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里的人该如何生活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进步让我们过上了以前从不敢想的生活,我们享受着物质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生活在改变,但改变了的不都是进化,也有异化、物化、虚无化。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从没有去追问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我们私人空间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还拥有公共的空间。公共的空间是一个伦理空间,是大家的空间,每个人都依存在这个空间中,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看人对公共空间的依存有多少,更要看每个人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做了什么。
  公共空间是一个伦理世界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总务处徐世明主任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原本可以有很多时间生活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可以多陪陪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可是他直到离我们而去都没有能够陪妻子和孩子有一次真正的旅行。徐世明主任所诠释的正是一个人的公共空间的品格,一个高大立体的人站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肃然起敬。海德格尔曾经过说,人的世界是共同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正所谓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空间中,“正是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才能在绵绵几百年的时间里,将人类想从时间的自然流逝中保全的任何体系都融入其中,并使其熠熠生辉。(汉娜·阿伦特)”事实上,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教育就是我们的公共空间,它是我们生命所系,信仰所及,是一个伦理世界。徐世明用生命捍卫了学校公共空间的利益,引发我们认真审视当下的教育生活——同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生活。
  教育者要过一种伦理生活
  教育生活是一种审美的伦理生活,其根本的指向是对人的改造,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因为学校教育而生活得更好。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更完美的形象出现在教育生活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事实上,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方式都是高度自为的,具有鲜明的非日常性,只有在向善、向上、向前的希望中,才能对当下的自我进行治理和改造;只有怀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深刻理解每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才会驱使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走上伦理之途。正如顾明远所说,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这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铭记和思考。伦理的教育生活自然要有价值的向度,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对健全之人之成长负责。同时,伦理的教育生活是需要教育者以职业操守来规约自己,通过德性的追求和对个体生活的治理,上好每一节课,关心好每一个学生,让成长中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师者的呵护和引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校园里太需要徐世明这样的教育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的精神!他对公共空间充满了敬畏,他为我们营造了让我们永远能从中获得指引的精神空间。
  让教育生命的长度无限延伸
  金生竑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对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进行严肃思考,形成对现实之我的改造。启功在回忆恩师陈垣先生时写道:“漫长的岁月,每次(与恩师)见面,都给我换去旧思想,灌注新营养。在今天如果说予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南菁高中68届校友、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在回忆母校老师时也说:“是老师给了我人生的引领,这奠定了我一生不断奋斗的精神基础。”教育者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因为我们从事着育人的工作,生命长度又是无限的。徐世明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他的生命,而他生命的延长又何止这有形的时间。徐世明用他对教育事业倾情付出诠释了公共空间中人的存在方式。他告诉我们,在公共空间里,人的心灵能够体验和经历自由,面对荒谬的现实和生存困境,人可以完成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锻炼对分娩后产妇尿失禁发生风险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82例分娩后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产后常
<正>2016年9月7日下午,&#39;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最美幼儿教师&#39;表彰仪式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厅机关党委书记徐子敏、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祭彦加等出席
本文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体验主义学习风格,结果发现具体体验和主动实践两种方式要比抽象概念和反思观察两种方式更受欢迎,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积极参与而不是
【摘 要】丰富园本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推进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筛选编地图、课程审议价值筛选、主题规划选择内容、实施主题活动指导等途径来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周边资源;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45-03  【作者简介】李茂华,南京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