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初白体诗人对白居易诗歌体裁的学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ixi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居易与宋初几位白体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照,来考察一下宋初白体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和接受以及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与白诗相一致的淡语求味、追求理性的特点。
  关键词:宋初白体诗人 白居易 诗歌体裁 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初期诗坛出现“白体”,白居易的诗歌成为宋初诗人接受的典范,无论是其诗歌的题材、体裁、语言、风格还是文人心态都成为宋初诗人创作积极仿效的对象,本文主要就宋初白体诗人(宋初受“白体”影响的诗人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以最典型的,最被论者所肯定的,诗歌留存数目比较多的白体诗人为例)对白居易诗歌体裁的学习做个简单的探讨。
  据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白居易流传至今的诗歌有2916首,其中古体诗只有603首,其余的都是近体诗,占其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由此可见,作者对于这些近体诗的态度并不像他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非平生所尚者”“略之可也”,而是对其抱有相当大的创作热情,与之相一致的,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来衡量,白居易的近体诗也确实比古体诗的影响要广泛和持久的多,“元和体”从中唐到宋初一直占据白居易诗歌被学习和接受的中心位置就是一个明证。“元和体”有两种诗歌体式,一种是“小碎篇章”的短篇(五、七言律绝),一种是“次韵相酬”的长篇(五七言排律),前者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仿效,后者则逐渐有人问津,这和当时整个诗坛的诗体发展趋势是完全相符的,“咸通以后的诗人逐渐丧失了诸体皆精的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古体的衰微和近体的泛滥,而近体诗中的排律也受到冷落……”,相应的宋初文人对白居易诗歌体裁的学习也主要集中在短律和绝句方面。
  一 淡语求味的五律
  我们知道五言律诗是最注重字句锤炼的,常常要达到一字之下难以更改的地步,但白居易的五律却完全看不到推敲用力的痕迹,使人忘其为律诗,清人田雯就称赞白居易的五律是“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这个评价十分恰切地概括了白居易五律的特色。如《晓寝》:“转枕重安寝,回头一欠身。纸密明觉晓,布被暖如春。莫强疏懒性,须安老大身。鸡鸣一觉醒,不博早朝人。”这首诗描写了清晨睡懒觉的状态,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等方面都没有特意加工,而是如影随行,水到渠成。类似这样的风格在白居易的律诗中屡见不鲜。深谙五律创作技巧又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偏偏要写出平淡流易的诗作,因为诗人要就近取材来表现“闲适”之趣,如晚起不用早朝的惬意;与朋友小酌的雅兴;家庭生活的温馨,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品味悠闲的乐趣,这样的追求,使白居易的五律诗形成了一种以淡语求味的艺术旨趣。
  宋初诗人在运用五律进行创作时也学习和发展了这样的艺术旨趣,追求思深而语近的表现效果。徐铉在《文献太子诗集序》中提到作诗应该“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鱼草木无所遗;连类近而及物远,故容貌俯仰无所隐”。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想通过描写草木等眼前具体物象、人物情态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这一点与白诗五律淡语求味的艺术旨趣不谋而合,例如,《早春左省寓直》、《寒食宿陈公塘上》这两首五律诗都是以眼前的景为见到语,用浅语描摹物态,沉潜其中的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品味,第一首是为官当值的闲在,第二首是独宿时的悠闲和孤寂。另外,在李现和李至的唱和中,五言律诗基本上都是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的,如“朱门多好景”组诗,“秘阁清虚地”组诗,“出门何所适”组诗等,这些诗从作者日常生活的所居、所行、所思中取材,在白描、叙述等简单的笔法中突显“闲吟适性情”的诗歌趣味。
  许凯《彦州诗话》中评论王禹 诗云:“本朝王元之诗可重,大抵语迫切而意雍容。”其中“语迫切”指诗语的运用不甚含蓄,而“意雍容”则指意境的温和、闲适与自在,王禹
  的五言律诗有87首,内容基本上都是和他的谪居生活相关,而试图在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的抒写中,探寻内心的自适平和则是这些诗的主题,如《病假》就写了自己因眼疾而求假的一件小事,而表达的确是“何当长似此,归去老蓬蒿”之情;《忆旧游寄致仕了倩寺丞》在描绘优美的洞庭湖的景色时不忘表达自己对白居易闲适生活的向往。魏野作为一个隐逸诗人,诗歌中表达的大多是对闲适生活的提倡和满足,五律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五律诗外貌平实而疏快,不注重雕琢,用家常话说家常事,如《冬日书事》“一月天不暖,前村到岂能。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吟余还默坐,稚子问慵应”。总体来说宋初白体诗人的五律创作都学习白居易追求“淡语求味”,但是否能真正达到“有味”的效果,则因个人艺术才能和精神境界的不同而不能一概而论了。
  二 具有理性色彩的七律
  白居易七律诗的理性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量引入议论,其二是表现人生的感悟。白的七律诗中有不少作品具有鲜明的议论风格,此类诗以白居易的《放言》组诗最为有名,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这组诗异常犀利地揭露了世事的真伪莫辨和祸福无常,虽然只要“燔柴兼照乘”,萤火露珠之为终将暴露,虽然火烧三日而能辩玉,长树七年而能识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辨别真伪的机会并不容易遇到,世间总是充斥着真伪莫辨,贤愚不分的混乱。诗歌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诗意似进而实退,热烈的议论中传达出深刻的怀疑和茫然。
  但这样在诗歌直接大发议论,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纯粹的说教,枯燥而无味,这在白居易和宋初白体诗人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相比较而言书写人生感悟就好多了,它以独特的方式综合了感性的体验与理智的省察,往往能使读者在领会某种道理的同时,体会到韵味,这正诗歌理趣带来的魅力。白居易诗歌经常表现的就是对普通人生的感悟,如《遣怀》“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双”;《赠侯三郎中》“年丰最喜唯贫客,秋冷先知是瘦人”。这些感悟增添了诗歌的可读性,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了其诗过于直白的缺点,宋人方回评价白居易的七律,虽然流易,但“有韵有味”就指此而言。   白居易非常喜欢和擅长七律(数量居唐人中的首位),而宋初的白体诗人的七律创作相较于其它各体也多出了许多,这些人中七律创作数量较多而又学白诗理性色彩最明显的是王禹 ,王禹 的七律诗几乎占到他诗作总数的一半,是他写作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在他被贬官遭到挫折之后,对处世立身有了更多的思考,情感和心态都比较矛盾复杂,这使诗歌的理性色彩变得更加浓厚。在七律中直接发议论也是王禹 经常用到的方式,代表作是他的《放言》五首,在这组诗的序里,王禹 非常明白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是仿效居易的《放言诗》“元、白谪官,皆有《放言》诗着于编集,盖骚人之道味也。予虽才不侔于古人,而谪官同矣。因作诗五章,章八句,题为《放言》云。”两组诗不光感情的基调相同,而且说理的方法也类似,王禹 不是在诗中简单的表达某些见解,而是采用反诘、对比和否定,造就跌宕顿挫的语气,以此来打动人,展示理性思考的感情内涵。另外,王禹
  也会在七律中表现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例如,“科名偶得同年分,交契都因谪宦深”;“朝簪未解虽妨道,宦路无机即是禅”。有这些思想的精华供人回味,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其他白体诗人的七律创作中也有理趣的表现,通过发议论来说理的最典型的就属宋太宗和晁迥,他们两个人基本上是纯以这种方式来作诗的,不仅仅是七律,其它各体亦然,虽然他们两人的诗都近似于理念诠释,缺乏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但鉴于两个人的地位和名气,在诗歌提倡理趣方面的影响不小。剩下的人则很少在诗中直接发议论和说理,而大多表现为对生活理性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徐铉的“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李 的“四时奔速都如电,两鬓凋疏总作霜”;田锡的“风骚 古少知音,本色诗人百种心”;张咏的“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魏野的“闲思已隔江山远,老别那堪岁月深”……这些诗句大多是人生智慧和感悟的总结,平淡中传达着理趣。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宋初白体诗人的这种理趣水平并不是很高,它离宋诗理趣大成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有待于后来人的进一步开拓。
  三 注重思理的绝句
  绝句体制短小,为了让十分有限的文字能够承载尽可能多的内容,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诗人们对题材的提炼和艺术的锻造可谓煞费苦心。白居易的绝句对日常的人情有更深细的开掘和表现,特别发展了以感悟人生特色的理性内容,如《代春赠》:“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诗意表现了诗人对随遇而安的理解。又如《商山路有感》:“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表现的是人事的沧桑变化。这些人生感悟,内敛而含蓄,诗人没有直接议论道理,而是以诗人的眼光、独特的感性体验来传达理性的内容。为了适应这种内容上的变化,他在艺术上也做了许多巧妙的用心,如《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采用从对面飞来的笔法,巧妙地写出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勤政楼西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在时间的对比中传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而慨。《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廉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捕捉了寒夜裁衣刀冷的细节,细腻地传达出闺中女子的孤寂。映衬、对比、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白居易的抒情手段不拘一格,很难做简单的概括。
  宋初白体诗人在绝句体上所用的功夫不如五、七言律体,尤其是五绝涉猎的人很少,体现了一种诗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绝句的创作中,宋初的白体诗人也明显受到白居易的影响以思理见长,有时直接发表议论和看法:如徐铉的“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 ,何用读春秋”;王禹
  的《偶题三首其一》“贾谊因才逐,桓谭以谶疏。古今常似此,吾道竟何如”;张咏的《夫差庙》“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廊任伯 。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须亡国 西施。”有时在情、景、事、物中寄托或表达人生感悟,如徐铉的《行园树》“松节凌霜久,蓬根逐吹频。 生各有性,桃李但争春”;王禹 的《赠草庵禅师》“阳山山下草庵深,寂寂香灯对远岑。莫怪相看总无语,坐禅为政一般心”;张咏的《相州官舍》“林木千重闭郡楼,西山浓翠去无由。思量自古逃名者,多少清闲到白头。”魏野的《盆池萍》“乍认庭前青藓合,深疑鉴里翠钿稠。莫嫌生处波澜小,免得漂然逐众流”这些诗虽然在内容上靠近白居易的理性,但白居易的绝句整体风格是含蓄蕴藉的,而这些人的则显得清畅流利,这种不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表现技巧,上面本文提到白居易的绝句创作很重巧思,但宋初的白体诗人对此却用力不够,只有少数的诗歌能做到平淡而隽永,例如,徐铉的《九月十一日寄陈郎中》“我多吏事君多病,寂绝过从又几旬。前日龙山烟景好,风前落帽是何人。”后两句截取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细节,“风前落帽”,好友相见,“几旬”又与“前日”构成了常态和偶然的对比,表达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欣喜。又如,王禹 的《咏白莲》“昨夜三更后,姐娥堕玉答。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这首诗全凭比喻传神,白莲仿佛是昨夜皎洁的月光所化,晶莹剔透,空灵不可方物,作者初见花开的惊喜之情也由此跃然纸上。
  应该说宋初诗人对白居易诗歌体裁的学习只是他们对白居易诗歌接受的一方面而已,然而管中窥豹,从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宋初的“白体”虽然总体上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学人之诗”,但作为起点,它也影响了宋诗整个的发展历程,是形成宋诗独特面目不可缺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古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唐)白居易,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 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于向辉,女,1977—,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张艳存,女,1978—,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由荒原超我朝着父权制所要求的“安琪儿”式超我转变,其构建过程呈现了社会身份认同的三个历程:类化、认同及比较,涉及对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群体的抉择:荒原文化群体与山庄文化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解析揭示了凯瑟琳摆脱不了“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他者”之千年宿命——犹如刺在缎子屏风上的鸟。  关键词:超我 父权制 他者 社会身份认同 荒原文化群体 山庄文化群
期刊
摘要: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的吉姆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痛苦的“自我”建立与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以他人为参照物,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吉姆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吉姆先是以英雄为镜,建立理想“自我”;后来又以海盗布朗为镜,意识到卑微“自我”;在他人凝视下,吉姆对“自我”的认识极其困惑。他的“自我”的形成是建立在周围的人及物的基础之上的,是“他者”构建的结果,是把“他者”内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人的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人性中存在的许多原始特征也往往被忽视。《玫瑰纹身》一剧通过塑造萨拉菲娜这一女性形象来表现性压抑给美国南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负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萨拉菲娜由自我堕落到恢复正常这一精神转变的原因和表现,对美国人民压抑的精神状况进行反思。  关键词:性解放 《玫瑰纹身》 萨拉菲娜 性压抑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可谓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因为反对极右翼的麦卡锡主义,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强调了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他本人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事件,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几十年美国人普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本文旨在通过对阿瑟·米勒的人生经历和他描述“美国梦”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讨论,来
期刊
摘要:柯勒律治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古舟子咏》是一首以海洋为背景的叙事诗,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从《古舟子咏》中海洋的“覆灭性”与“救赎性”,最终可以发现一个信奉自由基督教的柯勒律治。  关键词: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 海洋 覆灭性 救赎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柯勒律治生平与《古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关键词: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两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东西方女性,身世相同,却被各自的作家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并赋予她们各自的名字以深刻寓意。本文从对比她们名字的寓意的角度,揭示她们天壤之别命运的差异的背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关键词:海丝特·白兰 潘金莲 名字 寓意 人文主义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采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利用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理论,来剖析海斯特在与清教社会抗争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  关键词:海斯特·白兰 女权主义 自由 叛逆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自1850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通过刻
期刊
摘要: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现代女
期刊
摘要 :“舒愤懑”是司马迁美学观的核心和实质,在《史记》中表现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个体与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司马迁美学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继承了前人的合理因素而有所突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美学观 愤懑 理想 冲突 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司马迁作为“刑余之人”,凭借超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