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白酒涨价的“泡泡”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dusamat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这一切垮下来的那一天,自食其果的酒企、房企,是否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在废墟中重生?
  
  一近年关,茅台率先开始涨价。紧接着,五粮液、沱牌等白酒企业跟风而上,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价格营销”。
  白酒商们一本正经地把自己当成了引领高品质生活的先驱。在他们眼中,本土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和需求,使得自己未来丰厚的收益变成了可能。53度普通茅台酒的零售价在涨价后每瓶售价800元,涨幅达到13%,而其他高端白酒品牌的涨价幅度也普遍在10%~15%之间。不仅白酒如此,数据显示:人均GDP仅仅3000美元的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但中国真已经有了足够的高端消费者来消耗这些高端消费品吗?当然没有!所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即将破裂的大泡泡。
  
  非理性“根基”
  
  奢侈、高端、品质这些华而不实的词汇成为白酒涨价的最佳注脚,我们的企业也“适时”的给自己扣上奢侈品生产商的帽子。
  但殊不知,白酒作为特殊的消费品,对于国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正常的饮酒需求,还关乎健康、面子,甚至更多。“越贵越好”的泡泡已经被生产企业吹得越来越大,越买越贵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愈演愈烈。
  能喝金六福的人绝不喝二锅头,买得起茅台的人不会考虑剑南春,正是这种“一心向上”的“倒三角”消费方式让白酒企业看到了“机遇”。但背后被忽略的,却是最关键的问题——支撑需求的消费能力,此时中国百姓收入水平的上涨幅度仍然远低于酒价上涨的幅度。
  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泡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就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而这种起伏,通常由市场需求决定。但是,泡沫经济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特殊典型。二者共存于市场之中,经济泡沫常破常有,而泡沫经济一旦出现,则危机四伏。作为日常消费品的白酒经过不断地提价,变身奢侈品,白酒产业也随之变身成为极少数人服务的高端产业。
  显然,国人的收入水平尚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8块钱的二锅头向800块钱的茅台这样的大跃进,泡沫由此而生——并且这种基于非理性因素的过度消费倾向,让企业愈加疯狂。这种杀鸡取卵的透支消费趋势,对于中国市场当然是一种病态。
  
  凭什么乐观?
  
  但是部分中国企业正在陷入一种危险的乐观情绪之中: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正在以惊人的态势高速发展着——同时发展的必然还有消费水平。那价格,当然要随之调整。
  然而一瓶茅台涨价300元,远没有一度电涨了3分钱那样引人关注。这也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依然仅仅是正常的生活消费。但几乎可以确定,在中高端白酒价格调整之后,低端白酒市场也必将水涨船高——这个行业历来有这样的传统。而这,将会拨动更多酒友的神经。
  酒价如此,房价亦然。在中国,给自己扣上贵族帽子的,白酒企业只能算做小儿科,真正将这一理论发展到极致的当属房地产。现在有超过85%的人连经适房都买不起,更不用说别墅豪宅。居高不下的房价如同怪兽一般肆虐市场,这种盲目自大、寅吃卯粮式的经营方式,正如病毒一般,在一些行业内蔓延。长此以往,满足需求的收入增长幅度如何能支撑住直入云霄的价格?当这一切轰然垮下来时,自食其果的酒企、房企,是否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在废墟中重生?
  看着商场里那瓶价格等同于1600度电、80包卫生纸、400吨水或者20桶色拉油的茅台酒,还是回家喝自酿的地瓜烧会更经济一些。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
期刊
孩子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  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  孩子大脑的工作方式,有时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让孩子去“鼓捣”    家长是不是有这个共识:孩子常常在浪费时间去“瞎鼓捣”。而且,很多孩子很愿意玩儿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不厌其烦。比方说,前文案例中,父亲认为那个拼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孩子却在看似没有推理的“鼓捣”之
期刊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全球化的市场里,中国企业显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欧美、日本的管理营养,又同时不断地实践着自身的管理创新。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中国式管理”了?恐怕还为时尚早。我们还没有出现像福特、丰田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企业,自然也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堪称“体系”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人在路上”。  当然,这样的记录、整
期刊
身处困境,有时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顿悟真理,让你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而谚语,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数不尽的谚语,且色彩缤纷。如今,这些谚语的来源多数都难以追溯,有的也无法揣度创造者的初衷,然而,它们的生命力却依旧蓬勃!而且,各国的谚语居然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如果你有心收集它们,细细琢磨,将给你的职场生活带来更多智慧,更多的会心一笑。  在此,我
期刊
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总会对危机进行反思,由此对经济金融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银行业更需精细管理    2007年春的一个周末,杨柳初绿,微风徐徐,我们假怀柔一角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其时,中国的主要国有银行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法律尽职调查,建立了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框架,并先后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后又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先后于
期刊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只有“教”才能“会”,只有“学”才能“习”。  而事实上,有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需要你去教给他的。甚至,如果你强行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教,反而会让还没有感性认知的孩子更糊涂和更不理解。同时,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就是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事实上,孩子有许多能力是你远远不能想像的,比如:自我学习的能力。  身为职场精英和企业主管,我们总希望让孩子在最快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本事和
期刊
听过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一个人带朋友去自己家里做客。快到家时,经过一个坐在路边的乞丐。这个人拿出点钱给了乞丐,乞丐却一声没吭,并没表达出感激。朋友有点生气,说:“看来以后不能给乞丐施舍了!你难道常给乞丐钱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常给,包括这个在自己家附近的乞丐也常给。他们表达不表达感激是他们的事儿,给不给人施舍是我的事儿。既然我觉得有些人是应该给的,那给就是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
期刊
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一些事先完全无从预知的巧合与因缘。    拿什么填补后危机的真空?    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个世纪金融经济危机。说到底,危机来自于泡沫的破灭。而这个全球范围长期大泡沫的形成,却源自于上个世纪:1.过度透支的消费行为;2.过度扩张的财政赤字;3.衍生性金融商品高标杆的夸张操作;4.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货币纪律
期刊
“以民为本”谈何容易    在我们2009年11月召开的第18届官产学恳谈会上,嘉宾们围绕“2010决胜复苏期”谈了方方面面的看法。会后,我反复想:什么是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的核心?    “小摊贩”反映“大民生”    每天早晨,我上班都经过一个路边摊贩市场。摊贩们一年四季站在那里,天寒地冻、风吹雨打……但他们总是笑脸迎人,因为他们要生活。可是他们总是心惊肉跳地睁大眼睛四处看——有没有城管来。一发
期刊
感谢《中外管理》的读者10年来阅读我的文章。从本期开始,我将争取每期写一个面  相解析与职业发展的案例。有此动议,是因为:我从2003年年初开始做猎头顾问,面  试了数以千计的老总。仅今年1月份,我就面试了84位老总。集中的量变引起了质变,我  对这个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拨开几千年来面相玄学的迷雾,  为读者做一面相的科普教育。同时大家也能自我对照,挖掘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寻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