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幻漂流中拷问信仰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wug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大师之作”,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不仅要实现技术、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而且要通过画面直达人的心灵和精神,以叙事的创新完成意义的传达,让人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有所感悟。李安以3D技术营造了亦真亦幻的独特世界,更以奇幻漂流的叙事创新展示了复杂人性,让人置身信仰的漩涡而不能自拔,让影片充满了多重意义和可能性。
  一、漂流与追求:多舛人生的隐喻
  一部好的影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并非一定有多复杂,关键是能打动人心,引发思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获得英国布克奖、德国图书奖等诸多奖项的同名小说,小说主人公印度少年派是动物院长的儿子,他聪明好学,竟然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悲惨的是,少年派16岁时,全家乘货轮携动物移民加拿大途中沉没,只有少年派和几只动物幸存。奇幻的是,少年派与名为理查德·帕克的成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层次丰富的叙事结构和内涵深刻的主题意义,但同时也给电影提出了多重挑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取了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将“漂流”放置于亦真亦幻的叙事空间,而且分为“漂流”之前和“漂流”之后,两个叙事时空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极大丰富了叙事层次和价值内涵。“漂流”之前,电影较大篇幅叙述了少年派的身世——父亲是个精明的商人,曾患重病被西医救治而崇尚科学;母亲不惜与家庭决裂而追求爱情,信仰宗教。母亲的睡前故事和牧师的布道,引导少年派认识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开始了对人生意义和信仰的追逐,这种追逐让他心灵宁静、充满好奇。但是,信仰宗教与科学和现实之间又有冲突,少年派在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眼睛里看到了情感和灵魂,不惜冒险以身亲近;而父亲以理性教育少年派,以残酷而血腥的事实告诉少年派——老虎是凶猛的动物,它眼睛的内容只不过是人的虚幻倒影。宗教信仰被打击的少年派失去了对生活和意义的兴趣,在科学和知识的学习中感受不到意义。这时,青涩的爱情给予少年派心灵慰藉,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但是,父亲移民加拿大的决定,让他重新不得不告别爱情,开始了“漂流”之旅。
  造成“漂流”的是一场无法解释的海事灾难,少年派好奇地来到甲板上看暴风雨,如愿以偿地目睹了“上帝的风暴”的壮美,但也见证了其吞噬一切的残忍,让他不得不与一只老虎度过同舟共济、同生共死的漫长旅程。面对生存的压力,少年派对人生和信仰的追求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坚韧和成熟。面对上帝的风暴,绝望的少年派向着苍天发出了不顾一切的呼喊:“你夺走了我的父母,连我也臣服于你,我已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要什么?你为什么要吓它(那只老虎)!!!”此时,少年派的信仰已经发生了超越,不再局限于宗教,而是综合了人生与超自然之间的交流,是个人与心灵的对话。在与世隔绝的空间,少年派要面对生存、道德、理性、宗教等多种选择,反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容易展现自我抗争、感悟生命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希区柯克对《鸟》的精神分析,可以看到《鲁滨逊漂流记》情节模式和伯格曼室内剧情结构的结合,更能体会到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东方和谐思想的交融,这种交叉和想象让影片充满了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让结果和意义无法准确把握,增强了神秘色彩和哲学意义。
  “漂流”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物质求生,一个是精神求生,两个阶段不可分割。前一个阶段是依靠理性求得物质需要,摈弃幻觉、回归现实,这是少年派理性成长的结果。少年派在这时发现,虽然他一直在追求宗教信仰,但父亲灌输给他的知识才能让他在绝境中求生。后一个阶段是控制老虎并与之和平共处,老虎成为少年派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这种交流和精神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超物质层面,其实也是一种信仰。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信仰的关系①,李安才能同时将小孩、动物和水等电影三大戒律同时包含了一部影片中,让他们具备了生活的质感,多层面地展示了人生的隐喻。
  二、多义与永恒:信仰价值的力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不仅在于叙事创新,更在于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其中最成功的是对信仰价值的多元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信仰电影,所有叙事和技术都围绕信仰来完成,小说和电影的创作者有信仰,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信仰,甚至连动物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
  信仰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电影对信仰的展示要从不同语境展开,有时甚至要提供多种可能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结尾处理地十分巧妙,不仅令人扼腕,而且出人意料。当少年派和老虎终于脱离险境时,老虎径直走向森林深入,并未回应激动不已的少年派,也让观众想象中的激情释放落空——老虎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人虎同舟共济的长途跋涉,足以让这段传奇披上信仰的色彩,但却无法打破现实冷酷。这种冷酷不仅在于少年派的情感没有得到老虎的回应,更在于得不到人类的信任——日本商船公司的调查员根本不相信少年派的“故事”,显然这个故事太过魔幻,不管它多么感人和传奇。于是,少年派只能讲了另外一个故事,故事的人物由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构成,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和老虎,两个故事相互交叉却截然不同。如果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老虎只是少年派的精神化身——为了战胜孤独和恐惧,少年派用想象和信仰幻化出一只老虎。影片的高明之处恰恰在此,人类之间可能存在的杀戮和复仇转变为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动物界的你死我活又转变为弱小少年与凶猛老虎的友谊,传奇不能让人信服,而合理的谎言却能蒙混过关。没有信仰的人,宁愿相信谎言,也不相信奇迹。
  信仰不是万能的,但却不能没有,同时需要引导,这是信仰的永恒魅力。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所以设置了中年派和作家的对话,就是为了让信仰回归现实,同时保持感性。中年派经历了传奇之后,对信仰的认识更为成熟,对世界的看法更加全面,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回顾自己的过去,摈除了信仰的神秘,又保留了信仰的虔诚。作家抱着好奇的心理倾听少年派的传奇,其实是观众的代言人,他总是提出所有观众都关心的问题,启发和引导着少年派的讲述,同时也保持了对传奇的渴望和想象。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是信仰让它们联系起来,又是信仰让它们分离——在信仰面前,现实和寓言只有一墙之隔。在信仰面前,一切想象力都是徒劳的,影片中的倾听者——作家只能感叹:“故事很大,我还没抓住意义”。中年派的回答很重要:“经历了就经历了,不要用讲什么意义”。如果用理性去分析,世界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荒诞的;如果用感性去体悟,世界既是感性的,又是非感性的,甚至是无情的。人们希望从生活中找到意义,但最大的意义恰恰是不需要寻找的。对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众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可以提炼出不同的意义,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不解读、不提炼、不选择,同样也是一种意义,无所谓哪种更高尚、更深刻、更合理。这是理解电影的难点,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三、他者与自我:文化认同的拷问
  就如小说中的老虎一样,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电影的主题和第一个故事的真伪。从老虎的名字来看,理查德·帕克首先是一种象征,可以有多重解读。小说作者马特尔将理查德·帕克看做一种巧合,曾经出现的几个理查德·帕克都与海难和食人事件有关。爱伦坡小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的“理查德·帕克”因抽中最短的签而被同伴吃掉,而这种悲剧居然真实地发生在1846年和1884年,并且受害者的名字都叫“理查德·帕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是一个笔误,老虎的名字与猎人的名字发生了调换,预示着动物与人关系的颠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虎理查德·帕克融合了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身份,既有人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在“漂流”之前,少年派与老虎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即使少年派想与老虎沟通也被父亲打断,并且划清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这种界限让少年派陷入迷茫,失去了自我。获得爱情、重新焕发活力的少年派与恋人来看望老虎理查德·帕克,他告诉恋人:“就像一个舞者一样炫耀”,恋人告诉他:“他在聆听”。爱情让少年派重新回归了与老虎之间的某种亲密联系,也让他重新思考人生与生活。“漂流”之后,少年派陷入陌生而无边的海洋,丧失了一切熟悉、可以把握的东西。更可怕的是,少年派失去了他者,同时失去了自我。少年派恢复自我的过程,也是建立他者的过程,对老虎的恐惧和征服,让他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凶猛的老虎面前,少年派被激发起求生的欲求和智慧,人性和智慧让他开始回忆之前的科学知识和驯虎技术,在挽救老虎的同时救赎了自己。在此过程中,老虎由“他者”逐渐转化为“自我”,少年派由“自我”转化为“他者”,这种转化是双向、同时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日本调查员面对两个故事,做出了动物版本的选择,认为“有动物的故事更好”,这是基于对残忍现实的抵御。但电影版本中,调查员不相信有动物的故事,他们想要一个“为了调查的目的”、“更简单的故事”,这是基于对理性现实的臣服。两相比较,“真相”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如何选择,用什么标准看待世界。有些时候,人类总认为可以完全掌控和理解世界,可以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信仰并非全是宗教,即使没有宗教人类也需要信仰,因为世界并非全由冰冷的理性构成,感性的力量同样伟大。
  少年派提供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但也有共通的地方,即少年派始终掌握着话语权,这是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②。在宗教中,语言曾经被当作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少年派在信奉阿拉时,也因阿拉伯语的声音和词语让他“更接近上帝”。第一个版本中的老虎是沉默的,第二个版本中的人物也几乎没有语言,无论愿意与否,人们只能相信少年派的阐释,最多只能要求少年派讲地更“可信”一些。在第二个故事中,人类之间的相残显示了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冷酷和丑恶,让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却能让调查员认为更加现实,可以交差。第一个故事中,动物之间的相残同样冷酷、残忍,人驯服动物得以生存的逻辑也讲得通,但调查员认为太魔幻,尤其对白天孕育生命、晚上毁灭生命的小岛充满怀疑。这里揭示了一个悖论,凶残的动物因为饥饿捕杀猎物是正常的,但可以被人类驯服;理性的人类因为饥饿自相残杀是无法接受的,但也是现实的。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信仰的拷问没有结束,它所引发的信仰之问还没有确切答案,也不需要准确答案。因为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信仰,不管他是否信教,信仰本身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我们相信,只要人类存在,对信仰的拷问就不会终止。
  注释:
  ①王冬梅:《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7期。
  ②卢衍鹏:《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其他文献
如今的文坛习惯于以代际划分阵营,代际划分中“80后”写作是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比起“70后”和“90后”来,居中的“80后”得到文学时尚的眷顾最多,或者说卷入文学时尚的程度最深,“80后”由此成为当下中国文坛的宠儿。然而,“80后”又是一个被遮蔽得最深的存在,当“70后”很快摆脱卫慧、棉棉的阴影而开始自主求索,当“90后”还处在“80后”的阴影下彷徨无主,唯有“80后”还在韩寒、郭敬明的时尚阴
期刊
《耕云种月》是李潺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分为《荧屏解说》、《翰墨耕云》和《文华种月》三大部分。作者平生在书画、文学领域勤恳耕耘,书名“耕云种月”,即由此得名。该书既有编拍电视节目时所用的荧屏解说词,也有进行书画诗词等艺术创作时所写的评论、札记,还有缅怀人物的随笔和游览各地美景及出国访问的游记。共计86篇,内容涉及到艺术创作、乡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一、荧屏艺海——电视散文  李潺先生于
期刊
自《人民文学》从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这一文学专栏以来,“非虚构”逐渐受到文坛的推崇,亦成为各大期刊杂志争相推出的栏目之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效应,固然与《人民文学》的“国刊”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非虚构”的“恰逢其时”。对此,李敬泽说,“非虚构作品的根本伦理应该是:努力看清事物与人心,对复杂混沌的经验作出精确的表达和命名,而这对文学来说,已经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目标”②。也正
期刊
《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是贾平凹最近出版发表的一部长篇新作,讲的是一个叫带灯的乡村漂亮女干部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情节组织和人物形塑而论,无甚独特和突出之处;其在叙述语调及语言风格上也看似琐碎而笨拙;但若放在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脉络上来看,却是一个新变和突破。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有自己一向稳定的风格,但不为其所限,流风余韵所及,每每有新的拓展和发挥。其自从创作以来,风格几经变化,显示出贾平凹
期刊
在有声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中,歌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就是与歌手有关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Alan Crosland导演)。无独有偶,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歌手题材,名为《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其他诸如《雨中乐飞扬》(Singin' in the Rain,Gene Kelly、Stanley Donen导演)、《歌剧魅影》(加斯通·勒
期刊
小说《黄河东流去》和《一句顶一万句》都描写了中原农民的孤独、梦幻和寻找。对于这两部小说读者尤其关注的问题是:孤独何因?寻找何物?三十多年前,门多萨曾经向《百年孤独》的作者求证过类似的问题:“请问,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源出何处?”马尔克斯回答说:“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在我这部小说里,人们会看到,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布恩地亚整个家
期刊
讲好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如此,电影亦莫能外。中国作家莫言的诺贝尔讲演题目是《讲故事的人》①,他自称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演讲本身也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成,其中有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有从别处拿来的故事。莫言用故事讨论了人在体制内,如何保持真实,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何以为善的问题。莫言之所以没有发表宣言式的理论主张,也没有产生对世界的看法,更没有回应获奖后遭受的批评和争议,那是因为讲故
期刊
水晶一般透明的画面,唯美清宁的动画特技,干净透明的世界和电影中激荡汹涌的海浪,与主人公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使李安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荣获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配乐奖等4个奖项。尽管就所获得的奖项来看,奥斯卡的评委最终认同的,并非电影的主题,而是电影的制作技术。但身为与导演李安有着同样中华文化背景的我,则更愿意用全球
期刊
1902年,梁启超针对传统“正史”的弊端,倡导“新史学”,提出历史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①,理应不以帝王将相为重点,而应该更多关注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此后100余年来,学人秉承此一思路,吸收西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维,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内容、对象和方法进行了诸多探索。直至时下,关注日常生活,提倡利用文本,组接细节,还原现场,让历史“活”过来,已经成为历史研究中颇受好评的方法。《
期刊
工笔画源远流长,其形式技法至唐代已趋成熟,至五代臻于完善,至两宋时已达炉火纯青的高度,最能代表工笔艺术成就和技法高度的是两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莫高翔钻研传统工笔花鸟画十余年,尤其是对宋人的工笔花鸟有过深究,其精深的程度,无论是审美理念、构图特点、技法形式、造型方法等几乎都了如指掌。而且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认识和掌握,还是实践性的领会和运用,十几年的时间,造就了一个两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学者,同时也造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