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青春的尾巴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l990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我笔下,出现过很多色彩鲜明的人物,拼凑着我荒芜而纯真的年少时代。但是,陪伴我最久的那个少年,我总是有着私藏的心态,将那些珍贵的记忆深深地刻在心里,不愿将他公之于众。然而,我对他的感激与珍惜,又促使我不得不写下我们之间珍贵的情谊。
  事实上,我与小顾只能算是半个青梅竹马。我扎羊角辫的时候,与小顾还未相熟,直到小学同班的那一年,才开始了彼此长达十多年的友情。
  虽说是友情,但更多的是成绩上的比拼。幸而我与他势均力敌,相互竞争间也不会因为彼此父母的数落而伤了感情。我一直都认定了小顾与其他臭烘烘的男生不同,他是個温柔善良的男孩子,不会欺负女同学,心思细腻温和,我想这也是我与他能成为挚友不可缺少的因素吧。

2


  我与小顾从点头之交发展为革命友谊,主要是因为那场春游。我永远忘不了爬的那座山是多么巍峨,以及扭到脚只能在半山腰买根冰棍啃的我是多么无奈。正吃完冰棍擦嘴的顷刻间,小顾举着碎碎冰,疑惑地看着瘫在石凳上不能动弹的我,我向他指了指脚踝,他慢慢挤开人群走向我。
  如果你也有被人坚定注视着,披荆斩棘也要靠近你的那种瞬间,你就一定能了解女生的依赖心理就是一根烟火绽放的须臾,绮丽又短暂。知道了前因后果的小顾擦了擦额头的汗,在我面前蹲下来,拍了拍自己的背。那时候的他还远未长成一百六十斤的雄壮模样,窄窄的腰线,瘦削的背影,在我脸庞发热、犹豫不决间,将我一把拉上背。那个烈日里,手中的碎碎冰飞快地融化着,脚上又是灼热的痛,我看着碎碎冰包装外面的水珠不断地滴入他的脖子,却又不方便帮他抹去,心里总觉得应该帮他做点儿什么,直到他说让我吃掉,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是背我的第一个男孩子,我的心里生出许多暖意,安安静静地靠在他背上不敢乱动,生怕他一个不稳,我们就滚到怪石嶙峋的树林中。

3


  我与小顾渐渐相熟,知道我们是同一个月生日后,甚至还旁敲侧击地打听到他最喜欢杯子,并奉上了大礼。他本就是宽容的男孩,笑看着我上蹿下跳的举动,全盘地接纳。后来,我问他为何要背我,他说因为他可能是那个场景下,唯一能救我的可能。我对小顾同志的这种责任感大加赞赏,打心眼里想将他发展为革命战友。
  四平八稳度过小学后,我们又狼狈为奸地成为初中校友。我以为我们还是两人的潇洒同盟,却忽视了少年被风吹大,我们面对的可能是渐行渐远渐无书。小顾同学有了新的朋友。
  像是一个孩童被抢走了最心爱的洋娃娃,又或是最落寞的国王供出了最后一座城池,我觉得自己遭受到了背叛。一想到那些原本只属于我的照顾与好脾气将被他人掠夺,我就像是被人踩了尾巴的猫咪,张牙舞爪地想要表现自己内心最狭隘的那一面。

4


  我与小顾冷战了。我实在说不出口你为何要硬生生地把两人联盟变成三剑客,只能虎着脸不理睬他。
  年少时自私的我,像一个吸血的水蛭,不断吮吸着小顾的温柔与源源不断可以依赖的一切,却忘记了付出,忘记了他也需要自由,忘记了他早晚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人生,忘记了作为好友的我本应该有的姿态。
  我们终于在高中分开了。分别后,我渐渐适应了没有小顾的生活,一板一眼地努力学习,我们偶尔聊天,也互相加油打气,或者是我遇上烦心事时,会不顾深夜向他倾诉。他之于我,一直是亦师亦友,亦长亦兄的存在。分别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独立与坚强,学会了更宽容地对待别人,也知道了感恩,却从未亲口对他说一句谢谢。
  有些话掩于岁月,止于唇齿,沉淀之后,只剩下温暖胸膛的心安。

5


  我去了小顾的学校参加小高考,他说那天他在顶楼眺望了许久,都没有在人海中找到我。他说这话时的语气,平缓中略带着遗憾,好像在说今天没有吃到红烧肉,我却在电话那端泛红了眼圈。人生千金易得,挚友难求,我何其有幸,拥有了一个男生最干净时光里所有的美好。
  然而,我们还是没有考进同一所大学,或许是冥冥中注定,两个人相聚的日子用完了,剩下的就是分离。失去了小顾的倚靠后,我开始变得刀枪不入,一个人去外地上学,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看医生,一个人写稿赚零花钱,长成经济和人格都独立的冷硬仙人掌。但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是当初那个安静靠在十二岁男孩瘦骨嶙峋背上的小女生,第一次尝到可以依赖的甜头而欢欣雀跃。
  是小顾构建了我的交际观,被人温柔对待过,所以面对后来形形色色的人时,总能怀着一颗柔软的心。或许世界上的物质真的是守恒的,青春年少时我接受的所有善意与包容,最后我都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给了我身边的其他人。

6


  我们在失散的六七年中各自长大成熟,变成了纤细苗条的大姑娘与矮矮胖胖的大冬瓜,变成了干脆利落的女生和温柔中带着杀伐决断的成熟男生。是时光赋予了我们最坚定的情感、最深厚的爱,也是时光让我们背离,长成更好的自己。
  去年,我去南京旅游时,小顾还是像个大哥哥一样,带着我吃遍了玄武湖的一条美食街。我举着鱿鱼串喂他,他吃了一嘴的酱料,一如我青春年华中的那个可爱又逞强的男孩。
  车站分别时,我提议拥抱一下,小顾显得有点儿局促,后来还是张开怀抱接纳了我。我靠在他的肩头用力地拥住了他。
  三月份是青春的尾巴,也是一年最开始的季节,相信我们两个三月份的尾巴,在今后更宽阔的人生道路中能够继续成长,不负青春荒唐,也不负你我。
其他文献
水果店里的西瓜似乎一夜爆发,如雨后春笋般,眨眼就从零星的几个多到数也数不过来。前两天人们还望價格兴叹,只舍得买小半个尝尝鲜,这两天大街小巷就已遍地西瓜了。喜食西瓜的人也不能太过放肆,因为西瓜性寒,容易吃坏肚子。我总以为,吃西瓜的日子才算是真正入夏了。  前段时间,网络上的 “车厘子自由”引起热议,也有人对于“荔枝自由”展开了讨论,却少有人把“西瓜自由”作为经济自由、生活幸福的指标,而我认为,比起其
在春天的晚上,天黑下来之前,我常常听到一种微弱的鼓声从树林里传来,听起来有点儿像是一台旧式拖拉机启动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只松鸡发出的声音。对,是松鸡,不是鹧鸪,因为这儿是康涅狄格州。几年后,我搬到了缅因州居住,又听到了这种奇怪的声音,我说是松鸡在叫,但是别人告诉我,那是鹧鸪,不是松鸡。  鹧鸪也好,松鸡也罢,都是鸡形目鸟,在北美一带分布最广。这些鸟之所以被称为鸡形目鸟,是因为它们虽属于鸟类
趣闻  伦敦塔桥卡住了!  2020年8月22日,伦敦市的著名地标建筑物——塔桥,在下午5点左右处于断开状态时被卡住了。因为塔桥无法及时合拢,导致周边交通陷入混乱。  塔桥本来按照日常升起放行船只,没想到因“技术问题”突然卡住,两侧塔面无法同时放下,导致泰晤士河两岸交通暂时中断,不仅桥两端几百人的交通受阻,还直接殃及伦敦市中心的交通一度陷入停滞。  8月22日,伦敦市警方在塔桥发生事故后在推特上发
亲爱的小粥:  你好,上次读你的信,看见你写道,最近常常因为焦虑而失眠,惧怕黑夜,很多事都不如意,也在陌生的城市和人群中感到孤独,羡慕那些满身光环的人,对未来不知所措。  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选择了热闹与喧嚣,挤在人群里,谈论一样的话题,听同一首歌,似乎只有这樣,才能与世界保持联络。也许是时间的缘故,让我有了新的体会,我开始试着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走走停停,一个人去平静
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由三个因子组成,分别是感性、理性和教养。感性是靠不住的,它让我们冲动行事。那么理性呢?其实也靠不住,它往往让我们精于算计。  那你可能会说,教养总靠得住吧?教养是个褒义词啊。不对,教养本身也靠不住。  教养的本质,是把特定的观念注入我们的思想里,把特定行为变成我们的肌肉反应,然后,就让我们忘记了这些观念和行为本来是为了什么。  所以你看,一个对自己有期许的人,
豆瓣里有一个话题——寺庙里的猫。那些拍摄于不同寺庙里的猫,形态各异,甚是有趣。  法源寺的猫,神奇、自在。在它的瞳孔里,我看到一丝光芒,劈开雾障。   大觉寺的猫太多了,躲在竹林中,墙头上,山野习性,霸气得很。  镰仓圆觉寺门口的猫,据说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每天都等待游客的爱抚。它们离人间最近,也离人间最远。  大理波罗寺的猫,常常在睡觉,有时早上看见它从树林中出来,身上冒着热气儿,大概是去野外打了
1971年,斯蒂芬·金开始发表小说,并逐渐在文坛上站稳脚跟。  拿到版税后,斯蒂芬·金从居住多年的拖车房中搬出,第一时间购置了一间大房子,有了大书房,他为自己定制了一张超级豪华的书桌。书桌足足有六平方米,边沿雕刻着漂亮的花纹,下面镶嵌着四个抽屉和两个桌兜。白色的桌面十分宽绰,摆放着爸爸、妈妈、妻子和自己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很多書籍。即使如此,桌面还有很多空余的地方,所以咖啡杯、饼干和一些水果也被斯
在网上看视频时,正看到有人愤慨地说脏话,这个时候就会有“哔”声出来,进行消音处理。“哔”如今可以说是声音界的马赛克,把一切不能让大家听到的声音都给屏蔽掉。  为什么屏蔽脏话不用其他的声音,而要用“哔”呢?  其实,最早的“哔”出现在电视里。电视台在定时检修设备时,背景音正是“哔”。“哔”的专业术语叫做千周,即周的声音信号,是电视系统里面唯一的声音预置信号,其主要作用是调试音量电平,它的意思就是表示
年迈的星星会陨落,  而你们却说,  变成荒山里年轻的萤火。  山外的提琴奏着太阳的光芒  而我们捧起  用玉米秆做的小笛吹微风晴朗  一根想燃烧的火柴  迷失在没有燃料的土地  一只有翅膀的飞鸟  彷徨在缺少羽毛的云翳  而我欢喜着  前赴后继的星火  是零散在梦里的炽热  抱團取暖的旱柳  是飘香在乡村的陈酒  我盼着你,  而你也拥抱我。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6级播音班学生)
张锳从小努力发奋读书,在考中举人后,由于家乡缺少教书先生,他便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继续自学,为参加下次考试作准备。可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他此后连考三次都没能中进士。  那时有个“大挑”制度,即凡三科以上会试不第的举人,朝廷每六年会从中挑选出优等者出任知县等职,以便让这些举人有一个盼头。张锳以极好的口碑在“大挑”中被选中,出任贵州安化县知县。他深知读书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以此教化社会。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