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厂配液站改造及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采油厂每年油井作业井200余井次,所需压井液均从供应商处配好了拉运,成本高,时间长,部分油井产出液与外来修井液不配伍,增加了地层的敏感伤害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影响了产量恢复率。因此,为提高产量恢复率,降低自然递减,实现油层保护“一井一策”目标,在采油厂建设一座高度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配液站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配液站;集成化;模块化;产量恢复率;自然递减率;油层保护
  一、配液站建设前地面工程建设现状及运行情况
  二厂及六厂每年大修作业近20余口,小修作业100余口,每年需优质压井液6000余m3,均从大港油田三号院拉运。
  配液站选址南中注水站,南中注水站2008年整体迁移改造,在附近建成歧十一注水站,原泵站厂房废弃,目前站内主要设施及现状如下:
  1、有砖墙建筑的废弃固定泵站一座,主要泵房面积为,长约29m×宽约8.8m,泵站内有废弃房若干间。
  2、泵站院内有废弃大型储液罐2个,地下污水池一个。
  3、站内有污水进水管线,没有清水进水管线。
  4、院墙外有供电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采油厂油田复杂的储层物性,修井作业、生产过程中油层污染而造成渗透率下降等油井难恢复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尝试、摸索过应用油层保护技术,油层保护工作见效虽取得一定效果,由于基础工作研究不系统以及油层保护针对性不强等原因,距先进单位仍有较大差距,油层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统计上半年油井维护作业井65井次,可对比井55口,产量恢复38井次,井次恢复比例 69.1%,平均产量恢复率 92%。未恢复井17井次,所占比例30.9%。不可对比10口,其中7口井参数下调。
  恢复井平均产量恢复期5.74天。未恢复井产量恢复率61.71%。累计影响产量2820.64吨。
  维护作业井应用油层保护液16井次,恢复6井次,占37.5%,可对比井3口,缩短恢复期8天。其余10口油井作业后产量均未恢复,影响产量1743吨。
  据调研,外来修井液的不配伍是二厂、六厂在开采过程中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敏感性伤害、化学伤害引起储集层渗透率下降,增加作业后产量恢复的难度。因此需要采用针对性强、油层保护效果好的优质修井液。而目前采油两厂还没有油层保护配液站对优质油层保护液进行加工,如果采用到港内拉运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还会耽误现场施工,因此需要在二厂建立油层保护配液站。
  南中注水站原废弃泵站内无废液外排系统,无生活用水,无供暖设施。且泵站屋顶漏雨较严重,门窗破损严重。
  三、改造方案
  3.1方案编制
  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及房屋设施,修缮原南中注泵房,在该区域新建配液站,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1)在室内安装总容积约100-120m3的开放式混配罐,每个混配罐的容积为25-30 m3。其中两个混配罐安装加料漏斗。配液水采用处理后的采油污水或者是清水。需要配备有污水进水管线和清水进水管线。
  (2)混配罐内部要求做有效防腐处理,防止高浓度碱、盐对罐体腐蚀;混配罐顶部要求安装承重网格栅板,承重能力>2t/m2。并预留加料口和进罐清罐入口。配备计量标尺。
  (3)每个混配罐配套安装15kw搅拌器2个,搅拌叶采用双层三叶,以达到高效搅拌效果,满足粘度在1-50mPa.s范围、密度在0.9-1.6g/m3范围不同油层保护工作液的均匀配制。
  (4)配套离心泵2台(排量100m3/h、功率7.5-11kw),齿轮泵1台(排量95m3/h,功率45kw),满足不同性能油层保护液的生产需要。
  (5)混配罐进出料管汇配套齐全,满足进水、出料、循环、罐车装车等工艺环节的需要,确保各个设备设施之间联通顺畅。
  (6)建设半开放式化工材料存放料棚一座,存料面积150-200 m2。
  (7)配套储水罐一个,可以存放生产用水100 m3左右。
  (8)配套生活设施完备的值班房2间(生活用水、用电设施齐备。生活水采用拉运,配备5 m3生活水罐一个),满足4-5人现场24h值班需要。
  (9)配套室内工具材料库房及室内精细化工材料库房各一间。
  (10)安装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一套。
  (11)配置运输材料用叉车一台(举升高度>3m,载重>3t)。
  (12)配套废液处理排放系统一套。
  3.2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工作应执行《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钢质储罐罐底外壁阴极保护技术标准》SY/T 0088-2006、《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T 0049-2006)等等。
  4、配液站效果分析
  2013年9月配液站投产,处理能力为120m3/d。采油厂技术部门与上级部门精心合作,一是针对作业井因严重漏失作业无法进行的问题、作业井因严重漏失造成油层污染,产量恢复期长的问题、油层保护液成本还需要降低,以实现规模应用,进行凝胶复合堵漏剂进行先导性试验;二是针对低能、低渗油层开展多重保护液应用;三是针对高压井易结垢井试验应用了高密度无固相改性卤水,进行油层保护液配制试验应用。
  截止2013年年底,在歧23-28、歧23-25两口低能油井分别配制了无固相油层保护液(防膨+防水锁)和暂堵型保护液(暂堵+防水锁+防膨),歧119-1井试验防膨型无固相油层保护液。共进行凝胶复合堵漏技术先导性试验2口井,成功率50%;低渗、敏感区块试验应用多重油层保护液7口井,有效率72%,产量恢复率95%以上。并且恢复期明显缩短;高压易结垢区块试验应用高密度改性卤水2口井,应用井未见结晶、结垢现象。其它应用3口井,效果不明显。2014年,采油厂油层保护技术配合攻关,使得某抽油开采区块油田重新焕发活力,已投产油井3口,其中庄浅33-41喜获高产,恢复日产油16吨,截至目前,累产油1713吨,取得稠油先导性试采成功。
  综上所述,可见为进一步精细油层保护程度及节约成本,避免保护液不配伍造成油藏污染,采油厂配液站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IS系统 )由岸基设施和船载设备共同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集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显示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助航系统和设备。本文结合海警工作的特点,分析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性能和特点,阐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海警舰艇执法执勤中的应用,指出目前海警部队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动识别;海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海上交通的
摘 要: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新乡输油处滑县站,是中洛线输油管道上七个输油站中的第二个输油站,担负着将中原油田原油输送至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分)公司的任务。随着新乡处以数字化管道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中洛输油管道工艺配套改造项目的完成,中洛管道进入了全程数字化管理新阶段。滑县输油站无线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在输油生产、管道管理、日常办公上进一步加以提升,实现更加高效、准确、快捷、规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