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新生儿科血培养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

来源 :西北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43173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新生儿科血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耐药性变化并结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指导用药.方法 对2014~2019年新生儿科送检的血培养结果及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KP是血培养检出率最高(0.9%)的3种病原菌之一.6年中前后3年对比,后3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KP(18例)明显减少(P<0.01),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也显著降低(P<0.05).前、后3年耐药率分别为:氨苄青霉素(100%、93.3%),头孢哌酮舒巴坦(14.3%、17.7%),哌拉西林舒巴坦(6.7%、24.1%),美罗培南(0.0%、14.3%),亚胺培南(0.0%、14.3%),阿米卡星(0.0%、3.3%),环丙沙星(16.7%、10.0%),左氧氟沙星(3.5%、3.3%),前后3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但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全院水平.结论 新生儿科血培养分离的KP对大多数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近3年耐药情况有所改善,应重视并控制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部分酶抑制剂类耐药性低,仍应加强监管.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咳嗽症状改善情况、咳嗽缓解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炎性因子、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肺功能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咳嗽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咳嗽缓解时间
目的 制备人参皂苷-Rg5 (G-Rg5)固体脂质纳米粒(G-Rg5 SLNs),并评价其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G-Rg5 SLNs,以脂质质量浓度(X1)、乳化剂质量浓度(X2)和助乳化剂质量浓度(X3)作为自变量,以G-Rg5 SLNs的粒径分布(Y1)与药物包封率(Y2)作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G-Rg5 SLNs的处方,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考察G-Rg5 SLNs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对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细胞凋亡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tive response element,ARE)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淫羊藿苷组,采用高脂喂养+右侧颈总动脉外置管术(perivascular carotid collar place-ment,PCCP)制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roup 2,ABCG2)抑制剂Ko-143对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a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诱导人皮肤基底癌细胞TE354.T和皮肤鳞癌细胞SCL 1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TE354.T和SCL-1细胞,分为对照组、ALA-PDT组(2 mmol· L-15-ALA+PDT)、Ko-143组(10 μ
目的 探讨宜肺益气法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h1细胞/Th2细胞(Th1/Th2)和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G4(IgE/IgG4)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肺止流丹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喷嚏、鼻塞和鼻痒的症状评分以及血清Th1/Th2细胞因子、IgE和IgG4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36% vs 24%)以及血清干扰素y(IFN-γ)[
目的 总结近年来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归纳国内外COX-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报道,总结COX-2抑制剂与炎症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并按照化合物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对具有显著体内外抗炎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综述.结果 化学合成和天然来源的COX-2抑制剂均具有良好的COX-2抑制作用,其中一些化合物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表现出与多个氨基酸形成氢键的特征,为其结构活性关系的论证提供了直接证据.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潜在方法.
目的 腺苷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分子,腺苷及其类似物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机制与其激活单磷酸腺苷(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有关.本研究设计、合成腺苷衍生物的新结构,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腺苷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糖环2\'和3\'羟基共取代成环以及糖环羟基成酯的修饰方式,设计了一系列腺苷衍生物.探讨了合成路线,优化了反应条件.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活性.结果 合成了10个腺苷类似物,其结构均通过1 H-NMR和MS确证.在MCF
目的 比较2种不同的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仿制、原研)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方法 通过制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在医院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病历,使用仿制药(艾速平)治疗的患者为A组,使用原研药(耐信)治疗的患者为B组,分析比较2组的成本-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95.65%,止血时间分别为(2.79±1.28)、(3.16±1.14)d,再出血率分别为8.70%、6.5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87%、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
目的 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现状,总结植物药相关研发进展,为从植物中发掘高效、安全的抗COV-ID-19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COVID-19治疗及药物研发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总结.结果 植物药凭借治疗策略的综合性被广泛用于COVID-19的临床防治,效果明显.其中基于生物活性蛋白质、类药性、代谢安全性、结合稳定性、体外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方法是COVID-19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结论 在抗COVID-19药物的研发中,以植物药为基础进行候选药物的发掘和优
目的 本研究旨在为含槟榔的复方制剂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中药槟榔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作用以及含槟榔的方药、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报道情况,从槟榔的化学成分到含槟榔的复方制剂层面阐释槟榔的安全性问题.结果 中药槟榔含有生物碱、鞣质、黄酮类和氨基酸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虽然单体槟榔碱具有致癌风险,但中药槟榔在临床只是偶发、可逆转、轻微的不良反应,且在合理配伍及常规药用剂量下极少出现,更无中药槟榔致癌的报道.结论 不可将槟榔碱单体成分的毒性和槟榔复方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