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利益:伙伴关系管理过程的理论分析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伙伴关系管理过程进行一个理论的阐释。通过归纳,本文认为伙伴关系运行的机制是相互促进,两个变量共同利益和信任水平通过相互促进的机制影响伙伴关系的运行。四个"理想型"伙伴关系都存在自身特有的互动动态。当前中国外交正在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本文构建的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框架对此有一定的启示。即范围上的全球性要求在伙伴关系管理中厘清全球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交汇与区别,结构上的网络性要求在伙伴关系管理中注重信任网络的建设。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它将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化”和“分阶段化”,使党当前的任务“系统化”和“协调化”;坚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代特征、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发展保障等维度进行了新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它是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集成和理论结晶,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
以政府单一主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的情境,动员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满足人们公共安全需求的新方式。鉴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培育。培育应采取区别化原则,可根据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突发事件演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以实现资源、事务和组织之间最匹配的治理目标。
1877年美国铁路工人大罢工是美国从“镀金时代”到“进步时代”过渡时期社会劳动性质变化和劳资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是美国国家“现代化”转型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它是早期美国工人运动由被动、盲从向自发、明确转变的关键节点,并由此催生了工会、政党、联盟等组织形式,进而形成了全民运动,这次斗争使垄断集团和美国政府被迫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通过提高工人社会地位,保障工人合法权益等措施缓解劳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早期的美国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展现出组织化、规模化、全民化、进步性等特点,同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互联网将重构民族国家在虚拟空间的存在方式。民族国家的空间边界由相对清晰变为模糊,并产生空间溢出和收敛的效应;民族国家开始改变过去的空间竞争范式,向文化竞争范式转变。民族国家应加强对其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用文化来清晰化国家边界,以应对网络空间中民族国家空间重构的挑战。
土地出让金是城镇化的工具与手段,对其属性认知的科学程度会影响城镇化的质量与未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出让金的发展历程,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存在困惑,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伟大进程中迫切需要对土地出让金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属性反思与实践回归。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从而指引我们:理论上要坚持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内涵意蕴、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规律、平衡工具与制度相叠加的属性;实践上要对当下土地出让金去租改税、土地管理政策的唯工具理念、土地出让金的发展转型等实践热点和难点进行理性回归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农民普遍的、狂热的拥护。但是,考察农民的社会心理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农民的心态是复杂的,除少数的衷心拥护外,更多的是功利性参与、观望和反对。而农民由功利性参与、观望和反对转变为狂热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动因,是崇尚权威、群体从众的社会心理与不断强化的政治压力相作用的结果。农民崇尚权威、群体从众的社会心理不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从根本上说,农民的这种心理源于缺乏现代公民的独立人格。当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首要任务是塑造现代农民的独立人格
国家个体化发端于西方社会并随之波及全世界。迄今,国家个体化已经历三次浪潮,它对人类社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也使得国家个体化在每一次高潮后又伴有回潮。为应对国家个体化的消极影响,西方从个体理念出发提出一些解决的理论方法,但每种方法均有不足。近来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予以结合,很好地减轻甚至消除了国家个体化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