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经济•全球需求•中国机遇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一些事先完全无从预知的巧合与因缘。
  
  拿什么填补后危机的真空?
  
  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个世纪金融经济危机。说到底,危机来自于泡沫的破灭。而这个全球范围长期大泡沫的形成,却源自于上个世纪:1.过度透支的消费行为;2.过度扩张的财政赤字;3.衍生性金融商品高标杆的夸张操作;4.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货币纪律的严重废弛。
  终究,这个深层次(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全球范围、长期积累的大泡沫,在新世纪初破灭了。全球那个被大泡沫长期吹胀的“虚需求”,在最短时间内急剧萎缩,被打回了原形。但是,被那个“虚需求”泡沫拉拔起来的“实供给”却还在那儿。于是供需之间,出现了庞大的产能过剩。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新需求将其填补,就只能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减产、关厂、裁员等压缩产能与供给的方式进行调整,其过程之冗长与痛苦可想而之。
  巧合的事情发生了。同样是上个世纪,由于各种原因,人类进入排碳误区,导致全球暖化。跨入新世纪,暖化日趋明显,危机浮现,终于有了丹麦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危与机,通常是一体的两面。当人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被迫采取行动时,即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或需求已经出现。针对全球暖化,浮现出来的巨大商机与需求,即是减碳经济。理论上,这个全球范围的减碳经济规模之巨大,似乎正好可以用来填补那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因泡沫破灭而出现的庞大需求真空。
  
  美欧为何热衷减碳经济?
  
  这个形势,作为环境、能源科技最先进的美国看得比谁都清楚。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调门拉得最高的就是环境与清洁能源产业,选择华商节能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也不无将此一庞大商机锁定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之意。只是当选之后,此调就不高弹了,因为奥巴马的减排理想,毕竟禁不起国内相关既得利益团体的牵制。奥巴马一度连丹麦气候会议也不想参加,因为能拿出去的是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的减排承诺。全球在承诺上无法形成较严格的共识,就难以形成强力的法律约束框架。没有后者的拘束,环境产业与减碳经济难有巨大空间。
  欧盟又何尝没有此一见识。全球气候会议表现最好的就是欧盟,不但对减排目标做出了最大的承诺,而且表示:如其他发达国家也愿意做出较大承诺,欧盟还可以加码,提高承诺目标。
  都说欧盟是世界文明水平最高的地区。此话不假。但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欧盟看到了新世纪全球最大新需求、最大新市场,而试图从中拥有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减碳的战略理由何在?
  
  中国呢?或许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的起步较晚,似乎还在探索之中。但基于以下三点理由,我认为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一、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要靠内需拉动,而减碳环境产业是最具潜力的内需产业。况且,地球第三极喜马拉雅山的融冰,首当其冲者即是中国,绝不能等闲视之。
  二、相较于美国的内部牵制,中国一旦解放了思想,做出了决策,通过庞大国企部门的指令行动,及对民企的政策引导,完全具有最高效率的调整能力。
  三、大国崛起除了靠经济实力,还要靠提供人类价值系统赢得尊敬。19世纪英国提供的价值系统是自由贸易;20世纪美国提供的价值系统是民主人权;21世纪,中国可以提供的,或许就是确保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管理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否则,  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资本需要制衡    《中外管理》: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这个奖,分量很重。上市对于今天青岛啤酒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作用?青岛啤酒如何看待资本市场?  金志国: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是1993年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同一年在两地上市。而真正在市场当中成长的青岛啤酒,也就是这十几年,
期刊
中国的汽车企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老牌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处于更靠前的位置!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近期透露:公司将于年内在美国设立销售总部,若市场反应理想,或考虑在美国当地设立车厂。除了美国,比亚迪也开始在欧洲、以色列等市场布局,很明显,比亚迪在着眼于建立国际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从获得巴菲特的青睐,到如今要在“生活在汽车上的国家”美国开始自己的国际化之旅,即将到来的电动汽车时代,中国车企
期刊
读了《为情所败的商场老将》之后,心情很复杂:真是像摔破了调味罐,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好端端的金大地房产公司濒临倒闭,聪明能干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唐松情感、事业两茫茫,其乐融融的唐氏家族更是四分五裂……除了那位事前就算好了账的“小萌”之外,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感到了郁闷。如果冷静下来分析,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的问题导致了这场悲剧呢?让我们从情、理、法三方面来剖析一番案例主人公唐松的所做所为。    情感,“道
期刊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
期刊
孩子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  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  孩子大脑的工作方式,有时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让孩子去“鼓捣”    家长是不是有这个共识:孩子常常在浪费时间去“瞎鼓捣”。而且,很多孩子很愿意玩儿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不厌其烦。比方说,前文案例中,父亲认为那个拼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孩子却在看似没有推理的“鼓捣”之
期刊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全球化的市场里,中国企业显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欧美、日本的管理营养,又同时不断地实践着自身的管理创新。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中国式管理”了?恐怕还为时尚早。我们还没有出现像福特、丰田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企业,自然也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堪称“体系”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人在路上”。  当然,这样的记录、整
期刊
身处困境,有时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顿悟真理,让你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而谚语,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数不尽的谚语,且色彩缤纷。如今,这些谚语的来源多数都难以追溯,有的也无法揣度创造者的初衷,然而,它们的生命力却依旧蓬勃!而且,各国的谚语居然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如果你有心收集它们,细细琢磨,将给你的职场生活带来更多智慧,更多的会心一笑。  在此,我
期刊
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总会对危机进行反思,由此对经济金融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银行业更需精细管理    2007年春的一个周末,杨柳初绿,微风徐徐,我们假怀柔一角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其时,中国的主要国有银行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法律尽职调查,建立了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框架,并先后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后又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先后于
期刊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只有“教”才能“会”,只有“学”才能“习”。  而事实上,有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需要你去教给他的。甚至,如果你强行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教,反而会让还没有感性认知的孩子更糊涂和更不理解。同时,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就是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事实上,孩子有许多能力是你远远不能想像的,比如:自我学习的能力。  身为职场精英和企业主管,我们总希望让孩子在最快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本事和
期刊
听过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一个人带朋友去自己家里做客。快到家时,经过一个坐在路边的乞丐。这个人拿出点钱给了乞丐,乞丐却一声没吭,并没表达出感激。朋友有点生气,说:“看来以后不能给乞丐施舍了!你难道常给乞丐钱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常给,包括这个在自己家附近的乞丐也常给。他们表达不表达感激是他们的事儿,给不给人施舍是我的事儿。既然我觉得有些人是应该给的,那给就是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