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来源 :作物育种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黄淮麦区由于气温偏暖,长期干旱少雨,造成小麦黄矮病流行。在“863”计划资助下,开展了抗黄矮病育种工作,筛选了一批农艺性状较好的抗黄矮病品系。为了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品系,对其粒重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初步了解了部分品系的粒重遗传特点,对选择抗病品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抗黄矮病小麦品系,对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冠层温度在水稻抗旱性基因型筛选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利用红外测温仪测定冠层温度的方法。作物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冠层温度的差异,并且从理论上讲,冠层温度
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产量水平的提高和小麦品种抗源单一等原因,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消长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个麦区常遭到2种以上的病虫危害,因此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到1个种质
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通过试验表明,转基因大豆可以改变小白鼠的肝脏结构。
以64个随机选择的S0代植株作父本,分别与4个不同的植株(作母本)杂交,得到256个全姊妹家系。以这个全姊妹家系作一个北卡罗琳纳设计-1,估算大的随机配对玉米综合种Mahidhawal的方差
加拿大西部的红色硬粒春小麦属光周期不敏感品种的越来越多,部分原因是为了适应育种时冬季苗圃的短日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21个环境中光周期敏感(PS)和不敏感(PI)的近等基因系
由卵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中的一种破坏性病害。作物防治的经济价值和由此病害造成的损失每年已达到了几十亿美元。虽然大量的
国内首个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网络系统日前在山东投入使用。济南、潍坊的居民已经能在部分大型超市查询蔬菜身份。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网络系统是从蔬菜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的信息
用一系列大豆(Glycine max L.)老品种进行的研究发现,自从在加拿大开始种植大豆以来,每年大豆种子产量的遗传改良率大约为0.5%。有人对玉米的研究表明,在较高播种密度条件下老杂种和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了陆地棉761H×异常棉(Gossypium anomalum)种间杂交种的特征并检测其杂交种的状况。在筛选的24个随机引物中,选用了12个引物,共得到182个扩增
叶角斑病是菜豆的一种主要病害。这种病原的广泛遗传变异性要求我们不断地培育新的抗性品种。以前已鉴定到并描述了不同的抗性源。在巴西的Minas Gerais州发现了4种主要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