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与艺术的现代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27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联系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现象,就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展开论述,以发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诠释了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尤其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详尽研究与论述,本书所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终消除异化、消除各种苦难和不公、获取真正自由的精神财富。一个世纪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日渐显现和实践的真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总是在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选择和自我更新。
  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要是指以法兰克福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代表的、以批判社会现象或思想观念为主要目的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总体性轰炸。这种总体性轰炸的对象包括认识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领域。
  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里实际起作用的法则,在现代社会的文化领域里同样得到了反映、传播和支持。艺术是反映人类整体的生存方式,人们眼中的世界在艺术中得以浓缩,在艺术中得以展现。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矛头不仅指向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他们重点批判了现代社会的文化领域。所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核心是文化,而不再是重大经济或政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概念,即肯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马尔库塞给肯定文化下的定义是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它所创造的是作为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现实的物质世界,不去满足人们的物欲需求;第二,这种作为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要优越于现实的物质世界;第三,这种作为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与现实的文明世界是相分离的,一个存在于精神领域,一个存在于物质领域;第四,这种肯定文化由于认可自己确定的价值王国,也就认可由之延伸出来的普遍性义务。
  1 对肯定文化的批判:肯定文化重视的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幻世界。马尔库塞曾说过:“肯定文化在根本上是理想主义的。”它强调灵魂的幸福,追求内在的解脱和自由,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下,它扮演着心灵麻醉剂的角色,它让人们安于现状,返回朴素的生活而不去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自由。这种理论,如果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它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让人们沉溺于幻想,降低欲望,使人对社会现实采取屈服的态度,而美其名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肯定文化积极作用越来越弱,而其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出来。试想,谁会在物质丰富的环境里去做一个苦行僧呢?当食物可以以多种方式烹饪而色香味全时,谁还愿意茹毛嗜血地过原始人的生活呢?在二者的比较下,谁能肯定有人不会放弃毫无边际的幻想,而宁愿与现实生活脱节呢?是的,如今社会上可以看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一些年轻人穿着满是破洞的衣裳,梳着怪异的发型,在街头弹琴唱歌,面前的盛钱币的纸盒让人联想到乞丐,但看他们悠然自得的神情又像是自由王国的国王。精神上的愉悦与自得不是那些皱着眉头,穿着笔挺的西装的办公室白领们可以领略的。这时,肯定文化所具有的否定和批判的一面便显现出来了。
  2 对大众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批判:20世纪40年代初,“大众文化”取代了“肯定文化”这个概念。之后,法兰克福派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指的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术、政治、宗教、哲学与商业,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服从意识。“文化工业”指的是借用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合理化,以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与“伪个别性”大众文化侧重的是这种文化的影响面及其影响效果,文化工业强调这种文化的由生产制作过程所引发的特点,但它们实质上是一致的。法兰克福派认为二者都不是纯粹的艺术,他们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和工业文化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成了政治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霍克海默对艺术的论述是艺术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高于日常世界的新世界……一个我们真正生活与其中的新社会”,他认为艺术是非功利性的,“反抗的因素内在于最超然的艺术中”。它为统治阶级服务,它不受制于任何人。而在现代工业里,艺术不再表达一个“新世界”,而是成了社会生活的附属品。艺术是为娱乐服务的,是“像游泳和足球一样的大众化兴奋剂”(霍克海默)。这种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就是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以维护当前的社会现实。《辩证启蒙法》对此的解释是: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了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享乐意味着逃避,对恶劣现实的逃避。”霍氏认为艺术是作为个体的主体的体验,是个体在私人领域里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正常体验,所以,它不等同于现实,表达立足于情感生活领域基础上的理想王国,这种理想王国能够与现实相对抗,并从幻觉上超越现实。但在工业社会里,艺术的私人领域已不复存在。结果是人们丧失了认识艺术世界的能力。艺术可以是装祯精美的油画,也可以是牧童短笛;可以是华丽的歌剧,也可以是村野的“二人转”(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流行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常由两个人在台上表演说唱);艺术是分阶级的,它为不同的阶层服务,兴奋剂也好,附属物也好,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不同的时期我们需要不同的艺术,例如,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需要变革,人们的思想需要更新,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无论是武器战争还是宗教战争,都避免不了流血、战乱、瘟疫,经济崩溃和流离失所,人类的灾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种东西能使人类免于战争之苦,如果使用得当的话,那么,艺术是最好的手段,它可以间接地说话,为精神上的战争做和解员。艺术是不可以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即使它是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也是他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个人体验。只要人们能从中获得快乐体验,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放松,让人性彻底释放,这何尝不是艺术?为什么这些批判家们要如此苛求,让艺术成为少数人的所谓的艺术呢?为什么不让艺术走下令人膜拜的神坛,而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呢?高雅的、粗俗的,也不过是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所下的结论罢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艺术概念和派别层出不穷,过去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派生出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派别也从学院派、印象派、野兽派发展到现当代的波普(pub)艺术、行为艺术、电脑艺术、其代表是披头士乐队、广告美人画、街头人体雕塑和音乐动画片(MTVFlash)。这些新兴艺术也许让正统的艺术批判家们嗤之以鼻,但却是大部分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他们无形中又带动了他们周围老一代人的关注,现代艺术以势不可挡的架势闯入现代人的生活。更不消说以墙壁涂鸦和地铁绘画为代表的环境艺术,它反映的多种题材,如:种族歧视,宗教,性和文化战争,成了草根阶层说话的代言人。在新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不能说这不是艺术。   第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或工业文化使文化产品商品化,从而使文化丧失了其独立自主性。他们认为艺术与商品之间必须是对立统一的,真正的艺术必须“在始终是商品的同时还遵循着自己特有的规律。”艺术家必须保持一定限度的自律和独立。但到了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变成了“艺术品”,其地位下降为“文化用品”了。他们认为艺术作为精英文化,对大众的教育作用消失了,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功能为娱乐功能所取代了。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艺术的形象由高不可攀的神变为人人可及的物了。这是进步还是衰退呢?只能说艺术成了时代的晴雨表,在不同的思潮影响下,艺术可以是宫廷的玩物也可以是大众的“掌中宝”,其独立性是受欣赏人的主导的。大众文化是随着人性的喜好来决定其市场地位的,人人趋之若鹜的就是市场的宠儿,其价值也高,传播率也广。这样发展下去,蒙娜丽莎的画像被印在各种物件上销售,它也就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了,但给蒙娜丽莎画上一撇小胡子的创意仍是艺术品,它的首创性为它赢得了价值。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到卢浮宫去观赏真品,那么蒙娜丽莎的赝品和印制品就不能起到教育作用了吗,如果只有真品才能起到教育作用,这样无形中缩小了它的艺术教育范围,同时也缩短了它的艺术生命。所以说,批判家的担心是多余的,艺术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我们要允许它有个发展和传播的过程。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在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划一化,必然会扼杀艺术的个性和创造性。在文化工业中,有一种固定的文艺风格,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遵循这种风格,即“文化工业最终使模仿绝对化了”。艺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消失了,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个性虚幻了。社会是个不断进步的产物,处在动态性的环境里,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而运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来看待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在封建社会,文化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劳动人民由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民间文化艺术所具有的宗教性和娱乐性是大众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清凉剂。它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也没有分布各阶层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人文素质的增强(这也有一个过程),人们的精神觉醒和物质的丰沛使文化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昂贵的玉雕品和草编制品放在一起出售,他们都是艺术家(正规的、民间的)灵感的结晶。艺术品的母体仍有一定的法规保护如专利法,这是现代社会机制的产物。年青人在街头表演轮滑和街舞,他们也有各自的风格;其中表现突出者又组成大小不一的团体去收费教更小的孩子,他们在保持了自我风格的同时又有了经济收益,这也是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现象。以前传统的木夹被涂上亮丽的色彩,甚至画上花纹,它的功能保持不变,但却有了一定的观赏性,价格不等,供不同的人按照各自的意愿随意挑选,保守和实用型的人会挑选本色木夹,浪漫和具有艺术风格的人会对创意木夹爱不释手。所以说,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文化艺术成了人人可触及的精神享受品。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在合理的范围中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不会担心由于没有参加哪个组织而破产。一件艺术化日常用品可以触动人的灵魂,激发人们的艺术灵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商业化的还是个性化的都有蓬勃发展的余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确实是一盏明灯,历史性的巨变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理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现象。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6SJD
  740009)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之沧、龚廷泰:《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高又谦,女,1971—,上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育学,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居易与宋初几位白体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照,来考察一下宋初白体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和接受以及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与白诗相一致的淡语求味、追求理性的特点。  关键词:宋初白体诗人 白居易 诗歌体裁 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初期诗坛出现“白体”,白居易的诗歌成为宋初诗人接受的典范,无论是其诗歌的题材、体裁、语言、风格还是文人心态都成为宋初诗人创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从写作动机、人格追求、创作题材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晚唐小品文和晚明小品文作了比较。认为从写作动机来看,晚唐小品文以“文以载道”为己任,晚明小品文却主张“推崇性灵”;在人格追求上,晚唐小品文以儒家思想力倡的“完”“善”的君子人格为奋斗目标,晚明小品文却能直面人性的不完美;在创作主题上,晚唐小品文集中批判现实,是“聚焦式”主题,晚明小品文则跳出这一局限,“全方位展现”了晚明文人的生活;从艺术
期刊
摘要:刘向的《列女传》是一部宣扬妇德的训诫书。它作为文学作品自9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女性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通过日本两大物语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和《源平盛衰记》来剖析《列女传》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它的儒家妇德思想是如何借助文学作品的传播慢慢渗透进日本本土文化,并与之融合,从而诠释中国儒家妇德思想在日本的根基及其影响。  关键词:《列女传》 物语文学 《源氏物语》 《源平盛
期刊
摘要:三曹与四萧既是政治领袖,又是文学领袖。他们不仅凭借政治地位,而且以创作实绩和理论主张,领导建安文学和梁代文学的主要潮流和审美倾向,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这两个皇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在建安和萧梁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三曹
期刊
摘要:《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王国维用一生的忧郁换来写《人间词话》的快乐,并让此快乐直达每一位用心聆听《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快乐 人间词话 忧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可谓少年早慧,可称得上
期刊
摘要:汉末社会转型期,士人的心态逐渐脱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他们开始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文人心态的转变引发了文学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文学上开始从言集体之“志”转向抒发一己之“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写游子功名不就的苦闷不满,还是生命意识觉醒与相思之情的倾诉,从中都反映作者开始将文学关注的中心转移到对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体验的关注,而这种
期刊
摘要: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功利性、庸俗、过度追求时尚化等,这些都与文化消费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网络文学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守艺术审美自律性和社会干预的属性。  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 网络文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期刊
摘要:卢梭认为,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契约和立法,自由和平等是一种以法律和道德自由代替自然自由的过程;卢梭的共和思想是对古希腊共和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发展;将卢梭的自由观念理解为“自主”,说“人民是主权者”,是对卢梭的两大误读,自由不等于自主,“主权在民”不同于“人民是主权者”。  关键词:卢梭 共和主义 法律至上 人民主权 自由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卢梭
期刊
摘要:“作为”的语义有二:一是“做、制造、创作、设置”义,从先秦两汉到六朝,都是单一稳定的动词用法,此用法可看作是动词,也可看作是动词词组;到了唐宋时期,动词“作为”有了名词的用法,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这是现代汉语名词“作为”词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名词“作为”用法渐多,而动词用法渐少;直到现代汉语,这类动词“作为”彻底消失,名词“作为”用法稳定。  关键词:作为 短语 词汇化  中图
期刊
摘要:2010年李少红导演翻拍的新版《红楼梦》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多的争议。这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电视剧台词字幕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字的用法问题。究竟台词字幕中的“他”字用法是否恰当?这里面涉及到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情况,不能一言蔽之。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个问题,分析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并最终明确新版《红楼梦》中“他”字的用法是否恰当。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它” “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