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6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胡适与传统中国文化,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以及胡适的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本文所指的台湾建省前后,起自同治十三年(1874),终至光绪二十年(1894),也就是起自日本入侵台湾琅孺以后,终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这一段时期中,清廷一改过去对台的消极放任政策,开始重视台湾作为"七省门户"的地位.台湾建省以前,钦差大臣沈葆桢和福建巡抚丁日昌都曾对台湾经济采取过一些措施,但为时甚暂,成效不显.1885年台湾建省以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用了差不多七年的时间,在台湾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创新和改革,有不少的建树.毫无疑问,这是考察建省前后台湾经济的重点.现在请先陈述史实,然后就个人认识所及,
康德近来被誉为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然而在其著作中却深藏反女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其全部哲学对平等、普遍和对个人的尊重以及自主的强调产生了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是由于康德将关于女性的已有结论,同涉及道德律法和自然律法的前提先验地联系起来而产生的,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差异。
一、所谓"洪宣娇"写太平天国史的人都记天王洪秀全以妹"洪宣娇"嫁给西王萧朝贵为妻,具有增强洪、萧关系,以裁制东王杨秀清的作用,到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重用幼西王萧有和,亦出自裙带关系.这是史家的记载.至于野史、笔记,如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宁山民《太平天朝宫闱秘史》把"洪宣娇"说为天京事变的祸水.而咀雪主人著《祖国妇女界伟人传》内的《洪宣娇小传》却把"洪宣娇"写成为一个"挥双刀""指挥女军"骁勇异常","纵马""出入满清军"的女英雄.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戏剧、小说,大都照《
在宫崎滔天的中国友人中,何天炯也许是其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今天,宫崎旧居还保存着何天炯的大量信札.它们提供了不少重要史实,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以何天炯和孙中山的曲折关系为线索,探讨这些信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何天炯(1877-1925),字晓柳,与宫崎通信时常用的化名为高山英太郎,广东兴宁人,1903年赴日留学,进入正则预备学校.1905年8月3日加入同盟会,曾任本部会计.1911年参加广州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爆发,至汉阳参加黄兴的中华民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同它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日本是产业结构改革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1984年日本国策研究会会长稻叶秀三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最近的日本产业和经济动向来看,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日本产业灵活的转化比预料进行的要快,关于这一点,我们反复说过.""产业和企业经营动向如此令人眼花缭乱地变化的事实是不可忽视的."正由于日本如此灵活变化,它才能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
司马迁作《史记·殷本纪》,其材料来源主要是《世本》,其次为《尚书》、《左传》诸书。殷商早期的社会习俗,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母系氏族特征,而与西周后的父系宗法礼制社会风貌殊异。郭沫若《卜辞通纂·世系》指出:“殷世于先妣特祭,兄终弟及之制,犹保存母系时代之孑遗。”而司马迁《殷本纪》所依据的《世本》一书,据陈梦家《六国纪年》考证,乃是战国赵人所编;至于《尚书》、《左传》诸书,更是中原儒系著作。这些书中关于殷商原始文化的记载,已明显受了西周后父系宗法礼制文化的影响。所以,当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请先生用卜辞资料证明
以长城为界,中国的北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边耕地农业民族,由于游牧的移动性与农业的固定性的不同,铸成了古代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社会模式。定居社会与草原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一方面长期并行发展,一方面又相互冲突与融合,交织构成了迄于17世纪清代统一中国南北的全部历史。秦、汉以来长城两边经济、文化分合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两个区域及两个社会之间,必然有某种贸易的存在,以体现其根本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明代,“经济上的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业的汉
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便有以荒政十二收聚万民之说,奠定了后世救灾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其后历代虽皆仿行,却兴废无常;直至明朝,仍未尽完善。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备、执行严格、效果显著而迥异于前代。这对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侧面,是西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挟船坚炮利之威,大规模向中国乡村突进的历史。乡村民众同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逐渐演化为近代民族矛盾在底层社会舞台上的主戏之一。晚清教案的背景和原因比较复杂,但就意识角度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民教冲突的规模和烈度,不仅取决于西方教会如何做,也取决于中国民众对他们如何看。由此,就引出了乡村社会的洋教观。
近年来,宗教改革史研究走上了细致描写和系统分析的轨道。学者们努力探讨运动兴起地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避免用一般性的结论来概括各种不同性质和目标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样,宗教改革运动的多元性就充分显示出来。 在所有的宗教改革流派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层市民和农民的宗教改革。这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督教社区”,以便“首先考虑上帝的荣耀,其次考虑公共利益”。盖斯迈尔说;“你们要消灭和驱逐一切不敬神者,因为他们歪曲上帝之言,压迫平民百