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加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场“文化”.本研究针对当前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疑问:“加班真的能提高绩效吗?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运用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索了加班行为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39名在职企业员工的三阶段配对数据验证假设,结果表明:加班行为与信息性压力感知和控制性压力感知正相关,信息性压力感知、控制性压力感知在加班行为和任务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正向调节了“加班行为-信息性压力感知-任务绩效”的前半径,负向调节了“加班行为-控制性压力感知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加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场“文化”.本研究针对当前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疑问:“加班真的能提高绩效吗?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运用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索了加班行为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39名在职企业员工的三阶段配对数据验证假设,结果表明:加班行为与信息性压力感知和控制性压力感知正相关,信息性压力感知、控制性压力感知在加班行为和任务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正向调节了“加班行为-信息性压力感知-任务绩效”的前半径,负向调节了“加班行为-控制性压力感知-任务绩效”的前半径.本研究提供了中国情境下加班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支持,同时澄清了加班行为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对组织充分认识加班行为,妥善设计加班政策,招聘甄选和管理员工,促进员工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国家医保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布,宣告我国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DRG和DIP两套病例分组工具在我国已全面落地,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做法层出不穷,特别是中国医保人很有智慧地将西方“舶来品”的病例标准化组合工具与基金预算点数法分配方法相结合,很好地缓解了统筹基金的超支风险以及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从技术路径来看,多数统筹区选择DRG点数法和DIP付费的病组点数法付费形式.
当前工作场合普遍存在着加班时间长、加班无报酬、大小周、“996”乃至“007”工作制等现象,其对员工造成的一系列影响,甚至是引发的“过劳死”等现象备受关注.国内外针对加班内涵及效应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针对加班的内涵、测量、结果变量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化梳理,导致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无法形成针对加班现象、效应及其应对的科学认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1995-2021)来源期刊中与加班内涵及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筛选,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这一分析方法,首先对加班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