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2016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研讨会综述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下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6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其他文献
在多元激励促使下,“经营村庄”得以出现并成为探析乡镇政府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以动用体制内资源为核心的诸种行政理性行为,构成乡镇政府“经营村庄”的基本手段。相较于“经营企业”和“经营土地”,在“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的经营重心从基层社会转向行政体制内部,并注重对体制内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经营效果上注重推动农村发展中缓解行政压力与满足自利性诉求相统一,上下级政府关系处理上强调对上级政府意志和制度设置的遵从及策略性援引而非突破。乡镇政府“经营村庄”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村庄快速发展,但化解经营风险依靠持续的体制内资
作为所有现代民族国家的一种基本象征,国歌被认为具有激发爱国主义情绪和认知、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一场政治心理学实验对此进行验证。实验以国歌音乐情绪(热认知)为自变量、国歌推理认知(冷认知)为中介变量、国家认同为因变量,基于问卷和心理生理测评工具测量了31名中国大学生。相关实验数据证明:第一,国歌与其他正性音乐相比,能够显著地诱发被试的情绪反应;第二,提高国歌推理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建构。同时,实验也发现了一种“反常”现象:被试的国歌推理认知水平和国家认同水平越高,其音乐情绪的波动越趋于平静
公共利益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功利主义并不关注公共利益问题,在功利主义视域下,没有公共利益的存在空间。笔者研究发现,公共利益思想始终存在于功利主义理论之中。不过,古典功利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使得公共利益虚构化、边缘化。当代功利主义反思了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超越古典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思想。尽管如此,当代功利主义没有脱离功利主义固有的逻辑窠臼与思想轨道。当代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思想在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与制度设计上仍存在理论缺陷,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公共
国家治理价值目标包含秩序、效率和公正。秩序价值对改革开放前的两次农地制度变迁施加了主导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过程证明了国家治理必须兼顾秩序、效率和公正。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深刻的历史成因,农地制度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要素供给,加剧了农业领域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均衡化的国家治理价值目标结构指引下的“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完善要素供给,各地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总结地方经验和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上,发现农地制度改革应该强调政府的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吸纳农民改革意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拓展流转服务市场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循吏”概念,对官吏的正面类型做出表述,即“奉法循理”“伐功矜能”,不以“威严”治民。其学术底色是汉初的“黄老之道”。东汉班固撰《汉书》,继承《史记》体例,立《循吏传》。与司马迁倡导的“黄老之道型”循吏有所不同的是,班固所推崇的是“儒家教化型”循吏,他们更注重“化民成俗”,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尽心为百姓谋福祉。《史记》《汉书》之后,“循吏列传”成为正史中的固定体例。一般而言,后世之循吏是指那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且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官吏,与那种好空谈、善作秀的“清流”人士相区别。虽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树华研究员等著的《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困境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主迷局与发展悖论——冷战后国际民主化的经验与教训”的最终研究成果。“十年磨一剑”,该项目研究历时10年,据项目组不完全统计,项目组成员先后公开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成果近100篇,最终才完成这本四十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推行多次地方分权改革。然而由于“地方自治的基本宗旨”这一概念未得到有效诠释,团体自治与居民自治之间出现失衡,即团体自治得到迅速发展,而居民自治则停滞不前。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活价值观的转变与居民自治”“政策形成过程与居民自治”“社区的激活与居民自治”以及“个体人格的尊重与居民自治”等分析视点出发,对团体自治与居民自治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进而提炼出“并非团体自治决定居民自治,而是居民自治决定团体自治”的新观点。
"市场转型"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变革,表现为从国家绝对主导的再分配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过渡。计划经济时期,工人对企业的全面依附源于国家生产计划对工人的限定。工人劳动作为国家生产计划的指向而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离开生产组织,工人就难以兑现这一资源的价值,脱离国家生产计划,工人就无所谓劳动,是工人的劳动实现了国家资本的积累。市场转型以来,工人同各种形式的资本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并受它的约束和支配。缺乏市场交换,工人就没必要生产,无法促成交换价值的实现,工人也就无所谓劳动。所以,促进资本积累是一切的前提。这是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6年3月下旬在江苏徐州共同主办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政治学理论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海蛟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高建、包心鉴、桑玉成、韩冬雪、鲍静等专家作专题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现将主要议题的
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政治学会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2015年年会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4~6日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同志出席会议。大会分五个分论坛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政治学的专业进行了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