这不能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只能代表课程学习结束。考试是对学生某个专业领域行为样本的考查,其中包含着大量宝贵的“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学习信息。缺乏信息回馈,学生就少了对该门课程学习反思的机会。
  (四)观念存在偏差
  对于大学课程考试,在观念上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大学里成绩是学生评优的主要标准,学生把考分当作命根子,对考试和考分特别在意,不能很好地正视考试的功能,这是大学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之一;第二,教师、学校和社会多少持有“以分看人”的态度,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这两种观念是对考试的误读,在大学里已成“潜规则”。
  三、大学课程考试方式的选取及其利弊分析
  在当前的大学课程考试中,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一是闭卷考试,二是现场开卷考试,三是课外论文或面试。这三种方式的选取是根据相关课程的规定而定的,必修课一般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选修课则通常采用后面两种方式。大学课程考试方式的选取一般是在学校的规定下,任课老师自由选取,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
  三种大学课程考试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各有利弊。首先看闭卷考试。闭卷考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客观和公正的方式,易于计算学生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弊端,因为考试不能避免偶然性,所以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考试内容一般是条条框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可能促使学生作弊。再看开卷考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命题灵活,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由发挥见解;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不认真复习课程知识,不能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课程的内容。最后看课外论文或面试。面试虽然在大学课程考试方式中用得不多,但是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考核学生。面试实际上就是口试,在一问一答或自由回答的状态下更能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灵敏度和口语;但是它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耗时过多。课外论文则比较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無法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或者学问做假。
  四、加強大学课程考试的管理
  当前大学课程考试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试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快大学课程考试的改革步伐,加强大学课程考试的管理。规范课程考试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一)更新考试观念
  大学考试不仅是测量学生学习的一个办法,而且是全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积极的作用远大于消极的作用,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旧有的看法,转变对考试目的的认识。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考试对不同的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更多的人,因此更新考试观念不只针对学生,还包括教师、学校和社会,只有大家一起转变对大学课程考试的看法,大学课程考试才能良性地循环发展。
  (二)规范考试管理制度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考试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高校在这一问题上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把好考试命题关,实行教考分离;正确评价考试结果;做好考务管理,探索新的考试管理形式。
  (三)考试成绩结构多样化
  在这一点上,目前研究出来的建设性建议有两个:一是要求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实行全程化考试。也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二是尝试实行等级分制,改革传统记分方法,包括在成绩结构中引进创新能力评价因素,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减轻学生负担,创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客观上促进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考试结果报告制度
  针对前面论述的缺乏考试信息回馈,研究要求建立考试结果报告制度。实行考试结果报告制,就是在一学期全部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向学生宣讲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反思,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
  目前,我国对大学课程考试的研究并不多,而且集中在对课程考试的形式和功能上。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课程考试进行深入的思考,争取创造各种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达到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小清.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思考[J].经济师,2005.1.
  [2]邵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
  [3]王文祥.对大学课程考试功能、成本与价值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7.12.
  [4]黄亚红,曹弋.对当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4.6.
  [5]程龙生,周慧.大学课程开放式考试机制设计[J].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会议论文集.
  [6]宋鸿雁.对大学课程考试机制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7.
其他文献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是必考的题型,而且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情况来看,这种题型得分率一直不是很高。高考完形填空题是一种集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立意新、要求高的综合性语言测试题。它是一种高难度的障碍性阅读题,旨在测试考生的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同时又检测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连贯性思维能力。完形填空题尽管不容易做,但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只要紧紧抓住它的题型特点,采取一定的策略,完全能够把完形填空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